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对加沙进行打击,北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在无人机广播的撤离警告中涌向南部。这已是3月18日以军撕毁停火协议后第64次大规模驱离行动。此刻的加沙,大部分区域都被以军划成了交战禁区,93%人口陷入粮食危机,难民营、医院甚至学校都没有被排除在打
5月18日,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对加沙进行打击,北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在无人机广播的撤离警告中涌向南部。这已是3月18日以军撕毁停火协议后第64次大规模驱离行动。此刻的加沙,大部分区域都被以军划成了交战禁区,93%人口陷入粮食危机,难民营、医院甚至学校都没有被排除在打击范围之外。
以色列公布的禁区/交战区
这场被以色列冠以“反恐”之名的军事行动,正以每天数十次的轰炸以及数百人伤亡的数据对加沙进行彻底摧毁,推动着以色列对地区的“去巴勒斯坦化”进程。
5月13日加沙欧洲医院的遭到了以军的大规模空袭,以色列投下了数枚钻地弹,对医院地下设施进行了彻底摧毁。袭击过后以色列军方还信誓旦旦的放出了侦查到这里有哈马斯“地道”的视频。但就在图片放出后不久,国外媒体就提出了质疑,因为通过视频图片比对,公布的建筑外形根本不是欧洲医院而是距离医院不远处的一所学校,以色列炸错目标了。
更离谱的是以色列军方视频中标注的黑色所谓“地道”,经过专业人士比对这些被认定为地道的黑色物体,实际上是学校的排水渠或者下水道。判断的依据是黑色边缘是不规则状态与水流的形状吻合。
其实,这种“误炸”并不是第一次出现,3月18日以来,加沙2111名死者中63%为妇女儿童,而以军宣称击毙的1700名“武装分子”中,仅10%能证实与哈马斯关联。需要注意的是,最近被轰炸的区域可是以色列公布的所谓交战区以外的地区,说白了就是其自己公布的安全区也并不安全。据统计5月16-18日的空袭造成了加沙南部数百人伤亡。
以色列一直宣传的“精准打击”正在被更简单粗暴的全面摧毁所代替。以军3个师、8个旅的地面部队,在控制加沙北部30%领土后,现在开始执行了新的“吉迪恩战车”计划,目标就是摧毁供水供电设施、封锁加沙并阻断国际援助、将280万人压缩至加沙走廊最南端的“安置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以色列正在试图控制物资流入与发放,把物资发放点与安置区都划到了最南端的位置,然后通过摧毁北部的基础设施切断物资,让北部居民为了生存自觉南下。这种策略的影响已经显现,目前加沙96%农业设施被毁,82%企业停摆,50万儿童面临急性营养不良,并且这种危机还在扩大。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5月7日的声明,也揭示了其战略重心的转变。他表示以色列将“全面控制加沙并永久驻扎军队”。国内有学者也指出,这标志着以军从“定点清除”转向“环境改造”:通过摧毁医院、学校、住宅楼等民用基础设施,制造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人道主义真空”,迫使人口外迁。公开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分析,据统计以军3月18日以来打击的1800个目标中,43%为居民区、市场及人道设施。再加上以色列此前就有所谓“自愿移民事务局”,专门负责人口的外移。这种“军事施压+政治诱导”的双轨策略,与1948年“巴勒斯坦大灾难”时期的人口置换模式差不多。
自愿移民事务局成立于2025年3月23日。该机构将为有意离开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提供“安全监督下的离境通道和手续”,可能在加沙特定口岸设置步行通道和安全检查点,并协调海、陆、空等途径将这些巴勒斯坦人转移至有意接收他们的国家
特拉维夫的野心或许不止于加沙。此前本-古里安运河计划的曝光,就揭示了控制整个加沙的战略价值。如果这项计划能够被执行,其可分流苏伊士运河约30%的运量,潜在年收益将超百亿美元,并且将会彻底改变地中海地区的航运格局。而美国特朗普政府曾经提出的“加沙里维埃拉”计划,意图将废墟改造成自贸区,其基础也是需要彻底占领加沙。
此外,军事行动也同步服务于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生涯。面对国内越来越严重的执政矛盾,持续战争状态既能转移腐败案焦点,又可维系其极右翼联盟。这种“以战固权”的逻辑,必将加沙推入更深的暴力循环。而特朗普政府被爆将加沙问题与利比亚冻结资金解绑的“人口置换交易”,更将大国政治的道德底线踩得粉碎。
随着西方的政治施压,以色列暂时放松了加沙地区的封锁,但也仅仅是暂时性的。原本应该一天500辆车的物资在各种讨价还价下变成了100辆。这个结果至少对正在面临饥饿的加沙居民而言也算是一个好消息吧。希望这样的时间能久一点,更久一点,在这场全世界都知道但没人制止的屠杀中,人性与地缘利益的天平,是否早已悄然倾斜?
来源:谢谢你问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