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佳!为他们点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23:59 1

摘要:林昇,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研究生辅导员,曾获学校第八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模范专职团干、优秀学生工作者、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19)

凝铸育人匠心

展现时代风采

中南大2024-2025年“十佳辅导员”

评选活动

经过学院(中心)初评推荐人选、

专家复评事迹材料、

实地考察和现场个人答辩终评四个环节

10名辅导员荣获“十佳辅导员”称号

他们是中南大校园里的

“青春引路人”

是莘莘学子求学路上的

“心灵同行者”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他们的育人故事

十佳辅导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

林昇

林昇,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研究生辅导员,曾获学校第八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模范专职团干、优秀学生工作者、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林昇始终牢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围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

助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成才

做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

依托专题理论课堂、红色行走课堂、网络思政课堂、朋辈共学课堂、人物专访课堂五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做学生全面发展的筑梦人

结合马理论学科研究生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研制《全过程育人培养方案》,通过爱校爱院、学术赋能、思政引领、就业保障、毕业启航五大板块,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培养全过程。

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同行人

发表论文1篇,撰写案例2篇并入选湖北省优秀生涯咨询案例、学校读懂中国“大思政课”案例集,主持3项校级课题,参加中央团校2023年度基层团干部进修班并获“优秀学员”。 所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6.7%,所带集体获湖北省铜牌活力团支部、校样板党支部二等奖,所带学生获“全国百佳心理委员”、湖北省“长江学子”就业典型等荣誉。

哲学院

王路芳

王路芳,哲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研究生辅导员,学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先后发表7篇学术论文,主持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项,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项,主持校级课题9项,获得校级荣誉20余次。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逐步探索了“思政—组织—学术—实践—情感”五位一体协同育人链条。

思政育人

抓日常,通过开班会、进寝室、常谈心、勤家访,在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中及时回应需求;强宣讲,为学生上党课30余次,指导研究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重教学,担任学校兼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相长中提升个人学术涵养。

组织育人

指导四个研究生党支部,探索了“抓学习、重实践、争先进、强活力”的“四举措四提升”工作机制。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13次,其中在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项目成果展评中获得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

学术育人

贴近学生需求,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培养为生命线”的学风建设格局。举办四届研究生南湖公共问题论坛,创新推出“哲语话思”读书会,研究生学术活动有声有色,于2024年荣获校研究生学术节先进集体三等奖。

实践育人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1项国家级实践活动和4个校级暑期实践项目,其中2项获评“优秀实践成果”。围绕学生求职需要开展系列就业指导活动,学院研究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3次获得就业管理服务先进集体。

情感育人

与学生交流倾注爱心、耐心、同理心,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各方联系,解决学生困难;关注重点学生动态,呵护他们成长成才。

法学院

褚晶晶

褚晶晶,法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晓南讲习”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讲授《法学专业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校史文化与中南大精神》等课程,公开发表4篇论文,主持1项省级项目。

用初心使命筑牢学生的信仰根基

7年来坚守立德树人一线育人育心,抓住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主题教育等节点,讲授专题党课50余次,结合实际生动讲、不拘形式全面讲,把先进的理论落小、落地、落细。借助电影、书籍、展览、舞台剧等多种载体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获湖北省高校党支部风采邀请大赛一等奖。

用耐心细致织密学生的安全之网

推行网格化管理方式,天天谈心谈话、周周深入寝室、月月召开班会,确保每个人不掉队、不离线。面对特殊情况坚持第一时间介入干预,人文关怀与服务管理并重,获湖北省高校辅导员育人故事分享会二等奖。

用平台资源成就学生的职业发展

先后联系东湖高新人民法院、北京中伦律所等多家单位,推荐100余名学生进行高质量实习。直面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点、焦虑点、疑难点,开展“荟英计划”系列讲座12场、“向阳花”系列经验分享11篇,引导学生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刑事司法学院

王晓丹

王晓丹,刑事司法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生辅导员、行政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秉持“乐教爱生”的工作理念,贯彻“进位思考”的工作方针,注重在“措施和情感”之间把握好分寸,努力让好方法产生好效果,让好学生遇到好老师。

坚持乐教爱生,汇聚同向发力

积极通过感悟红色司法、讲述监察文化、过好政治生日、做好联学联建、周三成长漫谈等多种有效形式推动思政引领“示范学”,创新举措“重点学”,结合专业“长效学”。

注重德法兼修,做到知行合一

通过《清风廉蕴》主题活动、《金玉律言》观点研讨、“实务专家进校园”特色活动、“与你同行”素质拓展、“心灵放飞计划”等系列活动提升廉洁育人的思想高度、积累法治实践的经验厚度、丰富校园生活的幸福维度。

陪伴学有所成,守护花开有期

积极开展《职场司考》讲学指导、《精准“行”动》模拟面试、《研职有道》初识职场、《代表访谈》就业分享等工作,帮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工商管理学院

徐一菱

徐一菱,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讲师。自2019年入职以来,她始终坚守育人一线,以“四季如一”的初心深耕学生工作,累计指导研究生960人,负责5届毕业年级,探索构建“一链双环三轴”育人机制,形成“党建引领、五育融合、师生共进”的鲜明特色。

以党建引领培根铸魂

创新打造“一链双环三轴”育人体系,通过基层党支部、研究生会“双环”联动,协同辅导员、导师、朋辈“三轴”力量,培育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项目2个,主持党建课题3项,发表党建论文4篇。策划“百里长跑忆百年党史”等30余场主题活动,事迹获校级“支部好案例”表彰,被党员生活网等媒体报道。

坚持五育并举、以生为本

年均开展“五育融合”实践活动100余场,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通过千余次谈心谈话、寒暑假家访等形式连好育人“同心桥”,创作微课、书法、漫画等网络文化作品50余件,主讲的微课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平台。在就业工作中,创新“5个1”模式,建立“一生一色”台账,举办就业讲座30余场,助力1300余名毕业生实现就业率连续四年超92%,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规划大赛省赛铜奖等多项荣誉。

潜心钻研提升专业素养

主持省级、校级课题7项,发表论文6篇,担任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教师,覆盖学生近千人。2024年以全国第三的成绩斩获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十佳标兵”,获湖北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等10余项荣誉,受邀在四川省教育厅等10余家单位分享备赛经验。事迹被湖北电视台、《中国研究生》专题报道,是学生成长路上思想引领的“驾驶员”、排忧解难的“消防员”、贴心暖心的“通讯员”。

工商管理学院

何强

何强,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团委书记兼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六年前,他在入职时说:“我要用传播的思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六年来,他生动的思政育人故事描绘着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传播实践。

作为思政传播活动发起人

担负起“把关人”职责,在年级工作、支部工作、团青工作、心理工作中去引领、去传播、去影响,主动设置思想的议程,与学生建立共识、实现对话。主持“行者共商”实践育人辅导员工作室,聚焦“实践育人共同体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在“三全育人”“大思政课”建设中,激发青年学生实践报国的力量。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点燃学生爱国情;在《校史文化与中南大精神》课中,厚植学生爱校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使学生更加爱自己;在《媒介素养理论与实务》课中,让学生学会爱生活。

六年的思政传播实践

培养和指导了“全国百佳心理委员”“全国百佳心理微电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微视频创新剧目”“全国社会实践百强团队”等典型。获得第十一届湖北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评选活动三等奖、全国商务谈判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模范专职团干”“先进学生工作者”等荣誉。

会计学院

黎玥

黎玥,会计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阳光驿站”心理工作站站长,“正青春”辅导员成长工作室骨干。

“LOVE育人系统”

秉持“教育无他,唯有爱与影响”的育人理念,独创“LOVE育人系统”。L包括倾听(Listen)、学习(Learn)、分层(Layer);O包括观察(Observe)、优化(Optimize)、拓展(Outreach);V包括价值引导(Value)、视觉想象(Vision)、激发创造(Vitalize);E包括赋能(Empower)、热情(Enthusiasm)、生态系统(Ecosystem)。通过每周三的“解惑茶话会”,倾听学生心声200余次;用“职业探索盲盒”观察兴趣,为学生定向推荐名企实习;以模拟面试、心理情景剧等视觉场景启发思考;通过团体建设、素质拓展为学生赋能。

“加减乘除”工作法

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她创新融入“加减乘除”工作法。思想引领做“加法”:组织校园积雪清扫,赴崇阳开展团省委“共同缔造”实践项目,开发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等“追寻红色记忆”研学路线,加入户外教育、场馆教育,使育人实效大幅提升。学风建设做“减法”:以假期自习打卡、期末考情分析、笔记大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减少懈怠。心理育人做“乘法”:以深耕一个心理情景剧,抓好两个心理活动载体,协同三支心理育人队伍,完善四级预警联动”的“1234”机制做乘法,提高心理育人的辐射效应。就业服务做“除法”:聚焦择业观、就业定位开展就业意向调查、职业规划讲座、就业形势分析大会,尽早消除学生的信息堵点、认知堵点和决策堵点。

公共管理学院

李荔

李荔,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讲教师。自2012年7月起,先后担任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心理工作站站长、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所带学生累计862人。

从入职至今

李荔已在辅导员的岗位上

度过了十二个春秋

见证了2012级、2016级、

2020级三届学生

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

推进党团共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

形成了“思想铸魂、组织引领、党团互助、先锋示范、服务大局”五位一体的支部建设法,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和团日活动,打造出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劳保1601团支部等青年学生成长共同体。制定完成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首创“阅读1本理论原著、开展2次实践活动、进行3次志愿服务、参与4次理论培训、提升多方面能力”的“1234+X”培养模式,积极构建省、校、院三级培养系统。

践行一线规则,细致实施学生管理

始终坚持“思想在一线引领、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关系在一线拉近”的“五个一线”原则,细化每一项工作任务,关注每一个工作细节。

围绕“一体两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始终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核心目标,依托“生涯规划”和“实践育人”两大载体,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2012年开始坚持指导学生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100%覆盖所带新生,打造由辅导员为主体的生涯规划工作坊。2018年开创性的编制了《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一直沿用至今,共指引4800余名本科生投入广阔的社会实践天地,获得湖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3次,学院连续12年荣获学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培育出“云岭小学堂”线上志愿服务、“阳光书库”等知名品牌项目,陆佳库、李金龙、艾孜买提·艾木如拉等先进学生典型。

积极开拓创新,持续注入育人动力

参与3项省级课题、4项校级项目,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从创建“1+3+N”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再到构建“三队四导五育”学习发展工作模式、丰富“师长引航”、“书香圆桌派”、“心享未来”、“榜样引路”、“助学有你我”等学风建设工作品牌,不断开拓创新。

中韩新媒体学院

尤志兵

尤志兵,先后担任中韩新媒体学院专职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务,累计带学生近千余人。

筑牢“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

积极面向学生开展“声入人心”理论大讲堂、“海外读书班”、主题党团日、录制微党课等活动100余次,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查、走访300余次。

紧抓“学生党建”这一重点任务

积极探索“党建+艺术”的实践教育路径,打造“支部1+N”结对共建模式,带领学生党员深入社区和乡村开展美育教育活动,累计服务7个社区、2个乡村的300余名儿童。根据学院在韩学生特殊情况,建立“海外读书班、海外网格员、海外先锋队”三支队伍,引导学生站稳意识形态阵地。

架起“家校合作”这一桥梁

依托学院“晓南家园”家校育人工作室,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累计组织“亲子心理沙龙”等特色活动20余场,推送经典案例、育人故事等30余篇。参与录制的《家校共育,伴你同行》慕课,成功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育课程库”。

立足“科研、竞赛”一抓手

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项目4项。先后获评“就业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信息工程学院

陈孝丁敬

陈孝丁敬,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兼团委书记,自2021年入职以来始终坚守秉持“初心、决心、匠心、爱心、恒心”五心理念,帮助、陪伴、见证学生成长。

初心育人,做新时代青年人的引领者

打造阵地多元、节点贯穿、多维导向、方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生命健康和感恩教育。

决心践行,做学生事务运行的管理者

做到资助、评优、党团发展工作的各环节标准化、规范化、公开化,结果均无疑议、无异议。做实学业困难的动态识别、预警谈话、个性化帮扶,定期开展学情分析、学业交流,帮扶同学成绩显著进步。

匠心筑梦,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

打造助力就业升学专项活动,指导学生参加赛事获省级奖项5项;积极响应学院融通人才培养目标,匠心打造“五Li工程”团委工作特色品牌。

爱心陪伴,做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

启动“彼心”谈心谈话计划,创新联系渠道。深度谈话超300次,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主动预约超100次。多次开展线上线下家访、邀请家长来校,积极拓展教育边界,共商教育对策,形成育人合力。

恒心始终,做学生工作创新的探索者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