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今天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上表示,我国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还将统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伊春5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今天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上表示,我国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还将统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活动举办地是有着“林都”之称的黑龙江省伊春市,该市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森林覆盖率达83.8%。
5月22日,黑龙江伊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注意到,尽管全球生物多样性仍面临严重威胁,但中国在森林覆盖率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于会文介绍,我国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工程”“三北”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森林覆盖率超过25%。同时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保护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大熊猫、雪豹、东北虎、藏羚羊、亚洲象等一批旗舰物种野外种群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网也不断织密。于会文说,我国成立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同时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重信守诺,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行动派和重要贡献者。”于会文说。
COP16期间,中国针对《生物多样性公约》资金机制提出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方案,推动南北双方达成一致。中国还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首批支持9个项目,覆盖6大洲15个发展中国家。于会文在活动中介绍该基金最新进展时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批项目的遴选工作。
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承诺。于会文举例说,中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政策对话、项目合作和能力建设培训,为非洲“绿色长城”建设、中亚地区节水修复和生态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持,并与周边邻国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
此次活动举办地所处的小兴安岭,就是东北虎在中俄之间自由迁移比较频繁的区域之一。黑龙江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统计数据显示,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由2017年的27只、42只增长至目前的70只、80只左右,分布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
黑龙江省正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余建说,该省出台《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修订森林管理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30余部法规,覆盖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安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等领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法规保障。
5月21日,黑龙江伊春乌马河林场满目绿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闫振表示,当前,国家林草局正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强化国家公园严格保护,一体推进科研、监测、宣教平台建设。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严格把关,稳慎有序设立新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法(草案)》已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即将进行三审。此外,《自然保护区条例》纳入国务院今年立法计划,《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草案已上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共同愿景。”于会文说,未来将统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履行好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昆蒙框架”落实,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