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5月22日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专场获悉,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将完成财政投入2.7亿元,实施文物保护传承项目156个,加快中
记者5月22日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七地一屏一通道”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专场获悉,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将完成财政投入2.7亿元,实施文物保护传承项目156个,加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9个重大项目建设,新设立备案博物馆8家以上,推动我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行动方案》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3个方面,对我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定量、定性相结合提出了2025年工作目标和到2030年发展目标,详细列出了4个方面37项重点建设任务,到2030年,通过建设一批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基地项目,打造一批重要文化标识,举办一批文化遗产题材主题展览,创作生产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一批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国内外影响力,推动全省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和传承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方案》提出率先把敦煌打造成为全国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通过实施强化系统保护、建强科研平台、加快数字保护、扩大敦煌模式覆盖面、加强敦煌学简牍学学科建设、加强石窟寺考古研究、加快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深化敦煌文化价值阐释、创作生产一批文艺精品、推动敦煌文化广泛传播、实施敦煌“夜经济”提升工程、拓展会展场馆服务效能、丰富国际特色文旅内容、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等16项举措,推动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取得新成效,显著提升敦煌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方案》着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提出通过系统打造黄河流域人类史及文化史、始祖文化、先周文化、早期秦文化、自然遗产与民族民俗文化五大标识体系,统筹推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展示传播、文旅产品提质、文化旅游业培育四大工程,深入挖掘、研究、阐释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黄河文化传播起来、黄河文化旅游“火”起来、沿黄人民群众生活“富”起来,全力打响“黄河之滨也很美”“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黄河文化品牌,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与强劲发展动力。打造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通过实施遗产线路价值解读、长城边塞廊道建设、古城古镇连廊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河西走廊展厅连线、非遗系统性保护工程等7项举措,构建覆盖河西走廊全域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全链条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全面提升河西走廊沿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将河西走廊打造成为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地理坐标、承载千年丝路文明的文化长廊、享誉国内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展示中国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重要标识。
《方案》还聚焦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建设,明确通过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加强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深化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加大红色文艺作品创作、推进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等5项举措,构建系统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全面提升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著增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实效,推动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使红色旅游成为赋能甘肃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据了解,为切实推动《行动方案》具体部署落地见效,配套制定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甘肃段的实施方案》和《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实施方案》已通过省委、省政府审议,即将印发实施。(王彦达)
来源:中国兰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