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大爷82岁还天天健身,他拉着我的手说:30年前那个决定救了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3 09:45 2

摘要:每天凌晨四点半,小区里几乎没人,我却常能看见他穿着褪色的灰蓝色运动服,沿着小区的石板路慢慢跑。不是那种老年人遛弯的散步,是真的跑,虽然速度不快,但节奏稳得很。他的运动裤早就不再合身,宽松地挂在腰间,用一根织了好几遍的红绳系紧。

今年李大爷八十二了,腰板还是直的。

每天凌晨四点半,小区里几乎没人,我却常能看见他穿着褪色的灰蓝色运动服,沿着小区的石板路慢慢跑。不是那种老年人遛弯的散步,是真的跑,虽然速度不快,但节奏稳得很。他的运动裤早就不再合身,宽松地挂在腰间,用一根织了好几遍的红绳系紧。

“小刘啊,今天怎么这么早?”

每次遇到我,他都会停下来打个招呼。我是个送快递的,平常四点多就起来,但凡遇上李大爷,我就会刻意放慢脚步。倒不是闲着没事,只是觉得这老人太神奇了。

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不少,大多数是被儿女接过来养老的,拖着病腿去晨练的,搀扶着去菜市场的,都见得多了。像李大爷这样一个人住,还能每天坚持锻炼的,真是少见。

更神奇的是,李大爷的房子居然是这个新小区里唯一一栋没有电梯的老楼。听说是当年政府拆迁留的,他硬是不肯搬走。

“我这腿,爬楼梯正好练练。”他总是这么解释。

那栋楼有五层,他住顶楼。八十多岁的人,每天上下五层楼,这就不是简单的坚持了,这是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执着。

去年冬天那场大雪,我记得格外清楚。

那天雪下得很大,路面结了冰,我送快递骑电动车差点摔了好几次。早上六点多,天还没亮透,我在小区门口整理包裹,忽然发现李大爷没穿外套,只穿着那身褪色的运动服,正在小区门口的空地上做俯卧撑。

雪花落在他的后背上,很快就化成了一片湿痕。我赶紧跑过去:“李大爷,这么冷的天,您还出来锻炼啊?”

他做完最后一个俯卧撑,慢慢站起身,抖了抖背上的雪,笑了:“习惯了,三十多年了,从来没断过。”

我不由自主地数了一下,他刚才做了足足二十个俯卧撑。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这个年轻人,其实挺惭愧的。

“小刘,你今天送完快递,有空来我家坐坐不?”李大爷忽然问。

这倒是稀奇。我认识李大爷快两年了,他从来没邀请过谁去他家。听小区里的老住户说,李大爷的儿子在国外,很少回来,他已经一个人住了十多年。

“行啊,”我说,“我今天送完这一片就过去。”

李大爷的家比我想象的干净整洁得多。

五楼,没电梯。爬上去的时候,我已经有点喘了,但推开门后,我愣住了。屋里简单得几乎没什么家具,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角落里有个小柜子,上面放着个老式收音机,正播着听不清的戏曲。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长势喜人。

最让我惊讶的是墙上。

整面墙都贴满了剪报,有些已经发黄,有些还很新。凑近一看,全是关于健康、运动和长寿的文章,密密麻麻,几乎没有空隙。其中有一张照片格外醒目,是年轻时的李大爷,穿着像是工厂工作服,站在车间里。照片旁边贴着一张手写的日历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什么。

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是工整的字迹:“今日俯卧撑20个,仰卧起坐30个,慢跑15分钟。体重63.5公斤。”日期是1984年8月15日。

再往后翻,每一页都是类似的记录,一直到现在。

四十年如一日的记录,让我有些震惊。

“坐,喝茶。”李大爷倒了两杯茶,那茶叶看起来很普通,放在一个旧饼干盒里。茶杯是那种老式搪瓷杯,边缘已经有些掉瓷了,但被擦得很干净。

我扫了一眼厨房,看到案板上放着切好的萝卜干和一把老旧的菜刀,刀刃被磨得很薄,但依然锋利。窗台上还有一排晾晒的中药,散发着苦涩的气味。

“大爷,您这…记录也太认真了吧?”我指了指那本笔记。

李大爷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像是山谷一样深:“来,小刘,给你看个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旧皮箱,打开后,里面是一堆医院的诊断书、化验单和药方。最上面的一张诊断书日期是1984年,上面写着”肝硬化中期”几个大字。

“这是…您的?”

李大爷点点头:“那年我五十二岁,在钢铁厂当工人。加班多,应酬多,喝酒多,吃得也不规律。”他指了指那张照片,“就是那个时候照的。医生说我可能撑不过五年。”

我吃了一惊,下意识看了看眼前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实在很难把他和”肝硬化”联系在一起。

“当时我儿子才十几岁,想着他还没长大,万一我走了…”李大爷的声音有些哽咽,“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活下去。”

他翻开另一张诊断书,日期是1989年的:“五年后复查,病情稳定了。医生都说是奇迹。”

“您是怎么做到的?”

“戒酒、规律作息、坚持锻炼,每天记录。”李大爷指了指那面墙,“这些都是我这些年收集的健康知识。”

我注意到墙上有张报纸文章,标题是《坚持锻炼十年的退休工人》,日期是1994年,照片上是年轻十多岁的李大爷。

“您还上过报纸啊?”

“是啊,那时候厂里觉得我是好榜样,专门请记者来采访。”李大爷笑了笑,“后来我退休了,还是每天坚持。”

壁柜上放着一个相框,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男子和一个女孩,看起来像是在国外拍的。

“那是我儿子和孙女,在澳大利亚。”李大爷解释道,“他们常劝我过去一起住,但我不想去。这里有我的习惯,有我的朋友。”

墙角放着几个大水桶,看起来很重。

“那是我的哑铃,”李大爷看我盯着水桶,解释道,“年纪大了,买不起健身器材,就用水桶装水练力气。”

正说着,门铃响了。李大爷起身去开门,是隔壁的王奶奶,手里拿着一个保温盒。

“老李,给你送饭来了。”王奶奶看起来比李大爷年轻不少,大概七十出头的样子。

“不用麻烦你了,王大姐,我自己能做。”李大爷客气地说。

“自己做什么啊,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自己做饭,儿女又不在身边。”王奶奶把保温盒放在桌上,看见了我,“这是?”

“小区的快递小伙,小刘。”李大爷介绍道。

王奶奶点点头,对我说:“小伙子,你有空多来陪陪老李。他这人啊,倔得很,儿子要接他去国外都不去。”

李大爷笑着摇摇头,没反驳。

王奶奶又说了几句就告辞了。她走后,李大爷打开保温盒,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炒青菜、蒸鱼和一碗汤。

“王大姐人真好,”李大爷说,“她儿子在城东开饭店,常给她送好吃的,她就分我一些。我说不用,她总是送来。”

我注意到李大爷说话的神情有些不同,眼睛里多了一丝温暖。

“您和王奶奶…?”我试探着问。

“我们啊,是老邻居了。”李大爷笑了笑,然后话锋一转,“吃了没?一起吃点?”

“不了,大爷,我还得送快递呢。”我站起身,准备告辞。

离开前,李大爷突然拉住了我的手。他的手出奇的有力,像是树根一样坚韧。

“小刘啊,我告诉你,三十年前那个决定救了我。”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直视着我,“不只是救了我的命,还救了我的心。我老伴走得早,儿子又在国外,要不是每天有目标,有盼头,我早就孤独死了。”

他的手微微颤抖:“年轻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坚持下去,总会有转机的。”

这话听起来像是鸡汤,但从一个八十二岁、曾经被判”活不过五年”的老人口中说出来,却格外有分量。

我点点头:“大爷,我记住了。”

下楼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李大爷家的窗户。他站在那里,背影挺拔如松,正望着远方。

那一刻,我在想,如果三十年后的我,能有李大爷一半的坚韧,也算是没白活这一遭。

接下来的日子,我常去李大爷家串门。

有一次,我发现他正在用一把破剪刀修剪墙上的剪报。那剪刀锈迹斑斑,看起来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

“大爷,您要不要换个新的?我送快递,可以帮您网购一把。”

“不用,”他笑笑,“旧东西用习惯了,不舍得换。”

他指着墙上的一篇文章:“你看,这是前几天的报纸,说人到老年,肌肉流失是最大的健康隐患。我这不是专门找来看看嘛。”

我注意到剪报旁边有一张便条,上面用颤抖的字迹写着”今日任务:深蹲30个”。

“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认真记录啊?”

“习惯了,”他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李大爷的茶几下面塞着一双旧布鞋,鞋底已经磨得很薄,但鞋面却被缝补得很整齐。茶几上放着半碗冷掉的粥,旁边是一本翻开的中医书籍,用铅笔在边角处做了不少笔记。

“您还研究中医?”

“哪算研究啊,就是看看,了解了解。”李大爷指了指自己的肝区,“这不是要养肝嘛。”

窗外,有人在放风筝。一个小男孩笑着追逐着风筝,风筝线缠在了树上,风筝挣扎着,却飞不高。

李大爷看了一会儿,突然说:“人这一辈子啊,就像那风筝,看似自由,其实都被什么东西牵着。有的人被病痛牵着,有的人被欲望牵着。我以前也是,被酒席应酬牵着,差点把命搭进去。”

“那您现在呢?”

他笑了:“现在啊,我的牵线是我自己的规则。每天定好任务,完成了,心里就踏实。”

我忽然注意到,他笔记本上最近几页的字迹变得有些潦草,不像前面那么工整了。

“手有点抖了,”他注意到我的视线,解释道,“年纪大了,难免的。”

春天到了,小区里的花都开了。李大爷的运动路线也变长了,每天早上绕着整个小区跑两圈。

有一天早上,我没在小区门口看到他。心里有些担心,下午送完快递,我特意去他家看看。

敲了半天门没人应,我正要离开,旁边的门开了,是王奶奶。

“找老李啊?他住院了。”

我一惊:“怎么回事?”

“前天早上跑步的时候摔了一跤,髋骨裂了。”王奶奶叹了口气,“他这人倔,这么大年纪了还坚持跑步,我劝过他多少次了。”

我赶紧向王奶奶打听了医院地址,第二天一早就去看他。

李大爷躺在病床上,看起来小了一圈。病房里很简陋,只有一张床和一把椅子。窗台上放着一本他带来的笔记本,还有几张从家里带来的报纸剪报。

“大爷,您怎么样了?”我有些心疼地问。

“没事,小伤。”他笑笑,“医生说休养几个月就好了。”

我知道,对于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髋骨骨裂可不是”小伤”。

“您以后可得小心点,别再跑步了。”

李大爷摇摇头:“不能不运动,不然肌肉更容易萎缩。只是要换种方式,医生建议我游泳,说对关节负担小。”

我有些惊讶:“您还会去学游泳?”

“为什么不呢?”他眼里闪着光,“活到老,学到老。”

病床旁边的小桌上放着水果和几本书。我注意到其中一本是《游泳入门》,崭新的,看起来是刚买的。

窗外是医院的小花园,几个老人正在那里晒太阳。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李大爷脸上,他的皮肤虽然有皱纹,但呈现出健康的红润。

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那件褪色的运动服:“小刘,帮我个忙。那口袋里有个小本子,你帮我拿出来。”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小笔记本,翻开一看,上面记录着最近几天的情况:“今日无法运动,卧床休息。吃了止痛药,感觉好多了。明天试着下床走走。”

即使卧病在床,他依然坚持每天记录。

“您这…太让人敬佩了。”我由衷地说。

李大爷摆摆手:“没什么,就是个习惯。喏,你帮我记一下今天的:‘6月3日,髋部疼痛减轻,医生说恢复得不错。小刘来看我,精神好多了。’”

我按他的话写下来,字迹在他那工整的记录中显得格格不入。

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李大爷忽然叫住我:“小刘,我问你,你有什么梦想吗?”

这问题问得有些突然,我愣了一下:“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开个自己的快递站点吧。”

“好啊,”李大爷点点头,“那你为这个梦想做了什么?”

我支吾了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每天送快递,挣钱,花钱,日复一日,哪有时间想这些。

李大爷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年轻人,梦想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要一点一点积累的。”

他指了指那本厚厚的笔记本:“我当年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多活几年,看着儿子长大成人。为了这个,我每天定计划,记录,坚持。一天两天看不出什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呢?”

我忽然有些惭愧。想想自己这些年,除了日复一日地送快递,好像真的没什么积累。

李大爷好像看出我的心思:“不要小看每一个微小的坚持。你每天送多少件快递?”

“大概两百件吧。”

“两百乘以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就是七万多件。五年就是三十多万件。这是多大的数字啊!”李大爷感叹道,“如果你每天能从中学到一点点经验,积累一点点人脉,你觉得五年后,你离你的梦想会近多少?”

他的话像一盏灯,照进了我的心里。

临走时,正好碰见王奶奶来看他。她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里面飘出阵阵香气。

“自己做的鸡汤,”王奶奶放下保温桶,“医院的饭哪有营养,你这身子骨需要补补。”

“你忙你的就行,特意跑一趟,多不容易。”李大爷嘴上推辞,但眼睛却一直盯着那桶鸡汤。

看他们你来我往的样子,我突然觉得有些好笑:两个老人,一个装作不需要照顾,一个装作只是随手的关心。

出门时,我偷偷问王奶奶:“您每天都来啊?”

王奶奶点点头:“他那人要强,其实很需要人照顾的。”

“您和李大爷…?”

王奶奶笑了笑,脸上有点红:“老头子走得早,老李的老伴也走了,我们就是老邻居,互相有个照应。”

她停顿了一下,又说:“我和他认识四十年了,从他住院那会儿就认识。当年我在医院食堂工作,看他一个人怪可怜的,就常给他送点吃的。”

原来如此。我忽然理解了李大爷为什么这么执着地留在这个小区,为什么不愿意去国外与儿子团聚。

三个月后,李大爷出院了。

我去他家看他,发现他已经能拄着拐杖在屋里走动了。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墙上多了一张新的日程表,上面写着:“周一、三、五:小区健身房练习;周二、四:社区游泳池学游泳;周六、日:在家做康复运动。”

“大爷,您这…恢复得真快啊。”

“那是,”他笑着说,“现在我有新目标了——活到九十岁,去看我孙女毕业。”

我看着墙上的那些泛黄的剪报、那本厚厚的记录本、那张已经褪色的照片,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坚持。

不是一时的激情,不是偶尔的努力,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正是这种坚持,让一个曾经被判”活不过五年”的病人,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比许多健康人都更有尊严、更有力量。

李大爷走到窗前,阳光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他微笑着说:“小刘,记住,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得了什么病,遇到什么难,而是你如何面对它。”

他拉着我的手:“三十年前那个决定救了我。希望你也能找到值得你坚持一生的事。”

我突然想起昨天刚收到的通知:社区快递站点正在招承包人,押金五万。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我的存款只有两万出头。

“大爷,我想开个快递站点,但钱不够…”我犹豫着说出了自己的困境。

李大爷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笑着说:“年轻人,梦想是什么?是你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东西。如果你真想要,就定个计划,一步一步来。”

他打开抽屉,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我:“拿去吧,每天记录你的计划和进度。相信我,这比你想象的有用得多。”

我接过笔记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站在李大爷家楼下,我看着手中的笔记本,第一页已经被他写上了日期和一行字:“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深吸一口气,在下面写道:“今日目标:送完300件快递,多赚100元。存款目标:5万元。已有:20350元。还差:29650元。”

就像李大爷说的,一点一点积累,总会到达终点的。

当天晚上回到出租屋,我收拾了一下乱糟糟的房间,把李大爷给我的笔记本郑重地放在床头。墙上贴了一张纸,写着:“存款目标”。

也许三十年后,我也能对某个年轻人说:“当年那个决定,救了我的一生。”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