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稍早以前,汽车服务世界胡司令也在视频中解析了“00后汽修工发生意外”事件,那起事件中,不到18岁的年轻人意外离世,最终以门店赔偿72.8万元告终,如此高额的赔偿足以让普通汽服店伤筋动骨,甚至导致一夜返贫。
最近这段时间,不少汽服老板都在朋友圈或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些“关乎汽服店安全生产”的视频。
日前,有修理厂发生了一起生产事故,两名员工在安装减震器时意外重伤,老板将此事分享到了网络上,不少汽服同行也关注到了此事。
而在稍早以前,汽车服务世界胡司令也在视频中解析了“00后汽修工发生意外”事件,那起事件中,不到18岁的年轻人意外离世,最终以门店赔偿72.8万元告终,如此高额的赔偿足以让普通汽服店伤筋动骨,甚至导致一夜返贫。
一直以来,行业的关注焦点长期被“流量结构性下滑”“低价内卷严重”“淡季提前”等话题占据,但对绝大部分老板来说,这些话题的维度普遍偏高,大家的日常依旧是每天开门营业、修好一台车、和员工过好每一天。
但在被行业忽视的角落,若对这些日常细节疏于防范,任何一个微小失误都可能引发事故,这些才是让一家店瞬间倒闭的“致命风险”。
一辆车从举升机上坠落,可能让门店赔偿数十万;一次不当的车辆维修操作,可能招致车企起诉甚至判刑;一场客户纠纷被曝光,可能让门店口碑崩塌,生意一落千丈……这些风险远比“生意难做”更可怕。
一、汽服行业的“隐形炸弹”
4月中旬,有网友爆料,衡阳一汽修店内一名员工突发意外,此后事件持续发酵,门店也因这件事“暂停营业”了一段时间。
经过一个月协商,此事最终达成和解:根据老板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可知,5月6日,门店全体员工以及对方家属一起办理了相关手续;5月7日,双方协商一致,以“门店赔偿72.8万并一次性付清给家属”握手言和。
对于这起事件,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依风在文章中形容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这件事大,是因为有句话说得好,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还有什么比生命更贵重的呢;说事情不大,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年都有,意外身故的事故屡见不鲜。(相关文章:《“00后汽修工发生意外,汽服老板赔偿72.8万”事件背后:汽服店如何规避风险,超越汽后周期?》)
的确,与去年屡次发生的“自带配件纠纷”不同,这起事件从发生到解决,未在业内引起大面积的关注和讨论,一方面与门店老板后期的低调处理方式有关,另一方面还因为这件事不仅是纠纷,更是一场让人唏嘘的悲剧,在结果明确前,不宜广泛传播。
但是,就是这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在你我身边并不少见,未发生时不知不觉,但只要一发生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此次事件在汽服同行心中也起到了不小的警示意义,那就是作为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意识不可或缺。
除了这起事件,包括开篇提到的‘减震器爆炸事故’在内,开年以来,整个汽服行业与“门店经营风险”相关多起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热度发酵或相关讨论。
此外,还有1月初的“汽修工修两块电池被判6个月”事件、2月底的“北京某维修企业负责人被几家新能源车企索赔700万”事件,这些新能源车维修方面的纠纷,均影响了门店的日常经营,也让汽修老板对新能源车维修从激进到冷静。
原因很现实:这些涉事者都是行业普通从业者,其他汽服老板身处相似环境,未必不会采取相似动作,所以事情发生后,很多汽服老板进一步意识到“汽修行业的法律红线日益增多”,或许在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会因为“未经授权”等缘故触碰底线。
此外,领结站林少杰在视频中分享了对“网络上多段维修车辆从升降机坠落视频”的理解,引发汽服从业者纷纷现身评论区,分享自己在日常操作中的相关经历:
“见过大平板泄压的,我跑开了,老板说我那么怕死”;
“亲眼见过四柱钢丝绳断,太可怕了”;
“我挨过。那种剪式举升机刚升起来的时候,油管突然爆了,都没机会下车、直接一下子到底,当时还是轮胎都拆了的情况”;
“正常,我们这里二个举升机漏油一塌糊涂,都不舍得修”;
“之前那边的老板大梁矫正仪都买二手的,举升机举起来呀,都发晃”;
……
由此可见,这些关乎到生产安全的经营风险,在行业里其实极为常见。
另外,还有“小病大修曝光”、“配件调包”等,都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风险,但一旦发生事故,轻则车辆损毁,重则人员伤亡,赔偿金额可达百万;只要一次纠纷曝光,就可能让门店口碑崩塌,客户流失,且法律诉讼成本高,即使胜诉、对生意的影响也是不可逆的。
二、为何被忽视?
明明所处可见,但这些风险为何容易被忽视、且长期存在?
忽视风险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除了“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侥幸心理之外,成本维度的考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此外在一些非常规业务方面,汽服店无可避免地存在“法律意识薄弱”问题。
“汽修工修两块电池被判6个月”事件之所以会成为行业焦点,除了这是2025年后市场集体关注的首起服务纠纷事件外,更因为这次的纠纷发生在汽服店和主机厂之间,这让行业第一次意识到“新能源车售后业务”的风险之大、却很可能离自己只有一步之遥。
事情发酵前,至少在绝大部分汽服同行的眼里,这只是两个从事汽车电路维修的汽修工“修了两块新能源电池”,并不算大事,某种程度上还会觉得这两个汽修工真厉害,居然能揽新能源三电维修这门“瓷器活”。
但在车企的角度,这却是汽修工“通过技术手段修改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数据”,且最终法院对上述情形的定性也是“以达到‘解锁’电池目的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事情发酵后,仍有汽服店老板感慨“修新能源车还能犯法?”,除此之外,更理性的老板则是担忧居多,因为按照此次事件,非授权体系的维修企业对三电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修改,面临涉嫌违法的风险,这背后的具体程度和界限在哪里,目前还不明确。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让维修企业在新能源车这个熟悉的领域采取两种不可取的态度:要么“不敢修”,要么“踩红线修”。
进一步来看,绝大部分存在上述“忽视风险”情况的汽服店,根本性的原因还是管理粗放。
全国及区域连锁,包括一些规模型的中大型维修企业,除了有自己的设备安全管理体系、用工保障机制等外,普遍还会有一套系统性降低日常经营风险的解决方案。
设备方面,会进行定期的硬件维护和安全升级,例如每月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尤其是举升机、烤漆房等设备或场所,基本都要求必须符合国标。
用工方面,风险管控也是相对全面的。除了常规的社保缴纳外,还有会补充商业保险;另外,因为人员更加充足,所以这类维修企业会有合理的排班制度,能够避免员工过度加班,连锁的技能认证体系则能让关键岗位的员工更安全的持证上岗。
另外,根据汽车服务世界的了解,对于新兴业务,连锁及中大型维修企业通常都是“合规体系”先于“业务落地”。
举个例子。或许没有明文示意,但对新能源相关业务,这类企业都会有一份“风险业务等级清单”。
像高压电池拆解这类业务,几乎可以说是“红线”等级,是绝对禁止开展的业务,这不仅涉及到门店经营的安全性,更涉及到车主的安全。
“汽修工修两块电池被判6个月”事件中,法院最终判决的核心依据就是(两兄弟的行为)“最终导致A公司对其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运行的采集数据失真,影响了A公司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监管”。
但是,绝大部分普通汽服店,老板本人往往陷入"先干起来再说"的思维误区,尤其是在一些新业务方面,这种思维模式在野蛮生长期的效果不说立竿见影却效果显著,但在监管趋严、消费者维权意识觉醒的当下,风险也是越来越大的。
此外,不可否认,部分汽服店老板对现有业务的展开,也有认知盲区,譬如认为“设备定期维护投入是非必要开支"、“商业保险等风险转移工具是冤枉钱”等,甚至缺乏明文规定的操作流程,也就是说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风险应急处理,完全依赖老板和员工的个人经验。
因此,对单店而言,即便资源有限,没有条件打造系统性的经营风险解决方案,但也可以通过一些“低成本、易执行”的措施,尽量保障日常施工安全,避免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及客户纠纷。
三、40万汽服店如何尽量保障“施工安全”?
上述事件发生后,不少汽服店老板都会基于事件分享一些“安全生产”方面的做法。
6哥在刷到相关视频后,选择立刻将视频转发给自己的门店员工以及同行,并在自己的视频中分享了自身门店日常如何关注举升机使用安全隐患的;
林少杰在视频中分享了设备选择的重要性…诸多汽服同行均在社交圈呼吁“安全疏忽”的潜在风险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塔斯特德系车专修则在自己的视频中他们也经历过2-3次减震器爆炸事故,但未造成多大伤害,并且分享了“维修减震器”的正确方式;
……
对于普通汽服店而言,汲取日常实操方面的“安全生产”秘籍,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向同行学习,而新媒体对行业最大的价值除了营销渠道更加多样之外,便是学习了。
在此基础上,汽服店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把安全措施一步步执行到位。
一是必须装备定期更换。
比如安全手套、防砸劳保鞋、护目镜、耳塞等个人基础防护装备属于易耗品,在一些易燃易爆环境下,灭火器以及防静电工作服,其实也是必备品,需定期检查更换,避免因老化或失效导致伤害或者无法预防伤害。
二是硬件设备定期检查。
这方面最有效的保障方式就是将设备安全检查纳入 5S/6S管理,制定 《设备点检表》,明确检查项目、检查周期及责任人。
三是作业流程规范。
这是保障“安全生产”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一种老板费心但资金投入为0的方式。
以举升机操作为例。根据业内人士的反馈,很多掉车事故不是举升机的问题,而是操作问题导致,譬如在举升车辆时没有检查接触点是否稳固、保险机构是否安全可靠;没有判断查车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以及车内是否有重物等。
四是对于电池与电路、废机油存放、甚至是轮胎充气等危险场景,要严格执行防控措施。
有单店老板看到了相关视频,分享了自己的预防措施:“再好的举升机,我人进去,必定要拖我的工具车一起进去,万一掉下来,工具车够结实能撑一个保命的空间。”
此外,汽服店老板也可以结合过往经验,对一些施工细节进行极致把握。
成都飚野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老板朱焱看来,修车最重要的就是把螺丝拧紧,为了确保员工做到这点,朱焱在施工中增加了一个「必做动作」,就是专门做了一个警示牌,要求员工在拆装轮胎螺丝时,只要螺丝一松掉,就立刻在旁边把警示牌立起来,直到达到标准扭矩以后,才能把这个警示牌取掉。
这个警示牌的作用就是告诉员工,“这个螺丝没有打扭矩、没有紧固,等装好了一定要把螺丝拧紧”;而这个警示牌的诞生缘由,就是飚野也在这块出现过失误,“立警示牌”的方法则是团队提出“灯光、报警”等多个方案后,确定的“效率最高、操作最方便”的方式。
飚野“扭矩锁紧”警示牌
总而言之,普通汽服店安全生产的核心未必是购买/更换昂贵的设备、高薪聘请资深技工,而是“意识+基础防护”。
优先防范举升机坠落等高概率、高危害风险,再逐步完善其他细节,通过少量资金投入,更新安全支架、灭火器等设备以及购买商业保险,这样就能在大幅降低事故概率的同时,尽量将潜在风险对生意的伤害降到最低。
这些看似琐碎甚至教条的细节,但却是无数同行用血泪教训换来的经验,且只有做好这些细节之处,才能让员工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规避风险”的意识。
生产安全永远大于一切。
2025年汽服店的竞争不仅是生意的竞争,更是风险管控能力的竞争。在此汽车服务世界呼吁汽服同行关注生产安全,修车本非易事,而安全远比赚钱更重要。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