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庆阳唢呐艺术传习所,唢呐声此起彼伏。唢呐艺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翟立鹏正带领学徒和13岁的儿子翟云鸽练习唢呐。从6岁起,翟云鸽就随父亲学习,如今已能独立演奏。
唢呐奏响新声,剪纸传承智慧。黄土高原上的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人与年轻一代的接续努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活”起来。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庆阳唢呐艺术传习所,唢呐声此起彼伏。唢呐艺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翟立鹏正带领学徒和13岁的儿子翟云鸽练习唢呐。从6岁起,翟云鸽就随父亲学习,如今已能独立演奏。
翟立鹏儿子翟云鸽说:“这些年,我学会了各种唢呐的独奏技巧,还感受到它背后浓厚的传统文化。每当我吹响唢呐时,我都觉得自己在传承一门独特的技艺。未来,我希望我能把唢呐吹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听见它的声音。”
庆阳唢呐起源于明代,已有400多年历史。为了守护濒临失传的唢呐艺术,翟立鹏通过创办传习所,规范化教学、编写乐谱等方式传承技艺,并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黄土情韵》《乡路》等作品,用唢呐奏响新时代旋律。目前,已收徒16人,8人已出师,逐步形成了一支年轻化的唢呐传承队伍。
从传习所中的父子传承到校园里的广泛传播,非遗技艺在代代相承中焕发新生,在年轻一代中扎根延续。在北京师范大学庆阳实验学校的非遗教室,庆阳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锐利正在教授学生剪纸技艺。她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作为庆阳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锐利不仅传授技艺,还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活力。
庆阳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锐利介绍:“看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兴趣也很浓,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也有信心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教学理念,将庆阳剪纸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剪纸,了解剪纸。”
近年来,西峰区不断完善非遗传承补助机制,激励传承人教学创新,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组织非遗企业参加全国性展会,引进现代设计理念,助推非遗产品迭代升级。截至目前,西峰区共有剪纸、唢呐、香包绣制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0人,各级非遗项目58项,各类传习所数量不断增加,非遗技艺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市场、走近年轻人,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记者:耿洋洋
责 编丨张 龙
编 辑丨王 绮
来源:西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