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1942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他的童年部分在黎巴嫩度过,父亲是二战期间美国大使馆文化专员,同时秘密担任战略情报局的防谍特务。五岁时父亲因飞机意外过世,他随母亲返回马萨诸塞州。摘要: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1942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他的童年部分在黎巴嫩度过,父亲是二战期间美国大使馆文化专员,同时秘密担任战略情报局的防谍特务。五岁时父亲因飞机意外过世,他随母亲返回马萨诸塞州。
丹尼特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接受中学教育,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学习哲学,师从威拉德·冯·奥曼·蒯因。之后在牛津大学师从吉尔伯特·赖尔,成为赫特福德学院成员,196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71年,他到塔夫茨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学术生涯中与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等多位学者合作。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心灵哲学、科学哲学和生物学哲学等。
2016年9月,他被美国教育网站TheBestSchools选为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健在哲学家。他著有《意识的解释》《达尔文的危险想法》等20余种书籍。
丹尼特与妻子居于麻省的北安多佛,育有一子一女及三名孙子。2024年4月19日,他因间质性肺病并发症在波特兰的缅因州医疗中心去世,享年82岁。
丹尼尔·丹尼特在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进化论等领域有诸多重要思想观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梳理:
意识理论
- 多重草稿模型:丹尼特反对传统的意识“剧场”模型,即认为存在一个中心场所,所有的意识体验都在那里汇聚和呈现。他提出意识是大脑中并行的、多层次的信息处理过程,就像一份不断被修改和更新的多重草稿,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决定性的“意识时刻”。
- 意识的解释:他主张从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解释意识,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功能,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产生和发展与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生物的生存需求密切相关。
意向性与心灵哲学
- 意向立场:这是丹尼特提出的一种理解和解释行为的策略。他认为我们可以将意向性赋予某些系统,通过将其看作是具有信念、欲望等心理状态的主体来预测和解释其行为。这种立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涉及对心理实体的本质性承诺,强调从外部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
- 心灵的计算理论:丹尼特支持心灵的计算理论,认为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计算过程,通过对符号的操作和处理来实现认知功能。他将心理状态看作是大脑中特定的计算状态,为理解心灵的工作机制提供了一种基于计算和信息处理的框架。
进化论与认知科学
- 达尔文的危险思想:丹尼特强调进化论在解释人类认知和心灵方面的重要性。他认为进化不仅仅是生物物种的演变,也是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演变过程。进化的思想为理解人类的认知能力、道德观念等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自然主义的基础,是一种具有广泛解释力的“危险思想”,对传统的哲学和宗教观念提出了挑战。
- 文化进化与模因理论:丹尼特提出了模因(meme)的概念,认为文化中存在着类似于基因的复制因子——模因。模因通过模仿和传播在文化中演变和进化,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模因理论为研究文化的传播、演变以及人类认知的文化塑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丹尼尔·丹尼特的思想观点在多个方面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自然主义哲学发展
- 他坚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意识等哲学问题,为自然主义哲学在心灵哲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促使更多哲学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理论来解决传统哲学难题,使哲学研究更紧密地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塑意识研究范式
- 其多重草稿模型挑战了传统意识研究中类似“意识剧场”的观念,引导学者从大脑信息处理的实际过程出发研究意识,改变了意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推动了意识研究从思辨向实证和科学理论构建的转变。
丰富意向性理论研究
- 意向立场理论为意向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实用主义解释路径,引发了关于心理状态归因、心灵与世界关系等问题的新讨论,促使哲学家重新审视意向性概念的本质和作用,拓展了意向性理论的研究视野。
促进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融合
- 他关于心灵计算理论以及进化论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等观点,加强了哲学与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联系与合作,使哲学研究能够充分利用科学研究成果,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哲学思考和理论指导,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引发文化进化理论探讨
- 模因理论引发了哲学界对文化进化机制、文化与心灵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促使哲学家从进化的视角思考文化现象和人类认知的文化维度,为文化哲学、认知哲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和研究思路。
丹尼尔·丹尼特的主要著作有:
- 《内容与意识》(Content and Consciousness):1969年出版,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在书中,丹尼特对心灵哲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他后续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 《大脑风暴:关于心灵与心理学的哲学论文》(Brainstorms: Philosophical Essays on Mind and Psychology):1978年出版,收录了他在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论文。这些论文探讨了意向性、意识、心灵的计算理论等多个主题,展现了他独特的哲学视角和分析方法。
- 《意识的解释》(Consciousness Explained):1991年出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丹尼特在书中提出了关于意识的多重草稿模型等重要理论,试图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对意识现象进行全面的解释,引发了哲学界和认知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 《达尔文的危险思想:进化与生命的意义》(Darwin's Dangerous Idea: Evolu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1995年出版,强调了进化论在解释人类认知、心灵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探讨了进化思想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以及在理解生命意义等问题上的关键作用。
-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Kinds of Minds: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1996年出版,以较为通俗的方式介绍了他在心灵哲学方面的一些核心思想,对不同类型的心灵和意识进行了分类和探讨,试图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意识和心灵的全景图。
- 《自由的进化》(Freedom Evolves):2003年出版,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从进化论的角度为自由意志的存在提供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认为自由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
- 《打破魔咒:宗教作为一种自然现象》(Breaking the Spell: Religion as a Natural Phenomenon):2006年出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自然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宗教现象,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等问题。
以下是丹尼尔·丹尼特的一些经典名句:
1. 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在众目睽睽下犯错,以期他人能够帮助修正这些错误。
2. 如果为了确保自己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依然能够奉行你的信仰,从而不得不诓骗他们,那么,你的信仰就该泯灭掉。
3. 无论你要批评谁的观点,你要批评他观点中最棒的那10%,因为无论是谁,其观点中90%都是没有价值的,要批评就批评有价值的那10%;此外,批评之前,你要把他的观点表达得比他本人更完整周到。
4. “史特金定律”:不要在嘲笑垃圾上,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我们不是喜剧演员,我们的目的不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让大家笑一笑。
5. 自我是什么?自我是一个虚构,是叙事重心。通过这个虚构概念,可以把一个人变幻莫测的动作、表达等统一起来,让他们变得易于理解。所以,休谟通过感觉找不到他的自我;我们谁也找不到自我,就像我们没办法通过物理学的手段,而只能通过数学手段,去确定物体的重心一样。
6. 这正是达尔文思想的精髓所在:美丽而复杂的生物,竟然无需任何人知道怎么制造,就能制造出来。
7. 如果你看到有两批人马,围绕这一个问题长期争执不下,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十有八九,他们争论的是个伪命题,或者是他们只见树木,未见森林。
此外,还有一些名句:
1. 犯错不只是学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人们学习或者真正做出创新的唯一机会。
2. 幸福的秘密在于,找到一种比你自己更重要的事情,并将生命奉献给它。
3. 如果你能以谦逊的好奇心对待世界的复杂性,包括它的荣耀和恐怖,承认无论你看得多深,都只是触及了表面,你就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发现你以前无法想象的美丽,而你自己的世俗烦恼也会缩小到合适的尺寸,在更大的事物格局中变得不那么重要。
以及:
1. 没有无哲学的科学,只有那些带着未经审视的哲学包袱的科学。
2. 哲学是那些你在弄清楚自己应该问什么问题之前必须做的事情。
来源:品味乐与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