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籁鸣导演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乃是我们几代人不泯的童年记忆。不惟如此,如今这部电影早已誉满天下,成为世界动画电影史上的经典。然而相对来说,他所画的连环画《神笔》,倒是不大为人提起了。
◎群山
万籁鸣导演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乃是我们几代人不泯的童年记忆。不惟如此,如今这部电影早已誉满天下,成为世界动画电影史上的经典。然而相对来说,他所画的连环画《神笔》,倒是不大为人提起了。
事实上,万籁鸣乃艺术上的多面手,善绘画,善剪纸,善皮影,善雕刻,善设计,尤其是绘画,原是他立世的基础,素描、水彩、水粉、水墨、木刻、油画、钢笔画无所不能,插图、封面、装饰、广告又无所不会,他甚至还上手服装设计。倘说这些艺术上的名目可以组装成一个庞大的潜水艇,那么私以为,动画片便只是其竖立于水面之上的新潮且鲜亮的桅杆而已;径直说,上述诸名目尤其是绘画,庶几才是深潜于水面之下撑起这桅杆的本体。
内心仍存不泯的“孩子气”
我所藏的这册万籁鸣所画的《神笔》,乃由洪汛涛编写脚本,28开布脊纸面精装本,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初版,一九六〇年四月二印(初印时似未出精装本),封面顶端以小字标示,这是一本“低年级儿童文艺读物”;封底版权页标有定价0.70元。如此装帧,如此定价,依照现在的说法,此书于彼时也堪称“特装本”或“典藏本”了,况且书品如未触者,坊间已不易觅得。以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消费水平推测,这样的书应该不是一般儿童所能奢求的,而原书主的珍爱程度,由此亦可窥一斑。此书之能落入寒箧,原也是高值购得。所以如此,一方面乃因往事牵记——说来惭愧,我即是因为在七八岁的时候,自舅父家里读到这本“小人书”,才开始喜欢和学习画画并发愿将来要做画家的,尽管因天生愚钝后来并未能遂愿;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如今它在我看来其实已不仅仅是一本“低年级儿童读物”了。
以《霍比特人》和《魔戒》三部曲闻名于世的奇幻文学作家托尔金,也被研究者称为广义上的“童话作家”,但他本人却从来不承认自己“为儿童写书”。里克·杰寇斯基在《托尔金的袍子——大作家与珍本书的故事》中引用了托尔金的话:“儿童并不是可归为一级或一类的人,他们是成分混杂的不成熟之人的集合体。”里克·杰寇斯基接着写道:“他坚称,倘若他的书看上去有点‘孩子气’,那只是因为他本人就是孩子似的。”说得明白,作家自己原本童心未泯之人,而他写书,原来竟是供那些“成分混杂的不成熟之人”阅读的。然则,对照孩子们,我们这些“大人”端的是“不成熟之人”呢还是“成熟之人”?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仔细想想,我们质本洁来却无法洁去,只因这红尘滚滚的世界才使得我们一步步“成熟”起来;但每一次的“成熟”,却都使得我们的童心被一次次地烧糊烧焦那么一小片儿,终致于逐渐变灰……而当人生走到关键路段的时候,又的确需要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心灵的深处,也的确需要始终保留一点“孩子气”。
洪汛涛终生以民间文学为志业,却享“神笔马良之父”美誉;万籁鸣乃鼎鼎大名的美术“全才”,在新中国首次捉笔连环画即选中“马良”。他们所以如此,我想其中的缘故,或是内心仍存不泯的“孩子气”而求其友声,或苦心孤诣,竟是专为我们这些逐步走向“成熟”的人所特备的阅读物,也未可知的吧。
在形象及环境设计上注入中国元素
“神笔马良”的故事,庶几早已广播四方、人尽皆知了,是故毋庸赘述。而《神笔》中,最让我动心的是万籁鸣在形象及环境设计上所注入的中国元素。
万籁鸣自小即受到很好的中国美术的熏染,他曾回忆乡土往事说:“在那里,我的最早的启蒙老师——我慈爱的母亲和夫子庙的一位穷画师打开了我的心扉,培育我心灵中的艺术种子萌芽、成长。”(转引自施茜《与万籁鸣同时代的海上时尚设计圈》)他也尝每日坚持十几个小时研习绘画,如此刻苦勤奋,长期磨炼,使他有基础、有能力在形象元素的设计上更符合我们的审美接受心理。有一幅交代老神仙授神笔与马良的画面,画中的马良头戴草帽,着农装,束布带,穿布鞋,俨然农家子弟,显得天真可爱;仙翁却慈眉善目,着长袍,扶鸠杖,白发皤然,长髯及地,其仙风道骨令人想到传说中的寿星;而神笔发出的穿透黑暗的光芒,愈发令观画者目眩神迷,犹如置身仙境一般。另一幅描画马良与农夫的问答,画面上远山隐显,白云漂浮,垂柳如丝,禾苗葱茏,用一派田园风光衬托了问答语境的明净与天成;画家的表现手法,既多样也细腻,水牛被施以黑色尚属写实,而难得一见的是,画家竟然别出心裁,在牛的身上、角上画出花纹和图案,这很让人想起江浙一带的民间手工印染,抑或几近消逝的剪纸。再如马良被官衙捉拿,刻画两个衙役服饰的线条直如刀割、犹如皮影,而马良所骑的摆脱官衙追捕的马,其形象竟如木偶一般;在马良机智为大官画大海和金山的几幅中,那水纹细密且有序排列,且在色彩使用上大胆对比却艳而不俗,除却极具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之外,也很可以让人想起曾经的壁画。从以上所举数例,似乎不难看出,万籁鸣为此连册,几乎调动了自己平生所有的传统美术积累,而类似显具典型民族风格的画面,可谓揭页即见。倘细细品咂,那感觉若以妙至毫巅比拟,实在不算过分。
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我注意到,这册连环画使用的虽是传统的工笔重彩技法,但其中也还或隐或显融入了不少的现代元素。这在万籁鸣,似乎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遥想当年,他被商务印书馆招聘为美工,专事广告和书籍封面、插图绘制,现代美学观念既已先入心目;此后又先后师从法国和白俄旅沪画家,他曾回忆说:“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开拓了眼界,活跃了思路,取长补短,尝试着熔中西画法于一炉,我的绘画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提高,逐渐地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此后,他在担任《良友》画报和《现象漫画》主编期间,尝与彼时沪上活跃的画家,诸如“张氏三兄弟”即张光宇、张正宇和张美宇,以及叶浅予、方雪鸪、徐悲鸿、鲁少飞、张充仁、陈秋草、黄苗子等,均过从甚密。古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此说来,万籁鸣受到这些友朋的影响,在亲自设计的花边装饰和插图中体现出现代元素,甚至以比亚兹莱的笔法为《良友》绘制封面,也便是合乎逻辑的事了。于是我们看到,万籁鸣作为“服装设计师”,对马良、老神仙、老农以及大官、画师、衙役等一众人物均进行了精心装扮;作为饱受西画浸淫的“画家”,他又十分注意人物表情和姿态的细微刻画,以深刻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且于环境和道具设置上特别注意透视及光影的运用;作为“漫画家”,他笔下的人体比例多夸张变形而不同于传统的写实笔法;作为“动画大师”,他画的人物和动物的肢体、形体均动感十足,令人见着如在眼前,闭目亦能想见。但却有研究者认为,万籁鸣在《良友》任职阶段“文化素养不高”、画面的“整合能力不足”,云云。私以为此乃一大误解。从《神笔》多技法、多元素的运用上,我们不妨把那些看作是他在旧时代及复杂环境中的深潜和磨炼,而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里,他不是又用《神笔》的魅力证明了自己?
总的看去,我以为万籁鸣的《神笔》,正如其君子自道,乃是一部“熔中西画法于一炉”的连环画佳作,是老少咸宜、可以传世的经典艺术文本。而对于身处“读图时代”,从事视觉文化事业的艺术家来说,如何才能找到既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又适合世界审美潮流的创作之路,万籁鸣在近七十年前其实已经做出了示范。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