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服务新场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3 09:45 2

摘要: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包头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后精心举办了十余项精彩活动,在非遗传承、数字化创新与青年力量的交融碰撞中,探索博物馆在时代浪潮中的新角色与新发展。5月18日当天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包头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后精心举办了十余项精彩活动,在非遗传承、数字化创新与青年力量的交融碰撞中,探索博物馆在时代浪潮中的新角色与新发展。5月18日当天吸引4000余人次参与。

文化服务供给

从“静态展览”到“动态体验”

连日来,走进包头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黄河雪羽舞四美,鹭舞流凌映明沙”候鸟迁徙主题摄影展。展览以春日羽翼为脉络,通过60件摄影作品聚焦自然生态,展现家乡之美。另一侧跨地域的联合策展又为市民打开了文化新视野,大家可在“怀袖雅玩——淮安市博物馆藏清代扇面艺术展”沉浸式导览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感觉咱们博物馆各个展览都很震撼,给我提供了一个读懂本土历史,同时也能纵览天下文化的窗口。”市民裴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包头博物馆设有“九原长歌——包头古代历史文化陈列”“西北巨埠——包头近现代史陈列”“史话石说——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等6个常设展厅,馆藏现有藏品14万余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219件(套),涵盖历史文物、岩画、唐卡、稀土等特色展品,年接待观众超33万人次。每年引进的大型联合展览将各地区、各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汇聚一堂,让市民不用远行,便能纵览华夏大地的多元文化。

包头博物馆通过常设展厅为公众打开历史文化之门,却不仅仅局限于展厅内的文物陈列。非遗蓝晒工艺体验区,参与者将青铜器纹样印制在帆布包上,让古老图腾成为“可带走的文明记忆”。“蚕丝扇语传千年”手工体验活动中,参与者通过制作精美蚕丝扇,领略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据悉,2024年包头博物馆共举办了544场社教活动,通过这些互动体验让优秀文化触手可及,打破了博物馆传统的单向输出,实现从“文化殿堂”向“公共课堂”的转型。

新发展理念

在变革中探索文化新生态

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包头博物馆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命题。

“这种将小型展览带进社区的方式特别好,我们会走进博物馆进一步详细了解,也希望这样的‘移动博物馆’多多走进社区。”社区居民张明升和记者分享道。5月16日上午,流动博物馆文明实践活动走进昆区少先路街道少先二十社区,包头博物馆工作人员借助展板、折页讲述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组织居民参与非遗拓片体验、VR数字博物馆。包头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肖雪莲告诉记者,移动博物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博物馆走进居民之中,通过展板的讲解和文化活动体验,近距离感受博物馆带来的文化沁润。

包头博物馆格外重视对青年力量的培育,推动青年力量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引擎。5月18日,在包头博物馆报告厅,少年选手们以“城市小主人”的身份,用充满感染力的童声讲述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等故事,传承家乡记忆。在“北疆文化生态艺术解码”内蒙古科技大学文物绘画展中,百余幅学生作品从年轻人的独特视角解读文物,为古老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活动之余走进博物馆也常能遇见小小讲解员,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草原青铜器的故事。

“云游包博,解码文物”国际博物馆日线上直播受到广泛关注,VR互动吸引全年龄段市民驻足……数字化创新又进一步拓宽了包头博物馆文化服务的边界。包头博物馆副馆长叶永晟告诉记者,该馆除了社会活动的数量和引进展览的数量在自治区名列前茅外,其数字化展示、数字化运用、三维场景的营造等方面也有了较大提升,通过175项的自查以及专家评审后,去年包头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要适应广大观众对丰富文化的不断追求,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包头、认识包头、爱上包头。”叶永晟说。

未来,包头博物馆还将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深化数字化创新应用,激发青年文化活力,不断拓展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博物馆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持续用文化滋养心灵、凝聚力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包头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