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之美 湖南之力 ——我省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22:52 2

摘要:2025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三湘大地迎来雨季,从洞庭湖湿地到南山草原,从武陵—雪峰山脉到南岭—罗霄山脉,雨水滋润,草木恣意生长,鸟兽虫鱼用繁育高峰的饱满生命力,展示今年生物多样性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主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2025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三湘大地迎来雨季,从洞庭湖湿地到南山草原,从武陵—雪峰山脉到南岭—罗霄山脉,雨水滋润,草木恣意生长,鸟兽虫鱼用繁育高峰的饱满生命力,展示今年生物多样性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主题。

超过7900个物种在湖南各美其美。“地形地貌多样,自然条件特殊,为丰富多样的物种提供生存空间。”省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每一个物种都可被视作一个宝贵的基因库,湖南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贡献不仅在于多,还在于护佑了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1、年年不同“新面孔”

“从来没见过,也查不到记录。”今年前4个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科研人员先后发现7个植物和菌类新种。

“新种,是在专业领域从来没有被记录和描述过的全球新物种,其形态和基因生物信息有别于已知物种。”省林业局负责人介绍,科研团队对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舜皇囊瓣芹”;省林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历时4年采集全省小菇属真菌,发现5个小菇新种;湖南师范大学在桂东县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真菌资源,发现“金色暗锁瑚菌”。

动物新种相对更难发现。而就在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科研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汉大学等单位,通过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比较研究,确认了一个全新角蟾属两栖动物物种,将其命名为“都庞岭角蟾”。

“更多没见过的‘新面孔’其实是新记录种。”省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已知物种过去在我国或我省没有被记录,现在发现,它们就在湖南或“新来了”湖南。

比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趾雕、林雕鸮、日本鹰鸮等,都在2023年左右确认在我省分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的直叶金发石杉在桂东县被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霍山石斛在平江县生长出野生群落……

据省林业局统计,近5年,我省已经累计发现新物种26种、新记录86种。

2、孜孜保护得生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致辞中说,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被视为“活化石”的中华秋沙鸭,是世界上最古老野鸭,全球不超过4500只,其保护为全球所重点关注。

2014年,省林业部门调查发现,中华秋沙鸭仅在我省常德市壶瓶山、沅陵县凤滩电站、桃源县凌津滩水电站和永州市双牌县日月湖等狭小范围分布,总量约100只。

到2024年,我省监测到在湘分布中华秋沙鸭400多只,栖息地范围扩大到11个市27个县市区,涵盖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以及湘西酉水流域等全省 70 多个不同区域。

“现在,全球1/10的中华秋沙鸭分布在湖南。”省林业局生物多样性中心负责人非常骄傲。

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增长不仅只有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麋鹿从16 头自然繁衍到346只,林麝从30余只增长至200多只;朱鹮从少量引进种在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形成约30已有自我繁殖能力的稳定野外种群,甚至曾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的中华穿山甲,也在三湘多处山林重现身影。

“先打造能够休养的生态环境,才会结出生生不息的成果。”省林业局负责人说,过去5年时间,我省出台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15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被写入全省“十四五”规划。

在全省502个各类自然保护地,9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有了“安全家园”,珍贵的遗传资源得以传承;在12个已建成的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数不清的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植物,获得有效迁地保育。

3、悄悄攻关救“火种”

“五一”长假,省植物园一支科研团队没有休息,他们蹲守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山林,每天心怀忐忑地查看亲手栽种的银杉。

“银杉成为濒危物种真是‘有道理’的。”科研团队队员告诉记者,银杉是珍稀孑遗植物,其幼苗发芽率低、难存活,球果20年成熟,自然繁殖率不足0.1%。省植物园开展“珍稀植物诺亚方舟”计划,历经5年科技攻关,突破种子萌发、育苗等核心难题,通过梯度引种、仿生栽培和防治粹倒病技术,突破其低海拔的适应性问题。有了这样的底气,今年4月中旬,省植物园科研团队开始探索银杉野外回归试验。

多年来,我省珍稀植物保育团队在珍稀濒危植物繁殖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破解了30余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繁殖和保育技术。

除了银杉,还通过去除抑制萌发物质、营养钵育苗攻克观光木、乐东拟单性木兰繁育与移栽成活率难题,采用播种前温水预处理破解南方红豆杉延缓出苗难题,应用芽苗截根移栽技术打破闽楠移植难活的瓶颈……

省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规划了3个体系7大方面的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复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点建设升级、物种迁徙扩散廊道打造等项目,持续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今年以来,已经有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在我省开启回归山野之途。水松、小叶红豆、长序榆、长柄双花木都在人类的帮助下,有了大规模回归山野的可能性。

来源:新湖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