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古朴的笔触撞上机械复制的技术,当仕女图蜕变为摩登女郎画片,当报刊亭成为新文化阵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的文化互动复杂而丰富,各种地域、新旧、中西文化元素相互碰撞,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革命。《立体生活——近代漫画的文化与传播》以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
让书香与您常伴
《立体生活——近代漫画的文化与传播》
彭俊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当古朴的笔触撞上机械复制的技术,当仕女图蜕变为摩登女郎画片,当报刊亭成为新文化阵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的文化互动复杂而丰富,各种地域、新旧、中西文化元素相互碰撞,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视觉革命。《立体生活——近代漫画的文化与传播》以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述,带我们重返那个视觉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
第一章 漫画是什么
——漫画定义及属性的辨析
当我们在讨论“漫画”时,我们在讨论的是什么?本书第一章是对漫画定义及属性的辨析。当丰子恺以《子恺漫画》颠覆传统画科分类时,他或许没想到这场关于“漫画是什么”的论战将持续半个世纪。作者通过比对1895-1949年间报刊的漫画宣言,揭示出中国漫画定义“南橘北枳”的特点,从而反映漫画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复杂并且在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
书中特别呈现1928年《上海漫画》创刊号的珍贵文献。张光宇提出的"漫画三义说"(讽世之镜、启蒙之灯、审美之窗),至今仍在影响中国漫画的创作哲学。回望漫画发展的起点,我们发现,对任何艺术形式的定义始终处于持续生成之中,而围绕定义展开的争论,实则构成了对艺术本体的持续再造。
第二章 漫画期刊
——作为近代漫画发展阵地的漫画期刊
中国漫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新闻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新青年》吹响了近现代中国思想革命的号角,那么《时代漫画》《漫画生活》就是视觉革命原初的起点。本章为我们梳理民国新闻出版史上蓬勃发展的漫画期刊,并探究漫画这个画种的双重属性:艺术性与新闻性。
书中披露的期刊发行网络,清晰展现了漫画从上海四马路报摊向全国辐射的文化传播路径。可以说,报刊为漫画提供了阵地和战场,漫画也为报刊提供战斗和宣传的武器。
第三章 民族性与现代性
——近代漫画的艺术探索
20世纪初,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转化,反映在美术层面上,则促成了西洋美术的流行和传统美术的变革。近代漫画家在这样的美术环境中也实现了中西结合、富于创新的探索。本书精选的200余幅作品,真实记录了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历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月份牌画派"的重新评价:那些被诟病为"商业媚俗"的美人画,实则是中国最早的视觉现代性实验场。书中收录的1926年《良友》杂志未刊稿,展示了郑曼陀如何将擦笔水彩与浮世绘技法熔于一炉。
第四章 凝视与抗争
——近代漫画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特别是女性的身体,是近代漫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视觉形象。从裹脚少女到电车女郎,从深闺怨妇到战地护士,本书建构起一部独特的视觉女性史。作者通过关注图像细节,揭示近代漫画中隐含的文化和性别意涵。
抗战漫画中反复出现的"母亲-祖国"意象如何重构性别与国家的关系
这些在传统美术史中较少被关注的图像资料,拼凑出比文字记载更鲜活的女性解放图景。
第五章 跨媒介叙事
——近代漫画的电影改编
《三毛流浪记》由四格漫画搬上银幕,反映了中国早期电影史与漫画之间的重要联系。本章首度对“漫画-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梳理,为比较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书中披露的1948年昆仑影业公司改编手稿,展示了漫画如何为早期中国电影注入蒙太奇思维。对于影视创作从业者来说,本章提供了电影漫画跨媒介叙事的典型案例。
第六章 他山之石
——日本漫画发展对中国漫画的启示
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的背景下,本章通过对比研究中日漫画的发展路径,探究中国漫画如何在借鉴中实现创新与转型。
日本通过扶持漫画并推动其与影视融合,激发了创意与产业活力。这一经验为中国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全书亮点
内页展示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考古:汇集100多幅珍稀画作,首次公开出版
·方法论创新:综合艺术史、媒介研究、性别理论的多维透视
·现实关照:从近代漫画看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困局与突破
《立体生活——近代漫画的文化与传播》以漫画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国近现代视觉文化的发展源头。那些诞生于宣纸与报刊中的图像,见证了从以文字为主的表达方式,向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文化转变。通过漫画这一“第九艺术”,读者不仅能欣赏其艺术魅力,更能从中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脉络。
作者简介
彭俊,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湖北美术学院硕士。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漫画协会会员,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近年来潜心研究漫画的创作,能把创作感受寄之于文,又以钻研画史所得理念辅弼创作,锵金鸣玉,机杼自出。
资料:上美好读
编辑:葛 斐
来源: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