摘要:漓江晨雾里,竹筏穿行如 20 元人民币上的水墨留白,却被密集的游船切割成碎片 —— 黄金周的江面比早高峰更堵,竹筏、游轮、冲锋舟挤作 "水上停车场",游客镜头里的山水总带着现代版 "赤壁之战" 的喧嚣。
漓江晨雾里,竹筏穿行如 20 元人民币上的水墨留白,却被密集的游船切割成碎片 —— 黄金周的江面比早高峰更堵,竹筏、游轮、冲锋舟挤作 "水上停车场",游客镜头里的山水总带着现代版 "赤壁之战" 的喧嚣。
01
手握两江四湖、银子岩溶洞、漓江游船等核心资源的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近五年交出 "亏损近 10 亿" 的成绩单。2024 年单季亏损 2.11 亿元,相当于日均烧掉 55 万元,同期游客量从 2019 年的 899 万人次跌至 568 万,甚至不及 2015 年水平。阳朔某导游透露:"从前旺季游船票要抢,现在开船前还能打七折。" 作为支柱的银子岩、资江天门山等景区客流持续下滑,连《桂林千古情》这样的头部演出也难挽颓势,印证着 "一流资源、二流运营、三流收益" 的尴尬现实。
02
"桂林山水甲天下,消费套路甲天下"—— 西街啤酒鱼馆里,本地 58 元 / 斤的剑骨鱼,游客账单上变成 138 元,一条鱼轻松破 300 元;桂林米粉 "阴阳菜单" 更显魔幻:本地人 5 元一碗,游客得花 15 元,老板美其名曰 "会员价体系"。低价游陷阱如影随形。2018 年 "8 元团费配白饭腐乳" 事件曾震惊全网,2025 年仍有 "40 元 4 天 3 晚游" 的游客被拉去玉器店强制消费。景区管理同样槽点满满:象鼻山免费开放后,想进最佳观景台?先买 38 元文创咖啡;遇龙河景区节假日堵成停车场,村民化身 "野导游",指挥停车收费 50 元 / 辆。
03
桂林的困境,是传统旅游模式的集体 "水土不服"。当年轻人追捧 "Citywalk" 和 "度假式旅游",桂林仍依赖游船、溶洞、演出 "老三样"。某旅游博主吐槽:"跟团像赶场子,上午坐船下午看洞,晚上被拉去看演出,山水诗意全被购物店消解。"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成为致命伤。2018 年门票降价后,桂林旅游 2019 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 70%,2024 年游客人均消费 1228 元,比厦门低 20%。即便推出 "一票游三日",也难掩配套服务短板:高端住宿稀缺、夜间消费单一,游客戏称 "白天看山水,晚上回酒店数星星"。
04
转机藏在变革中。阳朔低空旅游异军突起,直升机、热气球项目年接待 15 万人次,创收 5000 万元;遇龙河景区的 "智慧大脑" 系统,通过 AI 实时分流游客,还能按偏好生成徒步、骑行等小众路线。最惊艳的是象鼻山免费后,周边咖啡馆、手作工坊爆发式增长,形成 "免费景区 + 体验消费" 的新生态。国际游客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2024 年阳朔入境游客量激增 200%,他们更愿花一周时间徒步漓江、学做桂林米粉。桂林顺势推出 "低空 + 文旅" 模式,游客可通过大疆机场 2 系统操控无人机航拍,或用 AR 扫描岩石了解喀斯特地貌成因。与人民网合作的 "AI 桂林" 大模型,更将实现 VR 穿越《印象・刘三姐》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05
站在兴坪古镇的老码头,夕阳为漓江镀上金边,与二十元纸币上的风景别无二致。不同的是,竹筏上的年轻人不再执着于打卡,而是打开直播分享山水;遇龙河畔的民宿里,游客围坐学习扎染,茶香与桨声共同谱写新的旅行叙事。桂林的探索启示行业:顶级资源从不是护身符,唯有跳出 "门票依赖",在智慧服务、沉浸体验、多元消费中找到平衡,才能让 "甲天下" 的山水,真正成为游客心中 "值得再来" 的远方。
来源:大道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