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长安古道的驼铃悠扬,到现代丝路的开放舞台,美食始终是文明交融的鲜活见证。5月21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盛大启幕,渭南美食以一场跨越千年的味觉盛宴惊艳全场。
从长安古道的驼铃悠扬,到现代丝路的开放舞台,美食始终是文明交融的鲜活见证。5月21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盛大启幕,渭南美食以一场跨越千年的味觉盛宴惊艳全场。
330平方米的展区内,氤氲着浓郁的关中烟火气,30余种地方特色美食在此荟萃,五湖四海的宾客循着香气而来,只需一箸一味,渭南美食的醇厚与鲜活便在味蕾间次第绽放。
“师傅,这是什么面啊?看着真稀奇!”9时许,合阳踅面展位前围满了人。
“家人们看好了,咱这是荞麦面,健康着哩!”抖音直播间里,宋师傅正举着刚出锅的踅面饼,一边向屏幕那端的观众展示,一边用浓重的关中口音回答着现场观众的疑问。“地址发评论区了,逛累了就来渭南美食馆吃一碗!”弹幕瞬间炸开锅:“隔着屏幕都被馋哭了!”“求链接!”“明天坐高铁特意去渭南吃!”
转过展位,一阵“滋滋”的油炸声吸引着食客的听觉。张晓正将醒发好的烫面揪成剂子,灵巧的手指一转,包进桂花糖馅,滑入翻滚的油锅。“今早4点就起来醒面了,面醒不到位,油糕就不蓬松。”金黄的油糕在油锅中旋转膨胀,像变魔术般鼓起圆滚滚的肚皮。刚出锅的蒲城炸皮油糕被切成四瓣,琥珀色的糖浆缓缓流淌,市民李女士迫不及待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吐出来,忙竖起大拇指,待品尝完后直夸:“外酥里嫩,甜而不腻,太好吃了!”
“师傅,给我来三个!要肥瘦相间的!”潼关肉夹馍展位前,来自西安的退休教师张建国排了半小时队。此时,杨师傅正在案板上娴熟地剁着腊汁肉,“咚咚”的响声仿佛带着节奏。“我们用的是祖传老汤,肉要炖足时辰。”杨师傅边说边将剁好的肉塞进刚出炉的白吉饼里,肉汁瞬间浸透饼心,香气四溢。
同行的退休教师周江良咬下第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这味道,跟我40年前在渭南工作时吃的一模一样!”杨师傅笑着告诉记者:“仅开幕两小时就卖了100多个,很多客商吃完后当场就要谈加盟。”
正午,澄城水盆羊肉的展位前渐渐排起长队。“这汤怎么这么清亮?”韩国客商金先生好奇地探头张望。李师傅舀起一勺清汤,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我们选用的是放养的山羊肉,文火慢炖,去浮油、留原味。”
“在韩国,我们喝参鸡汤来暖身,没想到中国西北也有这样的养生美食。”金先生连喝两碗后,立即与工作人员洽谈合作事宜。市商务局工作人员透露,已有日本、新加坡的客商表示要引进这道美食。
“这些美食里藏着渭南人的魂啊!”采访中,专程从白水县赶来的王先生道出了很多食客的心声,“渭南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一种小吃反映的就是一种别样的文化,弘扬渭南的饮食文化更是一种历史责任。本地人尝的是情怀,外地人品的是新奇,可不管来自哪里,都能在这烟火气里找到共鸣。”
暮色渐沉,展馆内依然人声鼎沸。市商务局对外经济合作科科长安坤仓说:“展会首日,我们渭南美食展区客流量达到6000人次,这些美食承载着渭南人的智慧与匠心,每一道美食都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希望借丝博会的平台,让世界看到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创新活力。”
从丝路驼铃到高铁飞驰,从农家灶台到国际展会,这些传承千年的味道,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黄土地上的饮食智慧,传递着关中人家的待客之道。在这里,每一道小吃都是文化的使者,一端系着岁月沉淀的传统根脉,一端连着全球共享的未来图景……
来源:二三里资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