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2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通州区在张家湾集体林场科技小院成功举办2025年生物多样性活动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袁士保,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彭强,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琼,北京市
2025年5月22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通州区在张家湾集体林场科技小院成功举办2025年生物多样性活动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袁士保,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彭强,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琼,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曲春丞,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邓长荣出席活动,并与科研专家、媒体代表、基层一线人员及青少年代表共同见证了通州生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首都北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和“样板”,正不断探索超大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之路。此次通州区生物多样性活动日,正是北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是以系统观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体现。
高位谋划,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活动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袁士保围绕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总结。他指出,近年来,北京市立足“森林环抱的花园城市”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一屏五带、两轴三环、九楔十五片”的生态空间格局,构建起以自然带为核心节点的多级生态网络,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44.95%。全市累计建成自然带558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封闭式管护走向开放式共享。
他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自然问题,更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和安全问题。未来,北京市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引领,不断拓展生态福祉供给,持续增强市民的生态获得感和绿色幸福感。
系统推进,通州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生态屏障,通州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副中心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琼在活动中汇报了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阶段成果。“十四五”以来,全区启动野生动植物资源专项调查,完成33条样线、82公里实地勘测,记录植物246种、鸟类202种、两栖爬行类9种、哺乳动物8种。大鸨、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纷纷现身,充分体现生态系统质量提升。
同时,通州持续推进湿地修复与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共修复湿地358.12亩;依托四处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日常监测,共监测野生鸟类达77万余只;构建野生动物救助、执法监管与生态损害赔偿等综合体系,全年查办相关案件23起,形成了覆盖广、响应快、机制全的保护网络。
以影为媒,摄影竞赛唤起全民生态意识
为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活动现场举行了“2024年京津冀生物多样性摄影竞赛”颁奖仪式。此次大赛面向社会广泛征集自然影像作品,通过“动物组、植物组、景观组”三大类主题,全方位呈现区域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之美。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彭强为在座嘉宾宣读获奖名单,市区领导为获奖者颁奖。获奖作品分别从不同视角记录记录着大自然动人场景,充分展现通州作为京津冀重要生态走廊的自然本底与生态多样性。通过镜头聚焦与艺术表达,本次大赛唤起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情感共鸣,也进一步提升了全民生态意识与参与热情。
科普引导,激发青少年生态认知与责任
孩子们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区分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裸子与被子植物,借助显微镜观察花粉与外植体,真实走进“微观世界”。“原来飞絮不是柳絮,是杨树的种子”“一滴水里原来有那么多生物”……课堂上不断响起孩子们的惊叹声和提问声。
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科学视野,也种下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价值观种子。正如一位教师所言:“保护自然的种子,需要从他们的童年就播下。”
凝聚共识,推动副中心绿色发展再上台阶
此次生物多样性活动日,是通州区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深化首都绿色副中心实践路径的重要举措。活动围绕“展示成果、汇聚共识、激发参与、强化教育”多重目标,进一步构建了以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一体的多元保护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州区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生态本底,持续推进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打造更具系统性、连续性、包容性的生态空间,为构建首都生态安全屏障、提升全市绿色发展质量贡献“通州力量”。
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