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绘科普】为什么会“习惯性崴脚”?

B站影视 2024-12-23 10:16 2

摘要:生命时报开设“漫绘科普”栏目,以形象的绘画,让这些知识“活”起来,让你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开栏的话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有时,医学保健知识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抽象难记的。

生命时报开设“漫绘科普”栏目,以形象的绘画,让这些知识“活”起来,让你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为什么会反复崴脚?

几乎人人都有过崴脚的经历。你有没有发现,崴了第一次后,就特别容易再崴脚……

数据显示,踝关节扭伤复发率很高,有19.4%的人报告在初次踝关节扭伤后6~18个月内,会再次崴脚。

本期,《生命时报》带你看清为什么会“习惯性崴脚”。

审核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康复科主任 袁颖嘉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记者 张冕

绘图丨马宏亮

踝关节的位置和结构是诱因之一

人体所有关节中,位于最下方的「踝关节」是承压最大的关节之一,并且,它需要在各种运动中灵活应对变化,因此,很容易发生扭伤。

踝关节容易扭伤,还与其结构有很大关系。踝关节由胫骨、腓骨远端和距骨构成。

踝关节的关节面上覆盖了透明软骨,距骨关节面自前向后有一定凹度,胫骨关节面有一个相应的凸度,正是这样的「凹凸关系」,保证了踝关节的动作局限于屈伸范围内,这种独特的「榫卯结构」赋予了踝关节一定的稳定性。

内外两侧韧带的力量不对等

踝关节内外两侧,由韧带加固。如果说踝关节是一个马鞍,两侧韧带就像是马鞍两边的绑带,可以对踝关节起到稳定、保护和缓冲作用。

但内外两侧韧带的保护力量并不对等,其中,内侧韧带是三角形结构,比外侧三根独立的韧带更强韧。

踝关节韧带“内强外弱”,正因如此,崴脚往往是以足底向内的「内翻位扭伤」为主,外侧韧带受到过度牵拉,容易出现撕裂、断裂等损伤。

韧带受“工伤”,降低关节稳定性

如果崴脚后不重视,未进行治疗或认为不疼就是康复了,生活中进行高强度运动等,会让本就受损的踝关节和周围韧带“带伤上阵”,导致踝关节稳定性进一步下降。

信号传输紊乱,降低平衡能力

踝关节韧带中,有感知活动速度、位置等的“本体感受器”,对维护运动协调性有重要作用,扭伤会对其造成损伤,导致神经肌肉系统的调节机制发生改变,敏感性和平衡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再次扭伤的风险。

患者于是陷入“扭伤—不稳—运动—再扭伤”的恶性循环。

韧带变松,难以“抱紧”踝关节

踝关节韧带受损后,会变得松弛,无法很好地“抱紧”踝关节,可能导致骨骼之间相互碰撞,从而引发关节内的软骨损伤。

软骨损伤不可逆,最终可进展为骨关节炎,治疗效果比较有限,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运动能力。

受伤后,有个应急原则

崴脚急性期会迅速出现肿胀、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患肢不能负重行走。此时应采用「RICE原则」处理:

R(Rest)休息,停止用受伤的脚踩地,行走时可以拄拐,将身体重心落在健康脚踝上。

I(Ice)冰敷,每隔1~2小时用冰毛巾或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冰袋外敷损伤部位20~30分钟。48~72小时后,再采取一些理疗或温水浴等温热疗法,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

C(Compression)加压,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受伤的踝关节,减轻肿胀。不要包扎过紧,妨碍足部血液循环。

E(Elevation)抬高,将患肢抬高,可减轻关节肿胀,促进恢复。处理后要尽早到医院足踝门诊或运动医学门诊就医,由医生对踝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判断。

1、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康复锻炼和肌肉锻炼,有助强化踝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提高足部稳定性。

2、日常应选择合适的防滑鞋子,行走时注意观察路面情况。

3、生活中,可通过一些简单动作来强化踝部肌肉,比如:

来源:生命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