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婚家案件遇上商事律师:是分食诉讼市场蛋糕,还是开拓新蓝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3 10:02 2

摘要:婚姻继承及家事纠纷案件,传统上被视为琐碎且涉及私人家庭事务的“边缘小业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私人财富显著增长,财产种类日益繁多,涉及巨额争议的家事纠纷案件亦时有见于报端。在新经济形态与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驱动下,高净值人群结构呈现

作者丨郭浩文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当商事律师的理性思辨撞上婚姻家事律师的温情调解,是“跨界抢食”还是“价值共生”?

婚姻继承及家事纠纷案件,传统上被视为琐碎且涉及私人家庭事务的“边缘小业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私人财富显著增长,财产种类日益繁多,涉及巨额争议的家事纠纷案件亦时有见于报端。在新经济形态与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驱动下,高净值人群结构呈现明显的多元化与年轻化特征,青年群体的财富积累速度持续提升。该类年轻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传承意识显著增强,主动寻求系统化、前瞻性财富规划的市场需求日益凸显。因此,越来越多的商事律师开始涌入婚姻家事法律服务领域。

2025年5月,律新社研究中心在“律新社2025年度风云榜-婚姻家事领域律师20佳”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商事律师向婚姻家事领域的拓展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形成了不同观点的激烈辩论。一方面,有律师将此现象视为传统市场的“入侵者”,担心低价竞争和业务渗透会破坏现有的服务结构,对婚姻家事法律服务的价格体系和专业生态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也有律师将其视为市场边界的“拓展者”,强调通过专业融合创造新的价值,并以商事思维激发家事服务中复杂需求场景的活力。未来,随着高净值家庭对“法律+商业”复合服务需求的激增,行业或逐步形成“传统婚家律师深耕情感服务与基础业务、商事律师拓展高附加值领域”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合作模式(如联合团队、家族办公室服务网络)实现市场扩容,而非零和博弈。

在现代社会经济持续变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市场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并展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近年来,婚姻家事案件在整体法律案件中的比例日益上升。据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公布的数据,近三年来,全国法院审结的一审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每年约有200万件,占全部一审民事案件的大约12%。其中,离婚纠纷案件每年约有150万件,占所有家事案件的近80%。这种增长趋势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的复杂交织。

离婚率上升是这一现象的首要直观原因。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共有610.6万对新人登记结婚,而离婚登记数达到262.1万对。与2023年相比,全国结婚登记数量减少了157万对,降幅约为20.5%;离婚登记数量则增加了2.8万对,增幅约为1.1%。尽管“离婚冷静期”政策实施后离婚率出现短暂回调,但长期趋势仍显示出上升态势。这一现象直接推动了婚姻家事领域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在处理离婚案件过程中,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争夺、抚养费支付标准确定等法律事务,这些都需要专业律师的介入与指导。

同时,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为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市场带来了新的需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数量的显著增加,使得家庭关系更为复杂,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多样化。例如,在重组家庭中,继子女抚养权、遗产继承等问题复杂,需要专业法律人士提供精准的法律建议与解决方案。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提升和媒体普法宣传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民众在处理婚姻家事纠纷时,倾向于寻求专业法律帮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市场需求。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高净值人群在婚姻家事法律服务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快速增长,高净值人群数量增加,婚姻家事案件复杂性提升。离婚、财产分割和家族财富传承等议题涉及众多商事法律问题。例如,公司股权分割在离婚中如何公正处理,保护权益同时不影响公司运作,是一个挑战。这需要深刻理解商事法规和具备商业实践经验。家族信托规划也是高净值人群常用手段,律师需确保信托合法性、合规性并符合委托人意愿,处理管理、分配等事务。此外,跨境资产处理同样是婚姻家事案件中的难题,需合法合规避免法律风险,对律师专业能力要求高。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敏锐的商事律师察觉到了其中蕴含的庞大业务拓展潜力,纷纷进入婚姻家事领域。他们依托在公司治理、并购重组、金融证券等商事领域积累的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试图在这片新兴市场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而婚姻家事律师则凭借长期专注于该领域所积累的处理婚姻家庭纠纷的独特经验和客户资源,坚守自己的专业阵地,双方因此在新的市场格局下展开了业务竞争与合作的博弈。

随着商事律师进入婚姻家事法律服务领域,传统的收费模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深耕于婚姻家事法律服务的律师根据案件的复杂性、专业投入的时间以及情感服务成本所建立的定价体系不同,商事律师在初期通常以“跨界者”的身份采取了差异化的收费策略。一些商事律师由于对婚姻家庭案件的特殊性质——例如情感疏导所需的时间、多轮谈判和沟通,以及长期跟踪服务等隐性成本的评估不足,容易陷入“商业思维”的误区,仅以法律条文检索、文书起草等显性工作量作为定价的基础,这往往导致其收费标准明显低于市场的一般水平。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收费体系的混乱可能侵蚀行业专业价值的标准。婚姻家事法律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法律技术上,更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矛盾的妥善调和以及长期信任关系的精心维护,这些“非标准化服务”难以仅通过工时计费来衡量。若商事律师的低价竞争成为行业常态,也压缩优质服务提供者的合理利润空间,从而削弱整个领域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北京市君益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凤凡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在法律服务市场中,专业律师与非专业人士的界限始终存在。然而,法律服务的无形性使得潜在客户在正式委托律师之前,难以精准评估律师的专业能力与服务响应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成为客户选择律师时最直观的比较因素。客户普遍关注法律服务的性价比,认为过大的价格差异缺乏合理性。例如,当律师报价出现十倍价差(如2万元与20万元)时,客户往往会陷入选择困境。

李凤凡指出,对于专业律师而言,接案环节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过去,客户判断律师专业性多依赖直觉和口碑,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客户无需实地咨询,就能通过大量信息自行判断律师的专业水平。因此,专业律师面临的主要挑战集中在接案环节。律师需要通过有效方式展现自身专业性,甚至超越同行,让客户确信所支付的律师费用与获得的服务价值相匹配。

李凤凡认为,性价比并非单纯的价格概念,而是价格与服务价值的综合考量。律师有必要向客户清晰阐述普通律师与专业律师在服务内容和价值上的差异。具体而言,专业律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沟通方式:专业律师能够更高效地与客户沟通,及时回应客户关切,提供清晰的法律建议。

(2)策略制定:专业律师能够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法律策略。

(3)案件规划:专业律师能够更全面地规划案件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案件有序推进。

(4)结果预判:专业律师能够更准确地预判案件结果,帮助客户合理预期,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在应对策略上,李凤凡建议,律师可以更主动地让客户在两到三家律所之间进行对比。通过详细说明不同报价律师的服务模式,包括沟通方式、策略制定、案件规划以及结果预判等方面的差异,全方位展示自身的专业性。这种透明化的对比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客户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也能赢得客户对服务价值的认可。

当商事律师开始进入婚姻家事领域,行业内关于其市场定位的争议从未停歇:这究竟是对传统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市场的“分蛋糕”式竞争,还是通过专业能力延伸实现的“业务边界拓宽”?传统婚姻家事律师和商事律师基于自身实践与市场判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传统婚姻家事律师普遍认为,跨界初期确实存在对传统业务领域的渗透。例如,在普通离婚财产分割、抚养权纠纷等标准化案件中,商事律师凭借高效的法律检索能力和流程化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客户,形成与传统婚姻家事律师的直接竞争。在这种观点下,商事律师的入场本质上是对既有“蛋糕”的重新分割,尤其在中低端业务领域,竞争态势显著加剧。

但另一部分商事业务出身的婚姻家事律师则强调,其核心目标并非争夺传统业务,而是通过专业化优势开拓全新市场需求。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寅看来,市场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对法律市场产生影响。在市场总量恒定的情况下,参与者越多,个体所能获得的市场份额将相应减少。但他强调,这种现象不应简单地被定义为零和博弈,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合作模式来拓展法律市场的整体规模。

张寅分析,当前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市场可划分为诉讼与非诉讼两大板块。在诉讼法律市场领域,随着从业者数量的持续增长,个体能够获得的业务份额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诉讼案件数量的增长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政策变动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通过人为干预实现大幅增长。而在财富管理等快速发展的非诉讼法律市场中,他认为通过合作能够实现市场规模的共同拓展。张寅认为,商事律师与家事律师具备天然的合作互补优势。商事律师凭借其对商业运作模式的熟悉和客户需求的敏锐把握,在家事案件涉及商业事务时能够精准对接客户诉求;家事律师则擅长从家族财富传承、家庭关系维护等角度进行财富规划。实践中,商事律师有时会因身份限制,在直接进行财富安排时面临阻碍,此时就需要家事律师发挥专业特长予以协助。因此,他认为商事律师与家事律师的合作,是为客户提供全面法律服务的理想模式。

此外,张寅强调,商事律师参与家事法律服务,并非对家事律师市场的侵占。他提出,许多涉及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商业活动的案件,本就属于商事律师的传统业务范畴。在处理家事法律事务时,商事律师运用专业技能维护客户权益,本质上是其专业服务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从法律专业角度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服务的体现,而非对其他律师业务领域的挤压。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荟伊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布局婚姻家事领域是一种业务的延伸和拓展,而非“下沉”。在她看来,处理客户的私人事务往往需要以充分的信任关系为前提,在公司制一体化的律师事务所中,客户们基于与事务所其他业务板块同事在商业领域的长期合作,建立了较好的信任,这样为延伸处理客户们的婚姻家事需求奠定了基础;而将客户的私人事务妥善处理,也会进一步加强客户与事务所的黏性,形成积极良性互动,这也是汉坤的优势和持续努力的方向。基于此,她强调这一业务拓展方向是事务所经营客户的必要延伸。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初期从事商事业务为主的律师,宋荟伊进一步分享,商事领域积累的专业优势对于理解客户需求、处理复杂资产、组织沟通谈判等很有帮助。她提出,虽然目前的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仍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细分市场寻求“破局”。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市场参与者众多,她认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应局限于传统市场需求的“内卷”,而是充分思考、预判需求,在新的业务领域提前学习和积累,在不断演变的法律服务市场中抓住新的机会。

在业务领域的选择上,宋荟伊介绍,其所在的律所在出海布局方面走在市场前列,而在家事法律服务方面,其团队主要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客户的涉外尤其是涉港家事法律服务需求,致力于发挥跨境协作网络和两文三语沟通等强项,在涉外家事争议解决、财产结构规划等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分蛋糕”和“拓宽业务边界”两类观点的分歧,本质上源于对“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内涵的不同理解。前者视其为相对固定的市场存量,后者则将其视为与商事法律服务深度融合的增量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净值家庭对“法律+商业”复合服务的需求激增,越来越多商事律师倾向于通过专业化细分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聚焦家族办公室法律服务、跨境遗嘱规划、企业主婚姻风险隔离等新兴领域,这些业务既依托商事法律功底,又嫁接家事服务场景,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市场的全新赛道。

来源:律新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