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器列传:19.水星一日

B站影视 2024-12-22 14:54 2

摘要:对了,我们的文明火种科学思维营又要开始招募了,这不又要放寒假了嘛。开营的时间是2025年的2月5~9号,地点是在北京,这个营特别适合9~13岁的孩子,您要想给孩子报名,可以到科学声音的微信公号回复”火种营“或者是”科学营“都可以看到报名入口。当然啦,您在科学有

广告作在前边,12月27号晚上19:30,徐家汇图书馆三楼报告厅,我有一场文明夜课的讲座,标题是“ 远古的地球什么样?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听。

对了,我们的文明火种科学思维营又要开始招募了,这不又要放寒假了嘛。开营的时间是2025年的2月5~9号,地点是在北京,这个营特别适合9~13岁的孩子,您要想给孩子报名,可以到科学声音的微信公号回复”火种营“或者是”科学营“都可以看到报名入口。当然啦,您在科学有故事公号回复也可以。

好啦,广告做完啦,咱们还是书接上文。上文书讲到水手10号通过特殊的轨道3次掠过水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而且还发送回了大量的数据记录。我们人类第一次和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有了一个亲密的接触。要知道,水星太靠近太阳了。探测器从地球飞进内太阳系是一个势能减少,动能增加的过程,因为要减速就太难了,所以这一次水手10号还专门利用路过金星的机会实现了拐弯和减速。这个轨道设计的十分巧妙。

水手10号拍摄的水星

不过呢,水手10号仅仅扫描了水星表面的45%,还有大片地区没有扫到。而且分辨率也不行。一个像素对应着地表的20公里见方。精细扫描的图像,一个像素代表140米见方。测量的其他数据,精确度也不算高,但是在当时来讲,也已经很可贵了。最起码确定了几点,首先就是水星的密度大得吓人。这说明水星有一个非常大的铁质内核。

我们内太阳系有4颗岩石行星。地球是最大的一个,密度达到5.51克/立方厘米,排第二的就是水星,密度达到5.43,接下来是金星,密度是5.24,火星就小的可怜,只有3.93。地球上密度最大的岩石是榴辉岩密度大概是在3.6~3.9之间。大理石的密度只有2.5左右,和玻璃差不多。所以石头看上去很重,其实密度并不算大。

所以啊,这些星球的密度普遍比石头大,这就说明,岩石星球的核心具有密度更大的铁镍成分,这样就办平均密度给拉大了。金星只比地球小一点,直径是地球的95%,如果等比例缩放,总质量应该是地球的85%,但是金星的总质量只有地球的81.5%,所以金星比地球的密度略略小了一点。这是为啥呢?道理很简单,地球的引力大,因此就有能力把自己的这个球捏得更“瓷实”一点,密度也就大了一点。

水星的内核显得非常大

水星比火星还小,密度却比火星大得多,这就显得有些奇怪了,这说明水星拥有一颗大得出奇的铁镍内核,这个巨大的核心占了总质量的60%,跟月亮差不多大,外边再包上一层700公里厚的岩石层。这就是水星的基本结构。

上一次我们也讲过,水星的磁场非常弱,大约是地球的1%,但是水星的磁场却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偶极场,也就像条形磁铁一样,拥有比较对称的南北极。这么规范的磁场,必然是由于内核还能像发电机一样旋转,这说明水星的内核必然含有液态分层。

我们知道行星的内核都是一个高温高压的世界,高压倾向于把内核变成固体,高温倾向于把物质熔融成液体。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究竟是那种因素占了上风,那就不一定了。所以行星的内核往往是分层的,水星内核也不例外。内核的外部是熔融状态,但是内部就是固态了。

夏天你有没有用模具冻过冰块?我就有一个橡胶的模具,可以冻出一个大冰球。冻好了拿出来以后,为了把模具掰开,我先得让这个冰球表面融化一点,这时候,就明显能感觉到,冰球和模具之间有一层化掉的水,摇一摇还能感觉内部冰球在旋转晃动。水星的内核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内核转动就导致了水星产生了磁场。

正因为水星的内核大得不成比例,因此才有人怀疑,水星是一颗更大行星的内核,后来在撞击之下,岩石外壳被炸飞了,最后是一层薄薄的碎渣子包裹在铁镍核心之上,才形成了如此薄皮儿大馅儿的水星。不过呢,这个猜想也有问题。如果当年岩石外壳被炸飞了,和现在水星表面的岩石成分对不上。

原行星盘

当然啦,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太阳系形成的时候,来自于一大团的尘埃和云气,在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中间凝聚出一个巨大的气球,这就是太阳。周围绕着旋转的尘埃和气体形成了各种行星。这个过程,物质也是分层的,越是靠近太阳,密度大的尘埃颗粒就越多,挥发性的物质就越少。所以在靠近太阳系的地方形成了岩石行星。但是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不能忽视太阳磁场的作用。磁场也会吸引含磁性的铁镍矿物,把这些物质聚集到太阳附近。越是靠近太阳,这些物质就越多。因此水星形成那么重的一个内核也是理所应当的。

当然啦,要验证这个理论,就必须找到另外一个太阳系,看看靠近它们那个太阳的是不是也有密度很大的岩石行星存在。这些事儿,只能留给科学家去处理了。现在也还没有定论。

既然水星的内核如此之大,而且时至今日依然还有活力,还没有冷凝,想来在水星历史上,火山爆发是很多的。但是水手10号发现水星表面坑坑洼洼的,既然经常火山爆发,为啥看不到岩浆溢流造成的大面积平原呢?这让科学家门困惑不解。后来才发现,这是一场误会,纯粹是因为分辨率比较差,照片比较糙,很多平原看不出来。日后信使号探测器发回来高清晰度照片,就会发现水星上岩浆平原其实比比皆是。

穿过环形山的悬崖必定是撞击以后产生的

当然,水星按理说没有多少板块运动,但是水星表面有长长的条纹,这些条纹甚至可以长达几百公里,有的是悬崖,有的是深沟,有的是一条鼓起来的山脊。圆形的火山口很好理解,就是火山喷发造成的额,陨石坑也很好理解,就是陨石砸的。这些沟沟坎坎是怎么来的呢?

所以,科学家们推测,这些沟沟坎坎都是因为水星在收缩,导致表皮上出现了皱纹。按照水手10号发送回来的数据,水星一边冷却一边收缩,直径起码少了2公里多。根据后来观测的数据,哪里是2公里多啊,水星的直径起码缩小了11公里,难怪表面有那么多皱纹呢。

水星表面的温差很大,晒太阳那一面温度甚至可以飙升到450度,背面可以冷到零下212度。按理说,水星表面是不可能存在水的,但是,水星南北极有些陨石坑的坑底永远也晒不到太阳,所以有可能存在水冰。反正科学家用雷达波探测水星的南北极,发现了很强的回波信号,到在这些陨石坑的底部有些啥,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但是这个现象很不寻常。

对了,说到雷达波,科学家们还用雷达波探测到了水星的自转速度,因为雷达波信号被水星旋转的表面所反射,造成多普勒频移,从这个信号就可以计算出水星的转速。过去大家认为,水星应该被太阳潮汐锁定了,也就是一个面永远朝着太阳。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应该保持一致,是88天。但是科学家们通过对雷达波的研究,发信啊水星的自转周期是59天,而不是88天。也就是说,水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呈现3:2锁定。自转3圈,公转2圈。

雷达回波和转速的关系

我们地球自转一圈只要一天,水星却需要59天,而且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差不大,因此水星上的日出日落可不是自转一圈的时间,而是足足88个地球日。而且水星的轨道偏心率也很大,这种特性也就造成了非常极端的现象。比如你就站在卡路里盆地之中,太阳刚从盆地边上爬上来的时候,看上去不算大。尽管如此,也比地球上看大两倍多了。

然后呢,太阳就会逐渐的变大,运行逐渐变慢,中午时分,太阳就停留在了卡路里盆地的正上方,几乎停住不动了。运行速度极慢,这时候的太阳几乎有脸盆那么大,卡路里盆地的温度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达到420度以上。岩石缝隙里甚至会冒出极少量含有钾和钠的气体。然后呢,太阳逐渐越来越斜,也越来越小,最后逐渐落山了,卡路里盆地突然陷入一片黑暗。

水星上没有大气层,也就不存在什么晚霞余晖,要黑就是突然变黑的。从日出到日落,足足88个地球日。水星的自转轴差不多垂直于自己的轨道面,因此水星几乎没有什么四季交替,阳光直射点几乎不会南北移动,总是停在赤道附近。卡路里盆地因为恰好总是在阳光直射点上,也因此变成了一个极端暴热的地方,大家知道为啥叫卡路里盆地了吧,卡路里不就是热量的意思嘛。

卡路里盆地的直径达到1500公里

总之水星是一颗非常奇特的行星。人类拜访水星的机会非常少,所以这么多年来,进展也不是太大。

好啦,我们还是扯回来,苏联人在火星探测器遭遇到一连串麻烦的情况之下,还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金星探测上。你别说,苏联人在金星探测上成功率还是蛮高的。1975年6月份,苏联接连发射了金星9号和10号探测器。到了10月22号,金星9号发动机制动点火成功。进入了环绕金星运行的轨道,绕一圈需要48.3个小时。由此,金星9号成了第一个进入环绕金星运行的探测器。

金星9号轨道器上边装了照相机,拍了7张金星云层的紫外图像。前前后后一共拍了17张照片,分辨率达到了6.5公里。探测器上的其他仪器还研究了云层的性质,发现金星的云层起码分3层。距表面50公里以下为下层,除了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外,还有氢氟酸。距星面50~100公里高度就是最浓密的云层了,也最亮,主要由硫酸液滴组成,还有少量盐酸、氢氟酸和氟硫酸等等,反正都不是好惹的玩意儿,把你的衣服烧几个大洞是没问题的。距星面100~500公里就是上层稀薄大气了,在太阳风、宇宙射线这些高能带电粒子的作用下被气体被电离而形成电离层。

所以,金星大气也是有电离层的,金星几乎没有磁场,但是太阳风带电粒子和金星的电离层相互作用,居然也搞出了一个离子尾。这一点倒是比较奇特。

金星9号的着陆器落地过程

金星9号还释放了一个着陆器,这一次着陆器也没有掉链子,这个着陆器以20~30度的角度一头扎进了金星大气,着陆器大开了3个直径2.8米的小降落伞,进过20分钟的气动减速,着陆器就把降落伞给扔了。着陆器本来是个球形,现在把外壳抛弃了。内部的探测器下面伸出几个支架,这是用来缓冲用的。顶上有一个圆形的宽边草帽一样的结构,用这个东西来减速就足够了。

因为金星大气足够稠密,探测器的落地速度也不算快,当然啦,这个着陆器为了拍照光线好,必须在金星的亮面着陆,但是地球上恰好看不见,无线电信号就必须靠轨道器来转播。从进入大气层到着陆以后的所有数据都要发给金星9号轨道器。轨道器把这些都录到磁带上,等飞到能看见地球的位置,再用无线电信号发送回地球。

金星9号传回了第一张金星表面照片

在着陆器落地以后,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探测器足足撑了53分钟,探测器内部的温度飙升到了60度,仪器停止工作,这家伙已经算是够坚挺的了。探测器从金星表面发送回了第一张表面照片,本来应该是360度全景,但是因为有一个摄像管盖子没打开,所以只拍下来180度,尽管如此,也已经是人类的一次突破了。

从照片上看,着陆器落在了一个斜坡上,整个有探测器倾斜了15~20度。周围有很多大石头,测一测这些石头的密度,大概是2.8克/立方厘米。应该说玄武岩。而且着陆器上的放射性探测器也检测到了石头的放射性,没错,应该就是玄武岩啦。玄武岩在太阳系已经司空见惯,到处都有这东西。这些岩石看上去没有什么岁月的沧桑,应该都很新的。这说明,降落地点是一个地质活跃的山地。

金星9号着陆器的艺术绘画

3天以后,金星10号也到了。这个探测器也很顺利。轨道器进入了环绕金星的运转轨道,同时释放了着陆器,着陆器降落在了距离金星9号着陆器2200公里的地方,周围也都是大石头,这个着陆器足足坚持了65分钟,360度的全景相机也是有一个镜头盖没打开,只能拍180度的照片。看来这个一批相机品控有问题,都有缺陷,而且还是同一个缺陷。

苏联人根据上次金星8号的经验,阳光大部分都被云层反射了,能够照射到地面的,只有5~10%,所以苏联人在着陆器上安装了照明灯,苏联人想的还是挺周到的。不过呢,这一次太阳角度比较高,光照还算充足,也就是说不开灯也能拍清楚。

金星10号着陆发回的照片

不管怎么说把,苏联人终于抢在美国人之前,把探测器扔到了另一颗行星的表面。苏联人探测金星总是比探测火星做得更好。有可能是因为金星有稠密的大气,减速比较省事。如果是像月亮这样,完全没大气,索性从头到尾都用火箭反推,那倒也简单。

火星就太麻烦了,尽管火星大气稀薄,你也依然不能当它不存在。但是你要说它顶用吧,它是真的不顶用。反正是降落伞和反推火箭全都要用。这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就很麻烦,容易出幺蛾子。

金星9号和10号的轨道器还联合对金星表面进行了雷达扫描。只有靠雷达才能穿透层层迷雾,看透金星表面的各种地形。但是这只是实验性质,扫描范围并不大,但是分辨率还不错,跟地球雷达卫星的扫描精确度差不多。这两个探测器对金星上一个宽200公里,长1200公里的区域进行了一维扫描。金星10号还对5个小区域进行了2维扫描,可以形成长条状的雷达图像,金星的地形起伏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就为日后解开金星温室效应为什么失控这个迷提供了线索。

3个月后,因为无线电故障,这两个探测器就和地球失去了联系。金星9号和10号的任务就此结束。

水手10号拍摄的金星

金星和地球的早期阶段,应该是很类似的。在40亿年前的太古宙,地球大气层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现在的10~2500倍,甲烷的含量是现在的100~1000倍。氮气比现在略少一点,氧气几乎是没有的。那个时代的地球大气成分和今天的金星很相似。

即便是到现在,真要把地球和金星上的二氧化碳总量做个对比,也依然是差不多的。只是金星很多二氧化碳在大气之中,地球上的碳元素更多的是以碳酸盐的形式变成了固体,不在大气之中。

我们再推测一步,为啥地球很金星的二氧化碳数量差不多呢?因为地球本来就跟金星差不多大。这些二氧化碳是当初行星形成的时候,从太阳系原始材料库里面分配来的,周围大环境几乎是一致的。

那么,为啥地球上就有蓝天白云,金星上到处都是硫酸云呢?这个差异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下回再说。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