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帅一句 “攻其必救,围点打援” 点醒三军,亲自部署 “三面佯攻 + 爆破奇袭”,用火焰喷射器烧穿岩石暗堡,最终以伤亡1.2万代价歼敌2.3万,撕开中原反攻序幕。
1947年夏,羊山集战役胶着11天,二纵伤亡3000余人仍难破敌阵。刘伯承摔笔怒吼:“拿鸡蛋碰石头!”
陈再道、陈锡联面红耳赤 —— 原来,他们竟把主攻方向全堆在敌军火力最猛的 “羊头”,却不知北侧山沟才是命门!
刘帅一句 “攻其必救,围点打援” 点醒三军,亲自部署 “三面佯攻 + 爆破奇袭”,用火焰喷射器烧穿岩石暗堡,最终以伤亡1.2万代价歼敌2.3万,撕开中原反攻序幕。
这场 “血火教训” 背后,藏着怎样的战争智慧?
1947年7月,鲁西南暑气蒸人。
羊山集外围战壕里,二纵司令员陈再道举着望远镜,眼眶被镜筒压出深深红印。望远镜中,羊山主峰峭壁之上,国民党军美式机枪突突喷射火舌,冲锋的战士成片栽倒。
指挥所内,电话突然炸响。
参谋刚一接听,刘伯承带着川音的怒吼便传来:“叫陈再道、陈锡联马上来!”
两人赶到时,见刘伯承将红蓝铅笔摔在地图上。羊山集坐标四周,蓝圈密密麻麻标出伤亡位置。
1946 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430万国民党军分路进攻解放区。
东北战场上,杜聿明把林彪逼退至松花江以北;中原地带,刘峙将李先念的中原军区压缩在不足百里的狭小区域。
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曾语气轻慢:“润之,你若愿意,去新疆当省主席如何?” 话语间,满是对共产党 “小米加步枪” 的轻视。
毛主席却早有论断:“蒋介石要打,那就打。即便丢了延安,我们也能在华北、中原开辟新天地。”
1947 年夏,国民党军将主力集中于山东、陕北进行 “重点进攻”,中原地区出现巨大兵力空档。
刘伯承站在黄河岸边,竹竿戳着地图说:“党中央要我们直插蒋介石心腹,羊山集就是突破口。”
6 月 30 日夜,暴雨如注。12万刘邓大军乘着木船、门板,强渡黄河。
南岸国民党军还在碉堡里打盹,杨勇率领的一纵已迅速撕开郓城防线。
消息传到庐山,正在避暑的蒋介石怒摔咖啡杯:“娘希匹!黄河天险都挡不住,刘邓这是要抄我的后路!”
随即急调整编第 66 师、70 师、32 师,组成 “王敬久兵团”,妄图在鲁西南将刘邓大军逼回黄河以北。
7 月 15 日正午,羊山集枪声骤响,打破寂静。
陈再道的二纵与陈锡联的三纵,向那座南北走向的山头发起进攻。战士们刚冲到山脚,半山腰暗堡的火力网便劈头盖脸压下来。密集的迫击炮弹在冲锋队伍中炸开,二纵某团政委倒在血泊里,手中还紧紧攥着没扔出的手榴弹。
侦察参谋焦急汇报:“司令员,敌人把工事都修进岩石缝里了!”
羊山集主峰不过 200 米高,全是陡峭的石灰岩。66 师师长宋瑞珂在此经营三个月,将整个山体挖成庞大的碉堡群,山下村庄也被改造成环形防御工事。每条街巷都暗藏暗堡,就连村口水井里,都架着机枪。
更糟糕的是情报失误。战前以为羊山集守军不过万人,却没料到宋瑞珂将整编 66 师两个旅全部收缩于此,总兵力达到 1.3 万,且全部配备美制武器。
二纵按 “速战速决” 方案发起集团冲锋,迎面遭交叉火力猛烈扫射。三纵攻打羊山集西半部的战斗同样陷入胶着,陈锡联在电话中急得大喊:“炸药包都炸不开岩石,这仗到底怎么打?”
7 月 19 日,烈日高悬。刘伯承戴着草帽、拄着拐杖,悄悄爬上前沿观察所。
望远镜里,战士们沿干涸河床冲锋。两侧山腰机枪骤响,战士们成片栽倒,后面的仍踩着遗体往前冲。
“停止进攻!” 刘伯承放下望远镜,声音忍不住发颤。
回到指挥所,他拍案而起:“看伤亡统计!二纵伤亡 3000,三纵 2500,一个师打没了!羊山集‘羊头’险、‘羊身’长,你们主攻‘羊头’,等于硬啃石头!”
陈再道刚想解释 “敌情不明”,刘伯承愈发愤怒:“敌情不明?你们的侦察兵是吃素的?羊山集就这么大地方,为什么不抓个俘虏问问?为什么不派参谋去画地形图?”
他指着墙上地图,“你们看,羊山集北侧有条隐秘的山沟,宋瑞珂的后勤补给线就在那里,可你们却把主力全堆在南面硬啃!”
面对批评,两位纵队司令羞愧地低下了头。陈再道搓着布满老茧的手:“司令员,我们错了,您说该怎么改?”
刘伯承语气稍稍缓和,用拐杖在地上画了个圈:“古语有云‘攻其必救,围点打援’。现在蒋介石正从徐州、郑州调兵增援,我们必须在援军到达前拿下羊山集。但不能硬攻,得巧攻。”
他随即提出 “三面佯攻、重点突破” 战术:二纵在南面吸引火力,三纵抽精锐组成 “爆破突击队”,从北侧山沟接近主峰,用炸药包和火焰喷射器端暗堡;
同时调六纵 16 旅,专攻西侧防线结合部。
7 月 23 日凌晨,总攻前一片死寂。
陈锡联亲自带领爆破队爬进山沟,战士们背着 50 斤重的炸药包,在乱石堆里艰难地匍匐前进。
第一颗信号弹升起,南面二纵突然发起猛攻,机枪声、呐喊声响彻山谷。宋瑞珂急调主力向南。北侧突然传来爆炸声,爆破队员炸开岩石缝里的暗堡,火焰喷射器喷出烈焰,吞没敌军工事。
最惨烈的战斗,在羊山主峰展开。
16 旅 “夜老虎连” 趁着浓烟冲上山顶,却发现敌人在岩石间修筑了三层地堡。连长王老虎抱着炸药包,毅然扑向最后一个地堡。后背被弹片撕开,鲜血直流,可他仍用身体死死堵住射孔,为战友们争取进攻时机。
当晨曦染红羊山,主峰上的国民党军旗终于倒下。战士们看着漫山遍野的弹坑,这才发现,有些暗堡竟是用钢筋水泥直接浇铸在岩石里的。
7 月 27 日,羊山集战役进入最后阶段。
宋瑞珂蜷缩在指挥所内,听着越来越近的喊杀声,颤抖着拿起电话向南京呼救:“校长,共军的炮火太猛了,我们快顶不住了……”
蒋介石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瑞珂,再坚持一天,援军马上就到……” 然而,他并不知道,刘伯承早已在援军必经之路设下伏兵,所谓的 “援军”,不过是象征性地缓慢前进。
当陈再道的警卫员冲进敌师部时,宋瑞珂正对着青天白日旗呆立。这位黄埔三期的高材生,看着眼前满身硝烟的解放军战士,喃喃自语:“你们怎么能在岩石上打洞放炮?这比日军的工事还难啃……”
羊山集战役结束后,刘伯承在总结会上说道:“战争不是拼血气之勇,而是拼脑子。这次我们付出了伤亡 1.2 万人的代价,但换来了歼敌 2.3 万的胜利,更撕开了中原反攻的口子。”
他特意走到陈再道、陈锡联面前,轻轻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记住:越是硬骨头,越要先摸清骨头的纹路。”
这场胜利,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扫清了障碍。当 12 万大军背着沉重的装备向大别山进发时,他们路过羊山集的废墟,看着满山的弹痕,终于明白:胜利从来不是靠蛮干得来的,而是需要像刘伯承元帅那样,在血火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困境中找到破局的智慧。
战士们后来把羊山主峰的石刻改成:“劈硬盾需磨快刃,寻缝而入破难关。” 这或许就是战争的启示 —— 真正的勇者,必是智勇双全的清醒者。
参考素材:
羊山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_百科
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关键一战--党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陕甘宁-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历史事件库
羊山战役:“欣看子弟夺城关” - 中国军网
来源:人物故事奇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