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蔻正传之红军在雅安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2 21:31 1

摘要:《寰宇记》记载,唐贞元年间,吐蕃七个部落前来归降,因其地界靠近雅州,便将他们安置在和川路等地。部落包括:吐蕃笼官杨矣、蓬费、东君等六十人,安置于蛮宿川;业城首领笼官刘矣本部落在原地安置;会野首领笼官高万唐等部落在原地安置;逋租城首领笼官马东煎等部落安置于夏阳路

白话翻译及注释

吐蕃部落归附和雅州边政

《寰宇记》记载,唐贞元年间,吐蕃七个部落前来归降,因其地界靠近雅州,便将他们安置在和川路等地。部落包括:吐蕃笼官杨矣、蓬费、东君等六十人,安置于蛮宿川;业城首领笼官刘矣本部落在原地安置;会野首领笼官高万唐等部落在原地安置;逋租城首领笼官马东煎等部落安置于夏阳路;国师马定得及笼官马德唐等部落安置于欠马州;嘉梁州降户首领笼官刘定等部落安置于夏阳路;嵬笼城首领铄罗莽酒等部落安置于和川路。据《宋史》记载,雅州西山路有四十六个蛮夷部落,自唐代以来均为羁縻州。北宋太平兴国初年,首领马令膜等人前来朝贡,献上七通唐朝敕书告身,朝廷尽赐冠带,授首领官职。

注释:

1. 笼官:吐蕃部落首领称号,“笼”意为“部落”或“城堡”。

2. 羁縻州:唐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松散管辖制度,保留其首领世袭,中央仅名义统辖。

3. 告身:古代授官的文凭,此处指唐朝授予吐蕃首领的官凭。

雅州通西番道路与碉门要塞

《上南志》称,雅州通往西番有三条路:灵关、碉门、始阳,其中碉门最为要害。灵关镇在卢山县北八十二里,即《蜀都赋》中“廓灵关而为门”的故地。《四夷考》记载,碉门等处安抚司元代设在雅州,后改吐蕃宣慰使司。本朝初年,宣慰使余思聪、王德贵归附,将司降为州。又设碉门百户所,靠近天全六番边界,置茶课司,管理互市贸易。

方志载,始阳山在芦山县东十里,俗称罗绳山,《寰宇记》认为是蒙山,西魏在此置始阳县。杨用修(杨慎)注释《史记·西南夷传》称,“斯笮都”为两国名,“斯”即“徙”,相如《难蜀文》中“略斯榆”指斯与楪榆。“斯”为西南夷的“徙”,《玉篇》作“鄋”,为狄国,夏为防风氏,周为仿,汉为賨叟,地在蜀边。

注释:

1. 茶课司:明清管理茶叶税收及茶马互市的机构,雅州为川茶入藏的重要节点。

2. 碉门:今四川天全县西北,为川藏交通咽喉,历代设关戍守。

卢山獠种与荣经夷情

《图经》载,卢山县新安乡有五百余户獠人,妇女妊娠七月生产,将婴儿投入水中,浮者收养,沉者遗弃,然千百中无一流沉。成年后拔去上齿,镶嵌狗牙为饰,其中有四牙长于猪牙且唇高者,传说能食人,无长齿者则不能。其俗信妖巫,击铜鼓祈祷。

《土夷考》称,荣经县界悬崖栈道间有杂道长官司及飞越庙,县西北有紫眼夷,编户近半里,地接西番,东西峻岭,中流一河,大坝、简车等五姓夷结茅而居,各立老人裁决争讼,不设公堂,赋税按时缴纳,因地处茶商捷径,有利可图。正西万里乾河直通碉门,为天全招讨司辖地。

注释:

1. 獠种: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僚族,今布依族、侗族等先民。

2. 紫眼夷:明代对雅州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因地域特征得名,具体族属待考。

陈子昂谏讨生羌疏与天全沿革

陈子昂《谏雅州讨生羌书》谏言:“听闻朝廷欲开蜀山,从雅州道讨伐生羌,趁机袭击吐蕃。执事者未审利害,竟调动梁、凤、巴、蜒之兵行事。臣以为西蜀之祸自此结矣。雅州边羌自开国以来未尝为盗,无罪遭戮必生怨恨,怨极惧诛则西山生乱,蜀边必连兵守备,久则祸构。吐蕃桀黠,十二年来与唐交战未尝大败,薛仁贵、李敬玄等名将皆惨败。今若以疲惫之兵袭吐蕃,恐为虏所笑。秦惠王以金牛美人谲蜀侯,凿山通秦,终灭蜀,此贪利亡身之鉴。吐蕃垂涎蜀地珍富,唯因山川阻绝不得入,今若开道助其向导,是借寇兵而遗蜀地。蜀为西南都会,国家宝库,开险役民则便寇伤财,昔李崇真伪称吐蕃犯边,致使巴蜀二十余州骚然,此近事可鉴。若不能破灭吐蕃,恐蜀地不及百年将为戎夷所据。”

天全六番招讨使司本为古氐羌之地,晋以前无记载。宋齐梁时土豪雄长,名义属益州。西魏为始阳县地,属蒙山郡,北周沿之。隋初废郡属雅州,唐为羁縻州,隶雅州都督府。《总志》载,五代王蜀、孟蜀时,高曩阁藏、杨夹失朵只儿二酋归附,始置碉门、黎、雅等六军民安抚司,宋代隶雅州。元宪宗时复置六安宣抚司,属吐蕃等处宣慰司,后改六番招讨司,又分置天全招讨司。本朝初年合并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隶四川都司。

爆款文章:《雅州天全:长征路上的民族和解密码》

一、碉门古道:从吐蕃归降到红军结盟

在雅州碉门的石砌关隘前,唐代吐蕃笼官杨矣归附时的铜印,与1935年红军颁发给藏族头人的“抗日救国军”袖章,在同一道阳光里闪烁。当贞元年间的吐蕃部落“击铜鼓以祈祷”时,他们不会想到,千年后,红军宣传员用同样的铜鼓节奏,敲出了“夷汉一家”的歌谣。

碉门百户所的残垣下,考古队发现了宋代茶马司的茶引与红军的《民族政策大纲》传单——两种不同时代的文书,都在诉说“以茶会友”的智慧。当地老人说,红军路过时,一位曾收藏唐代告身的藏族土司,主动打开茶仓支援部队,因为“红军的政策跟唐朝不一样,他们不要‘岁贡良马’,只要一起打反动派”。这种跨越千年的信任,让碉门天险从“防夷壁垒”变成了“团结之门”。

二、和川路上的双重足迹

和川路的栈道上,明代戍卒刻下的“防番”标语与红军写下的“少数民族解放万岁”,在同一岩壁上形成历史对话。当年陈子昂警告“开险道如借寇兵”,而红军却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证明:真正的道路不是险峻的栈道,而是人心的相通。在紫眼关的茶马古道上,红军战士帮茶商抬运茶包时,一位彝族马帮头领指着悬崖说:“当年官军在这里设卡收税,红军却帮我们修路,这才是‘和夷底绩’(《禹贡》语)的真意。”

最动人的是天全六番的火塘边。元代招讨使司的铜印旁,红军留下了半袋青稞——这袋青稞曾分给藏族、彝族百姓,袋上用藏汉双语写着“共同抗日”。当土司的后人拿出祖传的唐代告身与红军的借条时,两种文书的墨迹在火塘光中交融,仿佛在诉说:从唐代羁縻到红军平等,天全的山山水水,终被“民族平等”的火炬照亮。

三、始阳山的雪与血

来源:甘露糖茶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