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799年,人类历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66岁的乔治·华盛顿在弗农山庄平静离世;而在东方紫禁城,89岁的乾隆皇帝也在睡梦中结束了他漫长的统治。这两位同龄的统治者,一位主动放弃权力回归田园,一位至死紧握权柄不放,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恰
公元1799年,人类历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66岁的乔治·华盛顿在弗农山庄平静离世;而在东方紫禁城,89岁的乾隆皇帝也在睡梦中结束了他漫长的统治。这两位同龄的统治者,一位主动放弃权力回归田园,一位至死紧握权柄不放,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恰如东西方文明在18世纪的分野。
1779年5月31日,纽约州西部的森林中,约翰·沙利文少将正率领大陆军执行一项特殊命令。这份由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亲自签署的作战指令写道:"当前的目标是完全摧毁并踏平印第安人定居点...在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的情况下,要重点破坏他们的玉米田和其他农作物。"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鲜少被提及的"沙利文远征"。华盛顿在指挥对英作战的同时,对易洛魁联盟发动了"焦土政策"。当大陆军士兵冲进卡尤加部落时,随军牧师约翰·格里菲斯在日记中记录:"妇女和儿童的哭喊声与燃烧的茅屋噼啪声混在一起,我们像收割麦子一样割倒他们的玉米田。"
这场持续五个月的军事行动摧毁了40多个印第安村庄,超过16万蒲式耳的玉米被焚毁。易洛魁人将这次屠杀称为"寒冬之死",因为随之而来的饥荒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三年前,华盛顿在《独立宣言》上签字时,那份文件明确写着"人人生而平等"。
历史学家科林·卡洛威在《我们的敌人》中指出:"华盛顿对待印第安人的政策与其革命理想形成鲜明对比。他视印第安人为'野兽',认为只有彻底摧毁他们的生存基础,才能为白人开拓者创造安全环境。"这种矛盾性贯穿了华盛顿的一生——他既是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又是边疆扩张的执行者。
当华盛顿在北美大陆与印第安人周旋时,1759年的中亚草原正上演着更为惨烈的一幕。乾隆皇帝在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下达了一道震惊史册的谕旨:"务将逆贼根株尽绝,使种族不留遗孽。"
《清高宗实录》详细记载了这场屠杀:"凡准噶尔之众,除妇孺充作奴仆外,男子年十五以上者尽诛。"据魏源《圣武记》统计,约80%的准噶尔人口在这场"种族净化"中消失。天山北麓的草场被鲜血浸透,这个曾经强大的游牧民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法国传教士钱德明当时正在北京,他在寄回欧洲的信中写道:"皇帝陛下将这次胜利称为'十全武功'之首,但我在蒙古商人那里听说,有些山谷里的尸体堆得比蒙古包还高。"乾隆的"十全武功"中,至少有三项是针对边疆民族的军事行动,每次都伴随着系统性的人口消灭。
与华盛顿不同,乾隆的暴力行为完全服务于帝国统治。他在《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中宣称:"非朕之好大喜功,实为边陲永安计。"这种以暴力求稳定的思维,正是传统东方专制主义的典型体现。
1796年正月初一,85岁的乾隆举行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嘉庆帝。但《清史稿》记载:"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太上皇"仍躬亲指授"。在宁寿宫的阴影里,衰老的乾隆通过和珅继续掌控着帝国命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这种贪恋权力的表现与华盛顿形成鲜明对比。1783年12月23日,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在安纳波利斯主动交出大陆军总司令委任状。当时在场的议员詹姆斯·麦迪逊回忆:"这个举动让所有人震惊,因为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军事胜利者自愿放弃权力。"
更惊人的是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拒绝第三次连任总统,开创了美国总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法国革命家拉法耶特感叹:"他战胜了权力这个人类最难战胜的诱惑。"这个传统延续了150年,直到二战特殊时期才被罗斯福打破。
乾隆统治的六十年,常被冠以"康乾盛世"的美名。但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中国行记》中记载:"沿途见到太多面黄肌瘦的农民,他们衣衫褴褛,住在泥糊的茅屋里。"使团估算,普通中国农民的年收入不足英国农民的十分之一。
这种反差在税收政策上尤为明显。华盛顿领导制定的美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税收法案应由众议院提出。"而乾隆时期的税收完全取决于皇帝意志。1793年,为筹备八旬万寿庆典,各省加征"庆典银"达12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田赋的三分之一。
更致命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当华盛顿积极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发展制造业时,乾隆却在1793年断然拒绝马戛尔尼带来的工业革命成果。他在给英王的敕谕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傲慢最终在半个世纪后招致鸦片战争的炮火。
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因喉炎在弗农山庄去世。他最后的嘱托是释放所有奴隶(虽然在其死后才执行),并捐赠遗产建立国立大学。这位拒绝王冠的领袖,留下的是一套权力制衡机制和和平交接的传统。
同年正月初三,乾隆在睡梦中离世。他留给嘉庆的是一个腐败透顶的官僚系统——和珅被抄家时,家产估值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法国汉学家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中评价:"乾隆就像个挥霍无度的家长,耗尽家产却自以为留给子孙金山银山。"
两位统治者的文化贡献同样耐人寻味。华盛顿几乎不写诗,但他参与制定的宪法文本至今仍是美国立国之本;乾隆留下43630首御制诗,却无一被后人传诵。紫禁城的文物收藏虽丰,但正如历史学者张宏杰所言:"那不过是帝国权力对文化的垄断性占有。"
当19世纪来临时,美国正沿着华盛顿奠定的宪政道路蓬勃发展;而大清帝国则在乾隆遗留的僵化体制中步步沉沦。两位同龄统治者的不同选择,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东西方文明在近代的迥异命运。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