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为思政教育带来哪些启示

B站影视 2024-12-23 10:50 1

摘要:近日,《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热词悉数入选,这也是《咬文嚼字》连续17年发布网络流行语。流行语一经发布,随即在网络疯狂转发,“官宣”纷纷出

近日,《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热词悉数入选,这也是《咬文嚼字》连续17年发布网络流行语。流行语一经发布,随即在网络疯狂转发,“官宣”纷纷出现在新旧媒体上引发热议。

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网络流行语丰富了人们的日常表达方式,更好地满足了网民彰显个性、构建自身话语权的心理诉求。网络流行语体现出的时代意涵及思想价值,以及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已然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这启示我们,可借助科学理论揭示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运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既讲好“实话”又讲好“新话”,实现网络流行语与思政教育话语的有效契合。

让思政教育融入时代潮流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大多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本身就是思政教育良好的素材。针对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对社会热点问题、敏感话题充满兴趣等特点,应突破传统教育思维中的条条框框,切实让思政教育融入时代潮流,做好网络流行语的“嵌入式融入”工作。

一方面,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中的教育素材,找准思政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做到理论阐释与实践理解的生动统一,让青年学生在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的同时受到教育启发。比如,“银发力量”反映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养、有乐、有为;“小孩哥/小孩姐”体现出的“年龄小、本事大”,引导青年学生立足岗位,砥砺奋斗,自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另一方面,深入剖析网络流行语中潜隐的负面信息,在做好理论解释的同时,旗帜鲜明的宣传“正能量”。比如,对于那些容易引发误解的“班味”“网红”“躺平”“杠精”等网络流行语,要及时赋予正面新解,通过正确而有力的理论解读,有效规避负面的误读误解,让青年学生在反复认知中纠正偏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通过有选择性的融入和转化,不断充实和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

注重发挥“借词喻理”的功能

网络流行语是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出现的新的话语表达形式,一定程度上符合了青年学生认知事物和表达沟通中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借词喻理”的功能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助流行语强大的感染力,利用网络流行语创生的语言体,适当地转变话语风格,用青年学生熟悉的话语、时尚的话语、形象的话语,阐明深刻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网络流行语中的“数智化”“未来产业”“银发力量”等本就是思政教育理论学习的题中应用之意,通过青年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此外,在思政教育中,鉴于教育双方在年龄、知识、认知等方面的代际差异,话语符号互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障碍和隔阂。适当挖掘网络流行语的时尚元素,可以更好地实现相互的同频共振。比如,在思政教育中运用“city不city”“松弛感”“小孩哥/小孩姐”等,用流行时尚的表达增加话语符号互动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调动青年学生参与沟通交流的热情。当然,考虑到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定位,融入流行语的话语符号互动务必把握一定的原则和尺度,在思政教育可控的范围内有理有据,切忌无原则的取悦和迎合。

营造平等互动的话语情境

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流行特色,在特定的语境下容易与青年学生产生共鸣,受到青年学生的话语认同。我们可以借助流行语承载传统思想信息,拓展教育载体和手段,在平等开放的话语沟通基础上,营造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动的话语情境。

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思政课堂是话语交流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至关重要。比如,适应AR、VR等虚拟仿真技术的“课堂革命”,把课堂教学真正还给学生,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智能向善”“硬控”“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等网络流行语,以演讲、研讨、辩论等多样化的形式,在交流互动中深化认识和理解。

此外,“大思政”理念下新质平台和载体的时空拓展也是必要的。比如,开设专题网站、专题栏目、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公众号等,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围绕特定的网络流行语确定某些话语主题,引导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开放的话语沟通,可以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话语互动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获得新知,增进思政教育效果。

总之,面对因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制造出的教育话语新图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正确审视流行语生成、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以开放的心态和对话的精神,核准其隐喻背后的思想价值观,把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桑雷,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来源:群众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