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见到戴杏芳的那一刻,他二话不说就跪倒在地,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声"姐姐"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2013年的春天,浙江仙居一个叫杨府的小山村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这位身着考究西装的男子,带着忐忑的心情叩开了戴杏芳家的大门。
见到戴杏芳的那一刻,他二话不说就跪倒在地,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声"姐姐"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随后,这位成功人士颤抖着双手,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张金额为一百万的支票,递到戴杏芳面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93年冬,重庆酉阳。何荣锋站在家门口,看着父亲被债主围堵的场景,心里又急又怕。
童年时父亲在他心中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如今却被一群人指着鼻子骂得狗血淋头。
家中已无立足之地,十七岁的何荣锋决定和两个老乡一起,去浙江温岭投奔一位老乡的姐姐。
临行前,母亲拿出自己攒了多年的二百块钱塞进何荣锋手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啊,妈指望你能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咱家欠的债才有希望还清啊。"
出门第三天,三人在客车上睡着了,醒来发现口袋里的钱不翼而飞。何荣锋瘫坐在路边,他们现在是真的一无所有了。
"咱们……只能沿路乞讨了。"一个伙伴低着头说。
何荣锋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沦落到要饭的地步,可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寒风中,三个少年一步一挪地走在浙江的土地上。
十二月的浙江,寒意刺骨。何荣锋的脚已经冻得不听使唤,布鞋早已磨烂,脚底的血混着泥土,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疼。
"再坚持一下,听说前面就是杨府乡了。"伙伴艰难地安慰着。
天色渐晚,何荣锋的嗓子火烧火燎的疼,额头烫得吓人。他的意识开始模糊,身体不自觉地在颤抖。
正当三人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清脆的女声传来:"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在这儿坐着?"
戴杏芬刚从镇上买菜回来,远远看见三个蜷缩在路边的少年,好奇地走了过去。
近看才发现,三个人中有一个已经发起了高烧,脸色通红,嘴唇干裂。
"这孩子发烧了,得赶紧处理。"戴杏芬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菜篮子,扶起何荣锋,招呼另外两人,"我家就在前面不远,先去我家烤烤火吧。"
三个少年面面相觑,有些不敢相信这突如其来的好运。
戴杏芬家是当地的普通农户,屋内陈设简单但干净整洁。炉火上的铁锅冒出袅袅热气,驱散了寒冬的凉意。
"快坐下,我去找退烧药。"戴杏芬麻利地拿出家里仅有的一包感冒药,又烧了热水,帮何荣锋把药送下去。
何荣锋昏昏沉沉中,感觉到有人在小心翼翼地脱下他的鞋子。"嘶——"冷水碰到伤口的刺痛让他清醒了几分。
"你这脚怎么弄成这样子了?"戴杏芬倒吸一口冷气,何荣锋的脚底血肉模糊,已经化脓。
"没事……"何荣锋虚弱地说,却看到这位素不相识的姐姐眼中泛起了泪光。
戴杏芬找来家里的药酒和纱布,轻轻地为何荣锋清理伤口。酒精的刺激让何荣锋疼得直冒冷汗,却咬紧牙关不吭一声。
"你们能来我家是个缘分。"包扎好伤口后,戴杏芬又摆出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呼三人吃饭,"快吃吧,吃饱了才有力气赶路。"
晚饭后,何荣锋的烧退了些,戴杏芬给他们铺好了床铺。"今晚你们就在这儿住下吧,明天再走。"戴杏芬温柔地说,把自家最厚的被子给他们盖上。
第二天清晨,戴杏芬早早起来,做了满满一笼红糖馒头。她将馒头切成片,用报纸包好,塞进三个少年的包里当干粮。
"这是三十块钱,你们每人十块。"戴杏芬从自己不多的积蓄中掏出钱,"够你们坐车到黄岩了。"
何荣锋接过钱,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记住,做人要诚信,好人才有好报。"戴杏芬语重心长地叮嘱,眼神里满是关切。
告别时,何荣锋回头看了一眼那个朴素的农家小院,等有朝一日他有出息了,一定要再回来看看这个善良的大姐。
命运弄人,三人最终没能到达温岭,而是辗转来到了遥远的沈阳。初到东北,何荣锋举目无亲,只能靠打零工糊口。
冬天的沈阳比浙江还要冷,但他心中却始终温暖如春,因为那位素不相识的浙江姐姐的嘱托时刻萦绕在耳边:"做人要诚信,好人才有好报。"
经人介绍,何荣锋在一家小型家具厂找到了工作。车间里木屑纷飞,噪音震耳,但他却干得津津有味。
工作之余,他主动向师傅请教技术,用破旧的笔记本记下每一个要点。
三年后,机会来了。工厂老板准备回南方,何荣锋咬咬牙,用自己这些年的积蓄加上借来的钱,盘下了这家小厂子。
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原材料价格上涨、老客户流失、工人技术良莠不齐……何荣锋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问题,但他从不气馁。
"诚信是立身之本。"这句话成了何荣锋的座右铭。
在当地同行普遍以次充好、缩水减料的环境下,他始终坚持用最好的材料,按照最严格的标准生产。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坚持开始得到回报。越来越多的客户指名要何荣锋工厂的产品,口碑在当地渐渐打响。"
后来,企业逐渐壮大,何荣锋又创办了油漆厂,逐步形成了产业链一体化。
每当遇到困难和诱惑,他就会想起那位素不相识的浙江姐姐的叮嘱,坚定自己的信念。
他将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写成日记,足足有数百篇之多。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诚信的坚守和对恩人的感激。
到2003年,何荣锋已经成为沈阳玖玖利峰集团董事长,旗下拥有当地最大的家具厂和油漆厂,身家过亿。
但在他心中,有一个心愿始终未了——寻找当年那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
"我一定要找到她,告诉她我没有辜负她的期望,更是为了报答当年她的帮助。"
每当谈起这个心愿,何荣锋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何荣锋的寻人之路异常艰难,他把对方的名字记成了"戴信芬",这个小小的差错让所有的寻找都落空了。
而且,戴杏芬婚后搬到了台州杜桥镇经营小吃店,与原住地相距八十多公里。
何荣锋寄出了十几封信,但因为名字和地址都不准确,全部石沉大海。他甚至通过公安部门查询,但同样无果。
2013年春天,一位来自仙居的生意伙伴听说了何荣锋的故事,被深深感动了。"让我试试吧,我老家就在仙居。"他主动提出帮忙。
这位朋友回到杨府乡,通过村主任等关系网,终于确认了戴杏芬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发现其名字实为"戴杏芬"而非"戴信芬"。
得知消息的何荣锋激动得手足无措。拨通电话那一刻,他的声音哽咽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您……您是戴杏芬姐吗?"何荣锋颤抖着问道。
"是的,我是。请问您是?"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柔的女声。
"我是……我是何荣锋,二十年前您在杨府乡帮助过的那个少年……"何荣锋的泪水夺眶而出,"您还记得我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了啜泣声,"记得,我记得……你们三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发着高烧,脚都走烂了……"
两人隔着电话泣不成声,二十年的时光在这一刻仿佛被浓缩成了泪水中的一滴。
几天后,何荣锋带着妻子专程从沈阳飞到浙江。重逢的场景感人至深,两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紧紧相拥,仿佛亲人重逢。
戴杏芬看着面前这个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的男人,怎么也想不到他就是当年那个蜷缩在路边、浑身发烫的少年。
何荣锋执意要报答恩情,他先是准备了一张百万元支票,被戴杏芬婉拒;后又送上五万元现金和贵重礼品,依然被原封不动退回。
"我不过是做了举手之劳,给了10元钱。"戴杏芬笑着说,"你记着我,这份心意已经足够珍贵了。"
虽然物质上的报答被婉拒,但两个家庭之间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他们以姐弟相称,何荣锋还邀请戴杏芬一家去沈阳游玩,戴杏芬也常常为何荣锋寄送家乡特产,那份朴实的情谊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它不仅被改编成了公益电影《姐弟》,还筹拍了《一辈子的姐弟》,成为诚信友善的生动教材。
2014年,戴杏芬入选"感动台州提名人物",何荣锋被评为"最美沈阳人"。
"善良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何荣锋常这样说,"浙江姐姐那一刻的善举,改变了我的一生。"
二十年前的一个善举,二十年后的深情回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诚信,永远是人间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或许无声无息,却能穿越时光,温暖人心。
来源:智史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