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521”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里,我们以深情之笔,书写鄂尔多斯与民营企业之间炽热的“双向奔赴”。这座以“暖城”著称的北疆之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服务和澎湃向上的活力,滋养着民营经济的枝繁叶茂,奏响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在“521”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里,我们以深情之笔,书写鄂尔多斯与民营企业之间炽热的“双向奔赴”。这座以“暖城”著称的北疆之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服务和澎湃向上的活力,滋养着民营经济的枝繁叶茂,奏响了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以“暖”为名,政企同心的双向奔赴
鄂尔多斯深知,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里,政府与企业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而是携手共进的“合伙人”。连续多年召开“新春第一会”,市委书记李理强调“有策必享、有需必应、有诺必践”,市长于海宇在“创业暖城畅谈早餐会”上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纾困解难 。从“暖城·暖企”行动到“万名干部助万企”,从“我为企业找订单”到“暖商保”普惠保险,政策“组合拳”精准出击,为企业注入强心剂 。600多名营商环境体验官化身“啄木鸟”,为政务服务“找茬”,让企业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零见面审批” 。
数据无言,却最有力:民营经济贡献全市60%的税收、80%的就业、90%的市场主体 。奇瑞、远景、晶澳等龙头企业扎根于此,鄂尔多斯集团、伊泰集团等本土“龙头”与外来“头部”共舞,30万户市场主体如繁星点亮草原夜空 。
以“新”为擎,产业链上的创新突围
在新能源赛道上,鄂尔多斯民营企业勇立潮头。晶澳光伏全产业链低碳示范基地投资280亿元,年产值将超540亿元,1.3万个就业岗位托起绿色未来;中车整机大兆瓦智能风机年产500台,50亿元产值搅动“风光”无限 。传统产业亦焕发新生:久泰新材料以科技重塑煤炭价值链,推动“黑色黄金”向绿色低碳转型;国盛利华电解水制氢项目落地,氢能重卡、无人矿卡从实验室驶向露天矿,300吨级矿卡无人运输技术破解世界难题 。
创新是这场变革的密码。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60%,与清华大学、矿业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平台,磁悬浮飞轮调频系统、露天矿机器人化运输技术等成果从“书架”跃向“货架” 。“五链”协同的产业生态下,风光氢储车全链条集群崛起,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
以“情”为脉,扎根暖城的责任担当
鄂尔多斯民营企业不仅是经济支柱,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者。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732个嘎查村与1006家民营企业结成帮扶对子,33.4亿元投入带动6.6万农牧户共同富裕;光彩事业基金会募集资金8500万元,助力小微企业与困难学子。疫情三年,鄂尔多斯民营企业捐款捐物5.6亿元,减免租金超5000万元,与城市共克时艰 。
这份担当,源于对暖城的深情。卡尔动力科技将总部从一线城市迁至康巴什,只因这里“政策温暖、空间广阔”;格罗夫氢能重卡选择鄂尔多斯,看中其“从实验室到矿山”的应用场景 。企业家的获得感,写在人均全国第一的公共绿地中,写在空气质量90%优良率的蓝天下,更写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奖牌里 。
以“梦”为马,奔赴未来的星辰大海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鄂尔多斯民营经济的航船正驶向更辽阔的海域。“蒙科聚”科创平台链接京津冀创新资源,“人才新政2.0”筑巢引凤,20亿元新动能基金破解融资难题 。市委书记李理誓言:“让企业在鄂尔多斯办得成事、赚得到钱、充分被尊重!”
521,是告白,更是承诺。鄂尔多斯以一座城的温度,呵护民营企业茁壮成长;民营企业以创新之力,反哺城市繁荣。这场“你予我沃土,我许你未来”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样本。暖城鄂尔多斯,与民营企业并肩而立,以爱为名,向光而行!
来源:记录旅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