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16年,女真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1635年,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将族名“女真”改“满洲”。1636年,将国号“大金”改“大清”。1644年,清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迁都定鼎,作京于燕” 。
1616年,女真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1635年,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将族名“女真”改“满洲”。1636年,将国号“大金”改“大清”。1644年,清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迁都定鼎,作京于燕” 。
“内蒙古”一词,源自"内札萨克蒙古"。清代内札萨克蒙古指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6盟辖区。东至吉林、西至甘肃及贺兰山、厄鲁特界,南至盛京、直隶、察哈尔、山西、陕西界,北至黑龙江、外蒙古喀尔喀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三音诺颜部、扎萨克图汗部界。各盟会盟三年一次,清廷派大臣或盟长主持。每盟设盟长1人、副盟长1人,由清帝在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定兼摄。会盟主要内容为督察军备、处理盟内重大事务。清廷对盟长会盟进京朝觐有严谨的接待赏赐规定。觐见分年班和围班,年班指定期朝觐,围班指未能定期朝觐的蒙古王公择期觐见。进京路线(贡道)由理藩院指定,对贡物种类和数量有严谨的要求。朝觐人数按不同爵有不同限制,清代蒙古王公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塔布囊)等七爵。
No.1
哲里木盟
4部10旗
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哲里木山下
1593年,叶赫那拉·布斋率女真族哈达、乌拉、辉发、锡伯、卦尔察、朱舍里、讷殷等8部,联合蒙古科尔沁部领主成吉思汗胞弟孛儿只斤·合撒儿17世孙孛儿只斤·翁果岱、左翼首领孛儿只斤·纳穆赛等进攻建州女真,史称“九部联军伐满洲”。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攻杀了叶赫那拉·布斋,俘孛儿只斤·翁果岱及孛儿只斤·纳穆赛长子孛儿只斤·莽古斯,随后释放。
1612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闻科尔沁左翼首领孛儿只斤·纳穆赛次子孛儿只斤·明安(科左后旗始祖)之女(清太祖安布福晋)甚贤,遣使往聘,孛儿只斤·明安逐绝先许之婿,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礼大宴成婚。1614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娶孛儿只斤·纳穆赛长子孛儿只斤·莽古斯(科左中旗始祖)之女孛儿只斤·额尔德尼琪琪格(清太宗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姑母)。161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娶孛儿只斤·纳穆赛三子孛儿只斤·孔果尔(科左前旗始祖)之女孛儿只斤·浩善(清太祖寿康妃)。1625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娶孛儿只斤·纳穆赛长孙孛儿只斤·宰桑布和(孛儿只斤·莽古斯长子)次女孛儿只斤·布木布泰(清太宗孝庄文皇后、清顺治帝生母)。1626年,科尔沁部领主孛儿只斤·奥巴(孛儿只斤·翁果岱长子)率部归附大金国,娶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四子爱新觉罗·图伦次女肫哲公主。1634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娶孛儿只斤·宰桑布和长女孛儿只斤·海兰珠(清太宗敏惠恭和元妃、孝庄文皇后姐姐)。
1636年,清廷在科尔沁部实行盟旗制,将科尔沁部分左、右翼,设10旗。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哲里木山下,以会盟地冠名哲里木盟。封孛儿只斤·巴达礼(孛儿只斤·奥巴之子)为和硕图什业图亲王,世袭罔替,掌右翼5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后旗(公爷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封孛儿只斤·满珠习礼(孛儿只斤·宰桑布和的四子)为札萨克多罗巴图鲁郡王,掌左翼5旗: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旗)、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王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
1650年,封孛儿只斤·彰吉伦(孛儿只斤·明安之孙)为郡王,世袭罔替(第十一代孙僧格林沁因军功封为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1652年,顺治帝赐孛儿只斤·满珠习(清太宗孝庄文皇后的哥哥、清顺治帝四舅)礼“达尔罕”号。1659年,封孛儿只斤·满珠习礼和硕达尔罕巴图鲁亲王,世袭罔替。1665年,孛儿只斤·满珠习礼逝世,长子孛儿只斤·和塔袭和硕达尔罕亲王,停巴图鲁号。1691年,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孛儿只斤·鄂齐尔建了座家庙,俗称“王爷庙”。王爷庙(今乌兰浩特)由此而来。哲里木盟东临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西界昭乌达盟和锡林郭勒盟,南靠奉天府,北接黑龙江将军辖境。哲里木盟辖4部10旗佐领234,进京通道(贡道)山海关。
1628年,大蒙古国林丹汗西迁,进攻蒙古右翼三万户,占居呼和浩特,并废除了管理蒙古右翼三万户的济农爵。蒙古右翼余部退至明朝境内,随后喀喇沁部领主兀良哈·苏布地(兀良哈·者勒蔑第14代孙)、胞弟兀良哈·万丹伟征,土默特部首领孛儿只斤·鄂木布楚琥尔(阿勒坦汗曾孙)摔属部众陆续归附大金国。
1635年,清廷置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封固山贝子(1650年封多罗杜棱贝勒、1668年封多罗杜棱郡王),世袭罔替。兀良哈·苏布地之子兀良哈·固鲁思奇布任喀喇沁右翼旗首任扎萨克。置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封镇国公(1717年封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兀良哈·苏布地叔父兀良哈·色棱任喀喇沁左翼旗首任扎萨克。喀喇沁左、右翼旗游牧地界为: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翁牛特界。1637年,清廷置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封达尔汉镇国公(1662年封多罗达尔汉贝勒),世袭罔替。兀良哈·善巴任土默特左翼旗首任扎萨克。兀良哈·善巴,土默特领主阿勒坦汗(孛儿只斤·俺答)外孙,父亲兀良哈·那秃(诺穆图伟徵)娶阿勒坦汗之女,祖父兀良哈·猛古歹(莽古岱)是朵颜卫首领兀良哈·影克之弟。
1639年,清廷定喀喇沁左旗、喀喇沁右翼旗、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土默特右翼旗卓索图地方(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以会盟地冠名卓索图盟,“卓索图”蒙古语“驿站”之意。1648年,清廷置土默特右翼旗札萨克,封镇国公(1663年封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固穆(孛儿只斤·鄂木布楚琥尔之子)任土默特右翼旗首任扎萨克。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土默特左翼旗。1705年,析置喀喇沁右翼旗的南部与东南部,置喀喇沁中旗札萨克,封镇国公,世袭罔替。兀良哈·格哷勒(兀良哈·万丹伟征曾孙)任喀喇沁中旗首任扎萨克。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据记载,清皇室与喀喇沁部通婚共114次,下嫁该部的皇家女93人,娶喀喇沁女21人。1692年,清康熙帝将五女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右旗扎萨克郡王兀良哈·扎什次子兀良哈·噶尔臧。1719年,喀喇沁左旗扎萨克兀良哈·色棱曾孙兀良哈·僧衮扎布迎娶清康熙帝孙女。1887年,兀良哈·贡桑诺尔布迎娶了肃亲王之女爱新觉罗·善坤。卓索图盟东临锦州府,西接昭乌达盟,南靠宁远边墙。卓索图盟2部5旗佐领320,进京通道(贡道)喜峰口。
No.3
昭乌达盟
8部11旗
会盟于翁牛特左翼旗昭乌达
达延汗长子孛儿只斤·图鲁博罗特次子孛儿只斤·纳密克之子孛儿只斤·贝玛图谢图生两子,长子孛儿只斤·岱青杜楞,号所部曰“敖汉”,次子孛儿只斤·额奈伟征额颜,号所部曰“奈曼”。1627年,孛儿只斤·岱青杜棱与胞弟孛儿只斤·额森伟征摔属部众敖汉部、奈曼部归附大金国。
1629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异母姐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三公主爱新觉罗·莽古济下嫁敖汉部领主孛儿只斤·岱青杜楞长子孛儿只斤·索诺木杜陵。1631年9月,三公主胞弟、正蓝旗旗主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五子)与爱新觉罗·皇太极矛盾激化“御前露刃”。1633年1月、1635年10月,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与爱新觉罗·德格类(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十一子)相续暴疾而亡。不久,三公主家奴叶赫那拉·冷僧机控告三公主与胞弟爱新觉罗·莽古尔泰、爱新觉罗·德格类盟誓怨望,危及皇帝。驸马孛儿只斤·索诺木杜陵自首,爱新觉罗·皇太极以大逆与同谋罪追削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宗籍与爱新觉罗·德格类贝勒爵,凌迟处死了三公主爱新觉罗·莽古济。
1632年,翁牛特部领主孛儿只斤·逊杜棱(成吉思汗胞弟孛儿只斤·哈赤温后裔)与弟孛儿只斤·栋代青归附清朝。163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将长女阿木巴固伦公主嫁敖汉部领主孛儿只斤·岱青杜楞之孙、孛儿只斤·塞臣卓里克图之子孛儿只斤·班弟。1636年,清廷置敖汉旗札萨克,封扎萨克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班弟(孛儿只斤·岱青杜棱之孙)任敖汉旗首任扎萨克。置奈曼旗札萨克,封多罗达尔汉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衮楚克(孛儿只斤·额森伟征之子)任奈曼旗首任扎萨克。置翁牛特右翼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逊杜棱任翁牛特右翼旗首任扎萨克。置翁牛特左翼旗札萨克,封多罗贝勒,世袭罔替。孛儿只斤·逊杜棱弟孛儿只斤·栋代青任翁牛特右翼旗首任扎萨克。
1639年,清廷定敖汉旗、奈曼旗、翁牛特左翼旗、翁牛特右翼旗,会盟于翁牛特左翼旗东部昭乌达地方,以会盟地冠名昭乌达盟,“昭乌达”蒙古语“百柳”之意。1644年至九年1652年,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扎鲁特左翼旗、扎鲁特右翼旗、克什克腾旗先后建旗编入昭乌达盟。1664年,喀尔喀左翼旗迁至辽河流域,编入昭乌达盟。至此,昭乌达盟8部11旗。昭乌达盟东临哲里木盟和卓索图盟,西与锡林郭勒盟接壤,南接承德府,北邻锡林郭勒盟和哲里木盟。昭乌达盟8部11旗佐领293,进京通道(贡道)喜峰口。
No.4
锡林郭勒盟
1635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迎娶已故林丹汗大福晋囊囊太后(孛儿只斤·娜木钟)和四福晋窦土门太后(孛儿只斤·巴特玛璪)。囊囊太后和窦土门太后均出自阿巴嘎部。囊囊太后为阿巴嘎部孛儿只斤·多尔济之女,林丹汗次子孛儿只斤·阿布奈(第2代察哈尔亲王)生母。窦土门太后为阿巴嘎部孛儿只斤·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与林丹汗生一女。1636年,乌珠穆沁部首领朵儿吉策臣济农率部归附清朝。同年,囊囊太后与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固伦端顺长公主出生。1637年,浩齐特部领主孛儿只斤·博罗特率属从喀尔喀车臣汗部南迁归附。1639年,囊囊太后父亲阿巴嘎部领主孛儿只斤·多尔济、苏尼特部首领孛儿只斤·塔尔巴海达尔汉和硕齐之子孛儿只斤·腾机思率部归附。
1641年,清廷置阿巴嘎左旗札萨克,封卓哩克图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多尔济任阿巴嘎左旗首任扎萨克。置苏尼特左翼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腾机思任苏尼特左翼旗首任扎萨克。置乌珠穆沁右翼旗札萨克,封和硕亲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朵儿吉任乌珠穆沁右翼旗首任扎萨克。1642年,置苏尼特右翼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腾机思弟孛儿只斤·叟塞任苏尼特右翼旗首任扎萨克。1646年,清廷置乌珠穆沁左翼旗札萨克,封多罗贝勒,世袭罔替。孛儿只斤·朵儿吉之侄孛儿只斤·色棱任乌珠穆沁左翼旗首任扎萨克。置浩齐特左翼旗札萨克,封多罗贝勒(1650年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博罗特任左翼旗首任扎萨克。
1647年,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娶囊囊太后堂侄孛儿只斤·都思噶尔之女。同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将与囊囊太后所生固伦端顺长公主下嫁阿巴嘎部孛儿只斤·都思噶尔之子孛儿只斤·噶尔玛台吉。1651年,孛儿只斤·都思噶尔率部归附。清廷置阿巴嘎右旗,封札萨克多罗郡王(郡王爵),世袭罔替。孛儿只斤·都思噶尔任阿巴嘎右旗首任扎萨克。1653年,置浩齐特右翼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博罗特之子孛儿只斤·噶尔玛色旺任浩齐特右翼旗首任扎萨克。1665年,阿巴哈纳尔部始祖孛儿只斤·诺密特曾孙孛儿只斤·栋伊思喇布率所部从喀尔喀车臣汗部南迁归附。清廷置阿巴哈纳尔左旗扎萨克,封固山贝子,世袭罔替。孛儿只斤·栋伊思喇布任阿巴哈纳尔左旗首任扎萨克。1666年,孛儿只斤·栋伊思喇布兄长孛儿只斤·色棱墨尔根率所部从喀尔喀车臣汗部南迁南迁归附。清廷置阿巴哈纳尔右旗扎萨克,封多罗贝勒,世袭罔替。孛儿只斤·色棱墨尔根任该阿巴哈纳尔右旗首任扎萨克。
1675年,清廷定阿巴嘎部左、右翼旗,阿巴哈纳尔部左、右翼旗,苏尼特部左、右翼旗,乌珠穆沁部左、右翼旗,浩齐特部左、右翼旗5部10旗会盟于阿巴嘎左旗锡林郭勒河北岸,以会盟地冠名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古语“丘陵地带的河”之意。清嘉庆年间,盟地迁址贝子庙(今锡林浩特)。 锡林郭勒盟东临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西与北靠喀尔喀蒙古,南接察哈尔八旗。锡林郭勒盟辖5部10旗佐领113,进京通道(贡道)独石口和张家口。
No.5
乌兰察布盟
4部6旗
会盟于四子部旗乌兰察布河畔
1633年,驻牧呼伦贝尔沁草原的茂明安部首领孛儿只斤·车根偕其叔父孛儿只斤·固穆巴图鲁摔属民归附,开始了为清朝边征战、边迁徙的历程。同年,乌喇特部首领孛儿只斤·鄂木布、孛儿只斤·图巴兄弟、侄孛儿只斤·色棱率属部归附。1636年,驻牧兴安岭西的成吉思汗胞弟孛儿只斤·哈萨尔15世孙孛儿只斤·诺延泰摔属部归附。孛儿只斤·诺延泰的四子(长子孛儿只斤·僧格,号墨尔根和硕齐);次子孛儿只斤·素诺木,号达尔罕台吉;三子孛儿只斤·鄂木布,号布库台吉;四子孛儿只斤·伊尔扎木,号墨尔根台吉)勇猛善战,因从征有功,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封其三子孛儿只斤·额木布为旗札萨克,号达尔罕卓哩克图,统掌四子部。
1648年,清廷置乌喇特中旗札萨克,封镇国公,世袭罔替。孛儿只斤·色棱之子孛儿只斤·图巴任乌喇特中旗首任扎萨克。置乌喇特前旗札萨克,封镇国公,世袭罔替。孛儿只斤·鄂木布之子孛儿只斤·谔班任乌喇特前旗首任扎萨克。置乌喇特后旗札萨克,封辅国公,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巴克巴海任乌喇特后旗首任扎萨克。乌拉特部三旗札萨克同驻哈达玛尔,分民而不分地,未划分旗界、苏木界。前、中、后三旗依蒙古族习惯则称左中右三翼,故根据各札萨克衙门,镇守隘口的位置,习称前旗为西公旗(亦称克公旗),中旗为东达公即中公旗(亦称巴公旗),后旗为东公旗(亦称喇公旗)。
1649年,四子随清军入山海关,战败李自成起义军,清顺治皇帝封三子孛儿只斤·鄂木布为多罗郡王,赐孛儿只斤·僧格、孛儿只斤·素诺木、孛儿只斤·鄂木布、孛儿只斤·伊尔扎木驻牧于乌兰察布草原的锡拉察汉淖、锡拉木伦河一带,置四子王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额木布任四子王旗首任扎萨克。1664年,置茂明安旗札萨克,封多罗贝勒,世袭罔替。孛儿只斤·车根长子孛儿只斤·僧格任茂明安旗首任扎萨克。1653年,孛儿只斤·本塔尔率属部从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归附清朝,清廷置喀尔喀右翼旗札萨克,封和硕达尔罕亲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本塔尔任喀尔喀右翼旗首任扎萨克。(1708年,孛儿只斤·本塔尔孙孛儿只斤·詹达固密被降爵多罗达尔罕贝勒,由此喀尔喀右翼旗得名达尔罕贝勒旗)。
1662年,清廷定四子部旗、茂明安旗、喀尔喀右翼旗(达尔罕贝勒旗)、乌喇特前旗、乌喇特后旗、乌喇特中旗会盟于四子部旗境内乌兰察布河畔,以会盟地冠名乌兰察布盟,“乌兰察布”蒙古语“红崖”之意。乌兰察布盟东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八旗,南靠归化城和鄂尔多斯,西接阿拉善厄鲁特蒙古,北邻喀尔喀蒙古。乌兰察布盟辖四部六旗佐领52,进京通道(贡道)杀虎口和张家口。
No.6
伊克昭盟
1部7旗
会盟于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王爱昭又称伊克昭
1473年,达尔哈特部将祭祀成吉思汗英灵的“八白宫”迁至宝日陶亥(河套平原)。1475年,大蒙古国岱总汗(孛儿只斤·脱脱不花)异母弟孛儿只斤·满都鲁在成吉思汗“八白宫”前被部众拥立,史称满都鲁汗。行宫设在宝日陶亥,作为大蒙古国政治中心,宝日陶亥宫帐云集,又称鄂尔多斯,蒙古语“宫帐群”之意。1510年,大蒙古国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将蒙古诸部分左、右翼,设6个万户。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达延汗领左翼3万户,驻帐察哈尔万户;分封三子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为济农(济农是管理蒙古右翼三万户的世袭爵位,蒙古语“副汗”之意),领右翼3万户,驻帐鄂尔多斯万户。
1628年,大蒙古国林丹汗(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率部西迁,进攻蒙古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废除了鄂尔多斯万户领主孛儿只斤·额璘臣济农的济农爵。1635年,孛儿只斤·额璘臣率属部归附清朝。1649年,清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鄂尔多斯实行盟旗制,委任孛儿只斤·额璘臣为伊克昭盟盟主,招集鄂尔多斯诸部首领,将鄂尔多斯属地分左、右翼,设6旗,指定牧场界限。置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额璘臣任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首任扎萨克。置鄂尔多斯左翼前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任鄂尔多斯左翼前旗首任扎萨克。置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札萨克,封多罗贝勒(1650年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彰吉伦任鄂尔多斯左翼后旗首任扎萨克。置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札萨克,封多罗贝勒,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巴达礼任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首任扎萨克。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布达齐任鄂尔多斯右翼前旗首任扎萨克。置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札萨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孛儿只斤·札木苏任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首任扎萨克。
清廷定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准噶尔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杭锦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会盟于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王爱召,又称伊克昭,以会盟地冠名伊克昭盟,“伊克昭”蒙古语“大庙”之意。1736年,增置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札萨克,封辅国公,世袭罔替。孛儿只斤·定咱喇什任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旗首任扎萨克。至此,伊克昭盟1部7旗。伊克昭盟东至归化城土默特界,西接阿拉善厄鲁特蒙古,北靠乌喇特界,东西北三面皆临黄河,南邻陕西长城。伊克昭盟辖1部7旗佐领274,进京主要通道(贡道)杀虎口。
来源:中国阴山作家宣传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