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兴衰 妙应寺白塔的前世今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7:00 2

摘要:日前,主题为“从元大都到罗马”,涵盖世界音乐、电影艺术、民族文化等内容的“白塔之夜”,在白塔寺七佛宝殿前广场举办了2025年的第一场活动。自2022年始,这项文化惠民活动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今年甚至一票难求。

民国时期的妙应寺白塔

日前,主题为“从元大都到罗马”,涵盖世界音乐、电影艺术、民族文化等内容的“白塔之夜”,在白塔寺七佛宝殿前广场举办了2025年的第一场活动。自2022年始,这项文化惠民活动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今年甚至一票难求。

白塔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正名妙应寺,元代称“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元年(1457)重修寺庙后改称妙应寺,因寺内有白塔,俗称白塔寺。白塔寺为三进院落,白塔在寺院的北塔院,塔院南门匾额书,“敕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门外立白塔设计建造者阿尼哥塑像。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在北京地区是体量最大的一座古塔。

忽必烈下令建造白塔

白塔寺的前身就有寺有塔,早在辽代此地就有永安寺,寺内有一座佛教密宗高僧兴建的塔。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载:“世传是塔创自辽寿昌二年(注:1096年),为释迦佛舍利建,内贮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无垢净光等陀罗尼经五部,水晶为轴。”后来,辽金兵争,战火使得寺庙被损毁,塔也遭到破坏,寺庙成为残废之地。

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攻破金中都城,嫌弃中都城地域狭窄又缺少灵气,选择了东北地域宽广、河湖流经的地方兴建元大都城。据当时佛家典籍记载,元至元八年(1271)年初,夜深人静时,城西残庙总能见到神奇的光和烟,人们以为是失火,前去查看,却并没有着火的现象,周围百姓窃窃私语,惊惶不解。人们猜想是残破的辽永安寺塔下藏着神物,释放神光……很快有人禀报忽必烈,城西一处残塔处:“每於静夜现光,居民惊疑失火,仰视之烟焰却无,乃知舍利威灵,人始礼敬。”

忽必烈听后,感觉十分惊奇,让八思巴大师带人去探查原委,到了现场只见倒塌的辽塔。八思巴命人小心翼翼地挖开塔基,打开残塔地宫,发现佛塔下藏有多件宝物,有“舍利二十粒,青泥小塔二千,石函铜瓶,香水盈满,前二龙王跪而守护。案上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五部,轴以水晶,金石珠琢异果十种,列为供。坛底一钱,钱文至元通宝四字”。在舍利铜瓶底下有一枚铸有“至元通宝”的铜钱,残塔是前朝之物,“至元”乃是忽必烈定的国号,八思巴大师深感天意难测,佛祖显灵,回宫禀报忽必烈。当年三月二十五日,在八思巴大师的陪同下,忽必烈和察必皇后亲自到寺庙现场验阅,看到舍利铜瓶底下的“至元通宝”铜钱,极为惊喜,“帝后阅之,愈加崇重”。

八思巴大师向忽必烈赞颂了一番塔中发现的宝物和“至元通宝”铜钱的寓意,恳请皇帝建一座塔敬礼佛祖,为求佛力保佑江山社稷。忽必烈十分高兴,欣然同意,下旨建立覆钵式白塔,藏宝物镇守一方安宁。八思巴大师顺势推荐了阿尼哥来主持建造,忽必烈提出了建塔的规定样式“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鬘,身络珠网。制度工巧,古今罕匹”的要求。阿尼哥按旨意,发挥自己擅长建造覆钵式塔的优势,采用元代崇尚的白色,将塔建成白色覆钵式塔。

主持建造白塔的是尼泊尔人阿尼哥

阿尼哥(1244~1306)是尼波罗国人(今尼泊尔人),出生在贵族家庭,自幼开始学习梵文和工艺制造技术,可以说是从小在寺庙里成长起来的。他边看边学边干,因其天资聪慧,很快就成为通晓佛经的建筑、雕塑、绘画、铸造行家里手,最擅长的技艺就是雕塑与建造佛塔。

1261年,16岁的阿尼哥从尼泊尔来到中国西藏,修建西藏黄金塔后获得好评,展露了才华。1262年,阿尼哥和80名工匠跟随八思巴大师进京弘法,筑塔塑佛。当八思巴大师向忽必烈推荐27岁的阿尼哥主持工程时,忽必烈让他整修一尊损坏的中医人体穴位铜人,实为考验阿尼哥的能力。三个月后,修复的铜人展现在忽必烈眼前,让其大为赏识。随后,忽必烈授予阿尼哥为“光禄大司徒”官职,主持设计兴建白塔和寺庙,调配了上千官兵和劳役施工。因为工程预备泥瓦砖石料也得2-3年,因此从发现辽塔下宝物的当年,建造新塔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

两年间,从大都城以西的门头沟、房山开山凿石,运来石料;都城周边运来高坡黄土;寺址附近建砖窑烧制青砖;架棚垒炉铸造铜塔刹部件;烧白灰制青砖建塔身;选直溜的木杆搭脚手架,设工棚搭灶用于上千工匠和士卒……工程浩大。阿尼哥主持这一工程,皇帝授予“诸色人匠总管”的职务,以管理工地尼泊尔、蒙古、汉族各工匠。至元十五年(1278)忽必烈多次褒奖阿尼哥,并提升阿尼哥为光禄大夫、大司徒,掌管宫廷各类器物制造的“将作院”之事,还许配了汉族姑娘为妻。

至元十六年(1279)白塔建成,并迎来释迦佛舍利回藏于塔中,忽必烈亲自前往瞻礼,命名为“胜利三界大宝塔”,一般民众都俗称“白塔”。来到白塔跟前的民众,仰望白塔无不感到震撼,都会跪地参拜敬塔礼佛。白塔建成后,以白塔为中心围建了16万平方米的“大圣寿万安寺”院落,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大圣寿万安寺完工。寺与白塔成为元代皇家进行宗教礼佛活动和百官习仪的中心场所,同时又是蒙汉佛经及其他书籍的印译之处。这座硕大的白塔,集皇权与神权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元世祖忽必烈“以佛治心”的政策。

阿尼哥主持建造的大圣寿万安寺白塔是他一生的巅峰之作,之后他还陆续建了十余座建筑,有寺庙有塔有佛像。元大德十年(1306)阿尼哥去世,享年63岁,他的大半生为尼泊尔与中国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巍峨覆钵式白塔起源于古印度

白塔为藏传佛教覆钵式塔,这种塔型起源于古印度的窣堵波(梵语音译,即佛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及塔刹等组成。

妙应寺白塔通高50.9米,砖石结构,塔基占地1422平方米。白塔基座比一般古塔基座都高,有9米,分三层,最下边塔基一层为条石码砌,塔座二层为砖石结构须弥座,平面呈“亞”字形状,立面没有任何雕饰。须弥座上匝放一圈108盏铁灯龛。塔基座上为一圈俯莲花座和五道环带形“金刚圈”承托塔身,起到加固和承托的作用。塔身是一巨型覆钵体,直径18.4米,外形雄浑。为防止塔体开裂,加了七道铁箍环绕。

从20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可以清晰看到塔身上铁箍圈印,使塔身更加坚固,后来外表加了保护层涂白色。民间传说,白塔曾裂开一条缝,是鲁班师傅一夜之间锯了七条铁箍。《燕京续咏·白塔寺之七铁箍》竹枝词曰:“佛说因缘一缝开,结缘因待有仙来;玄机妙算无人识,七条铁箍成异哉。”

塔身之上,通过须弥座连结相轮,相轮呈圆锥体,下大上小,重叠而上,由青灰砖砌成13道水平轮圈,又称“十三天”,也叫“塔脖子”。相轮顶端接圆盘形的华盖,华盖又名天盘,直径9.7米,以厚木板为底,上包铜瓦及铜板,四周悬挂36片长2米,宽1米,铜制透雕的华鬘流苏板,流苏板上铸有镂空的佛字和梵文字,采取一个“佛”字板和一个梵字板间隔悬挂,下角均连在一起,流苏板下面悬挂铜制小风铃。

华盖以上是一座铜制鎏金覆钵塔形的塔刹,古人认为塔顶端的塔刹是与天相连通佛接受天意的地方。这座铜塔刹高4.2米,由七条铁锁链固定于华盖中央,整个鎏金铜质塔刹重达4吨,当年是怎样安装到塔顶上去,如何起吊施工的,至今还是个迷。

忽必烈的葬礼就在白塔寺

白塔建成十五年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因病去世,举办葬礼就是在大圣寿万安寺(白塔寺)。彼时,白塔前聚集有身披袈裟的僧人、披挂整齐的文武群臣、各方官人商人绅士、七里八乡的百姓,参加葬礼人数达七万之多。由高僧主持诵经、焚香、祈祷,声势浩大。

明天顺元年(1457),朱祁镇自“土木之变”以来,重新夺回皇位,期盼皇权稳固,便让民众集资,下旨重修大圣寿万安寺。但由于资金有限,重修工程规模小了很多,改称妙应寺。

明成化元年(1465)为敬佛,皇帝派官员去白塔寺送“香烛灯油”,白塔基座周围建造了铸铁油灯龛108盏,摆放在塔须弥座上沿及周围。此后,每逢佛道日和重要节日夜晚便点燃灯火,照亮白塔以奉佛。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修妙应寺,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碑文,立御制碑。官府允许僧人出租部分房屋,以维持寺中开销,便逐渐形成了白塔寺周边的商市和年节的庙会。百姓逛庙会转塔祈福还一度成为民俗乐事,清《日下旧闻考》记载:“元旦至三日,男女於白塔寺绕塔。”有一种说法,每年十月二十五日是白塔的生日,在这一天午后,喇嘛们对着白塔诵经奏乐,列队绕塔一周,表示转塔仪式开始。附近百姓,四外游人,善男信女纷纷跟随喇嘛们按顺时针转塔,人多得几乎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民间也有八月初八绕白塔风俗,认为能祛除邪祟,祈求吉祥。老奶奶领着孙子唱儿歌:“秋风起,八月八,我跟奶奶绕白塔。白塔高,白塔大,绕来绕去够不着它。”

清乾隆十八年(1753)国强民富,曾大规模维修白塔,对白塔上上下下彻底整修一番,塔内添藏了多种宝物,塔周围建红色围墙塔院,墙四角设间亭,塔院朝南设塔院门,挂匾额赐名“敕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院内塔殿供奉铜铸连龛三世佛。修复后,乾隆皇帝还特地撰写《重修白塔碑记》。

清朝末年,清廷腐败,国家颓废,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进入白塔寺时僧人四散逃命,白塔寺遭到空前洗劫。寺内金银供器、佛卷经书被抢一空,但白塔没有受损。民国时期,1928年、1937年曾对寺庙白塔进行过较大的修缮。

周总理批示“只作古迹看待,专供游览”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白塔寺也迎来了新时期。1961年3月4日,“妙应寺白塔”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白塔顶安装了避雷装置,使得白塔不再受雷电的威胁。1972年3月11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修复广济寺,重修尼泊尔工程师为我建筑的西城白塔寺,不作庙宇,只作古迹看待,专供游览。”这一指示延续到现在,白塔寺作为北京古迹景点对外开放参观,各大殿恢复佛像,东西厢房举办有关白塔历史的展览。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天盘下十三天顶部被震坏,华盖明显倾斜,固定塔刹的铁链有几条被震断。1978年秋,对白塔进行排除安全隐患的维修,10月1日在塔顶内发现暗格,里面收藏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修缮时存留的一批珍贵文物,正如乾隆帝撰写《重修白塔碑铭》所记。文物包括:铜透雕龛内高24.5厘米三世佛;一尊黄檀木雕刻的佛龛观音像,观音像下小包盒中藏33粒佛舍利子等;清代《大藏经》724函龙藏新版;楠木经函内放哈达、藏香、金银瓶等;一尊赤金无量寿佛像;黄檀木念珠;乾隆御笔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尊胜咒》;木胎盒内五佛冠和袈裟;五彩丝线缠绕的白塔密封册;一件袈裟补花绣、嵌珍珠玛瑙,金丝锦剪制三“佛”字;元代烧制诗文的瓷罐。另外在塔裂缝中,还发现了1937年“罗德俊记录日军侵华暴行手稿”,原稿现存于北京市档案馆。

2013年5月,白塔建筑又一次进行维修,原因是发现覆钵体表层砌砖渗水,向实心塔体渗侵饱和。拆开部分表面砖石晾晒,本想用“内湿阴干”方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效果不十分理想。按传统工艺补加砖石一万多块,塔表面处理也采用最传统的间隔敲入竹钉,用来固定马鬃状的“麻揪”,墙灰上下两层加麻白灰涂抹在伸展的“麻揪”上,将塔表面结结实实地全覆盖。白塔维修工程进行了2年7个月,到2015年12月竣工。

蔚蓝天空的白云卷动下,白塔寺白塔与红墙灰瓦犹如一艘“风帆大船”,周围层层灰瓦屋脊似海浪起伏,在碧海晴空中乘风破浪。似乎它正带你穿越大千风景,回故历史,涤荡时间,给人以无限崇美的感受。

文并供图/梁欣立(北京史地民俗学会)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