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日后,一场史无前例的科技对决将在杭州上演——《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将于5月25日在杭州举行,这场赛事不仅将呈现机器人“拳拳到肉”的硬核对抗,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战场景的里程碑。此前因半程马拉松“摔倒”引发热议的宇树G1机器
3日后,一场史无前例的科技对决将在杭州上演——《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将于5月25日在杭州举行,这场赛事不仅将呈现机器人“拳拳到肉”的硬核对抗,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战场景的里程碑。此前因半程马拉松“摔倒”引发热议的宇树G1机器人,能否在格斗场逆风翻盘?答案即将揭晓。
01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2025年5月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浙江总站、技术局主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举行。
本次赛事所使用的机器人全部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大赛将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CCTV-10)全程直播,央视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同步进行宣发报道,同时特别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实时解说和话题互动的方式,为观众呈现融合科技与视觉的科普盛宴。
而此前在4月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多台机器人因平衡控制不足而频频摔倒的窘态还历历在目。
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参赛机器人需完成21公里赛道,但平衡控制不足导致部分机器人需人类搀扶或中途退赛。相比之下,格斗场景的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机器人需在动态对抗中完成高速移动、精准击打、抗冲击恢复等动作。
人形机器人们能否在格斗赛场上为自己正名,成败在此一举!
02
前瞻,科技与竞技的“双螺旋”进化本次大赛分为表演赛和竞技赛两大环节,再展示单机格斗的表演赛中,宇树G1机器人将复刻人类传统格斗动作,如左右勾拳、侧踢、扫腿等,甚至模拟受击后的平衡恢复;群体编排则通过灯光与音乐联动,展现多机协同的流畅性与实时响应能力。
而在竞技赛中,四支参赛队伍将操控机器人进行多轮对抗,考验操控者的实时决策与机器人动态执行能力。
赛事采用“擂台积分制”,评分维度涵盖动作复杂度(40%)、攻击有效性(30%)及智能决策(30%)。个人赛聚焦力量输出、敏捷度与续航能力,团队赛则模拟工厂救援等复杂场景,考验多机协作与应急决策能力。AI裁判系统的引入,将实时分析动作轨迹与战术策略,确保判罚精准性。
作为比赛的焦点,宇树科技为此次赛事投入高强度技术准备,其G1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优化动作轨迹,硬件上增强关节扭矩与抗冲击性,以应对高强度对抗。预热视频中,G1已展示击打沙袋、人机对攻等高难度场景,甚至在摔倒后快速起身,其技术迭代速度可见一斑。
03
从马拉松到格斗技术需求的质变相较于马拉松对耐力与基础运动控制的考验,格斗场景对人形机器人提出了更高维度的技术挑战。
格斗中的快速位移、受击后姿态调整对运动控制算法提出极高要求。G1此前在半马比赛中虽因环境感知不足摔倒,但后续通过优化足底压力反馈与关节刚度提升了稳定性。
传统液压驱动虽力量强劲,但能耗过高;电驱动路线凭借高响应速度成为主流。波士顿动力最新电机可实现500次/秒的扭矩调整,但连续格斗5分钟后仍存在过热风险,这意味着赛事或催生混合驱动系统的创新。
而最麻烦的恐怕要属环境感知与实时决策了,机器人需实时识别对手动作并预判攻击路径。开源证券指出,人类运动数据的高精度采集与迁移学习是提升泛化能力的关键。
格斗机器人的“战斗意识”依赖环境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特斯拉Optimus的视觉系统已能识别对手关节角度,但延迟达0.3秒;而赛事规则要求动作响应≤0.1秒,这需要将深度学习模型嵌入边缘计算芯片。
此外,在多模态感知与精准执行方面,视觉识别、力反馈与激光雷达的融合,使机器人可识别对手虚招与假动作。钛虎T170A关节模组(扭矩密度220Nm/kg)与自研液压伺服系统,支撑“李小龙式”回旋踢等高爆发动作,这也值得用户关注。
04
赛事意义超越竞技的产业革命机器人格斗的竞技场,本质上是一个高精度技术验证场。参赛机器人需在对抗中完成直拳、勾拳、踢腿等复杂动作,这要求其运动控制系统、感知决策算法、硬件耐久性达到极高标准。平衡性优化算法在备赛过程中被反复调试,最终使机器人搬运重物时的稳定性显著提升。
这种“极限压力测试”机制,与F1赛事推动汽车工业技术突破的逻辑异曲同工——深圳某战队的格斗电机技术已成功转化为磁吸爬壁机器人,应用于工业探伤领域。正如行业报告指出,竞技赛事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的关键一步”,其技术迭代成果可直接迁移至安防巡检、灾害救援等民生领域。
赛事如同一台“超级引擎”,驱动产业链上下游加速融合。参赛企业为提升机器人性能,倒逼上游高扭矩电机、柔性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升级,同时催生强化学习、仿真训练等算法需求。这种“以赛促产”模式曾在美国无人驾驶挑战赛中验证成功,如今中国正复刻这一路径——20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同台竞技,打破技术壁垒,吸引资本与人才涌入,形成“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场景拓展→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销售收入增长12.4%,印证了赛事对产业的强拉动效应。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更借赛事发布新一代格斗机器人,展示勾拳、侧踢等高阶动作,将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紧密结合。
05
点评钢铁之躯的进化之路从半马赛场的踉跄到格斗擂台的跃跃欲试,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步“跌倒”都在为“站得更稳”积蓄力量。此次大赛不仅是宇树G1的“正名之战”,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次大考。
当钢铁猛兽挥出第一记重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硬核对抗,更是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未来图景。
来源:壹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