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友@popo表示:中国书法追求文人情趣,一般比较内敛,即使个别张扬一些的,也都是内蕴其精神内核,不是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刺激,所以在某些宣传海报上并不适合。反而是武士体更适合短时间内视觉刺激的需求。但是如果是书法交流,选送一幅“武士体”,那品味就略显低下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伟利 俞越
最近,美术报聚焦了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批当下广告设计中的字体“问题很大”“太丑了”的事件,从字体的设计和使用者的角度展开了深入的采访和调查。
早前报道登上百度热搜榜
报道发出后,引起了业内人士和社会大众的热烈讨论,美术报微信公众号后台和邮箱收到了大量用户留言。
网友@popo表示:中国书法追求文人情趣,一般比较内敛,即使个别张扬一些的,也都是内蕴其精神内核,不是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刺激,所以在某些宣传海报上并不适合。反而是武士体更适合短时间内视觉刺激的需求。但是如果是书法交流,选送一幅“武士体”,那品味就略显低下了。
网友@熊掌拨清波:用书法那套理论往平面设计里套,属于和稀泥行为。这些海报承担着很强的消费引导功能,而不是书法家在这里单纯讨论美丑。甲方爸爸给到设计师的可是真金白银,设计师要负责,就得用足够专业的市场逻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那里刚愎自用抒发主观的审美情趣。
同时,此现象也引发了书法圈内人士的关注和讨论:现今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是审美的“降级”还是审美的“变迁”?目前“流行”的书法样式是否会是下一次书风变革的先兆?我们应该如何使流行文化兼容传承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而提升社会整体审美素质?
为此,我们采访了中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张瑞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杨宇全,以及陈玉、李洪元等几位业内人士,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单纯追求感官“豪爽”
“江湖书法”犹如“肌肉男”
对当下广告设计中的很多字体,大家吐槽最多的是这种字体脱离了“古法用笔”的核心,单纯追求视觉感官冲击。
杨宇全——
近些年来,书法艺术一反温文尔雅的常态,在流量经济大行其道的刷屏时代,一向文质彬彬的书法创作变得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强。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的日趋凸显,与时代背景的影响、人们艺术观念的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然,在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进入商业社会以来,海报、广告等商业设计中涌现出一类风格多以凌厉的飞白、夸张的提按顿挫和棱角分明的笔触为特征,试图通过“视觉暴力”吸引眼球的字体,网络称之为所谓“国潮书法”,但实质是“江湖字体”的“移步换形”。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传统书法在书写中始终没有脱离“古法用笔”的核心,但“江湖书法”为了追求感官上的“豪爽”,虽然强化了视觉力量感,但其所谓的冲击力已沦为刺激感官的工具。也正如中央美院刘彦湖教授所言,此类设计“让书法成为肌肉男”,失去的不但是虚实相生的美学本质,更失去了文人书法中“藏露相济”的哲学智慧。若仅追求视觉刺激而忽视技法与人文内涵,确实会导致审美降级;但若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如赵之谦“魏底颜面”的楷书),则属于健康的审美变迁。当然,“江湖字体”或“国潮书法”只是背离了书法艺术本体的社会书写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个具有冲击力书法风格的发展趋势。(节选)
清 赵之谦 白驹谷题名
张瑞田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书法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书体样式和书法风格具有复杂而微妙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与文化相伴,由此使关于书法艺术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凸显在文化的背景上,以体现其价值”(丛文俊语)。
当代书法形式技法滥觞,其内容没有凸显在文化背景上,仅仅成为写字者之间的技法角力,作者的思想深度、气质、文化感受,没有在这样的“书体样式和书法风格”中予以表达。因此,我不相信今天或未来可能出现超过古代书法的“书风”与“书体”。(节选)
受众群体如此多
这是一种审美“变迁”
对当下广告设计中出现的夸张字体,也有另一种声音:既然这种字体有如此多的受众群体,这是不是一种审美“变迁”呢?
正如网友说的,甲方爸爸给到设计师的可是真金白银,设计师要负责,就得用足够专业的市场逻辑去解决问题。说明这种字体有一定的受众群体。
为此,陈玉是这样说的——
概括来说,以视觉冲击力为导向的书法创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突出表现:
一是夸张的造型与变形。部分作品为追求强烈视觉效果,过度强调对比关系。将汉字肆意拉伸、扭曲,笔画粗细对比极端,结构比例失调,完全背离了传统书法平衡、匀称、和谐的法度规范。
二是丰富的色彩运用。一些书法创作摒弃传统书法以墨色的浓淡干湿表现韵味与意境的方式,将书法与绘画色彩元素相结合,导致色彩的过度介入削弱了笔墨作为书法核心表现力的地位,使书法沦为色彩的附庸。
三是奇特的章法布局。当代形式构成派书法嫁接东方笔墨与西方现代美术观念,强调形式的本体首要性,用线的空间分割和块面冲突营造强烈的视觉刺激感,导致书法失去内在韵律与连贯性。
四是巨幅榜书的展厅呈现。巨幅榜书创作以尺幅巨大、笔触夸张和视觉冲击力强烈为特征,成为近年来展览热点。这种呈现方式虽带来视觉震撼,但也容易使书法创作陷入追求形式宏大而忽视内涵深度的误区。
五是西方艺术观念的置入。某些“现代书法”作品将汉字拆解得支离破碎,以抽象方式呈现。虽视觉冲击力强,却难以感受书法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韵味,使书法失去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独特意义。
审美“变迁”之机
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审美需求,书法艺术作为时代的产物,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迁。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当代书家的内心体验更为丰富、情感更加激烈,以视觉冲击力为导向的书法创作,正是当代书家对时代审美需求的一种回应,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束缚,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对表现空间的拓展。传统书法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现艺术美感。而当下以视觉冲击力为导向的书法创作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与创作理念,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是促进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以视觉冲击力为导向的书法创作,由于在形式上更加接近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标准,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与理解。这种创作倾向有助于打破书法艺术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障碍,提升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节选)
杨宇全——
翻检一部中国书法史,自古迄今,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在动态演变之中。自商周甲骨文至魏晋“五体”成熟,书法始终处于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交织中。从“古质”到“今妍”的转变,再到唐宋尚法、尚意的分野,每一次风格革新都伴随对前代规范的突破。例如东汉“草书热”标志着书法从实用转向艺术表达,文人群体开始主动探索书法的美学价值。宋代尚意书风强调个性表达与情感投射,打破了晋唐的“中和”审美范式。在明清的碑学运动中,傅山提出了“四宁四毋”主张,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等人通过引入金石气对抗帖学的柔媚纤弱,也是对书法传统的一次“革命性”的颠覆。所以说,书法风格的“冲击力”在历史上常表现为对既有规范的挑战,本质是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当代冲击力强的书法风格可视为这一脉络的延续,从此角度而言,当属于审美变迁的范畴。(节选)
清 傅山 草书临阁
这些部门被点名了
有责任提升社会整体审美素质
一方认为是“秀肌肉”追求“豪爽”,一方认为是审美变迁。怎样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呢?也有专家给出了建议。
李洪元——
流行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社会整体审美素质,这几个词,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冲撞。
先说一个人,齐白石。齐氏的画风,开始并不是那个样子。他北漂之后,据说是学八大山人的风格入市,可是当时并不受欢迎,门庭冷落。后听陈师曾之劝,自出新意,把画的风格从冷逸荒寂转变成热烈明快,仍然是生活中的花草和物件,加上大红大绿的色彩,甚至独创了红花墨叶的组合,就变成极具生机、极富喜庆的样子,活泼泼,水灵灵,人见人爱。神韵中所饱含的自然生机和昂扬力量,恰恰是当时京师的人们所共同向往的。
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齐白石就是从自然中捕捉素材,通过艺术提纯,创作美术作品,并能在其时代和后时代恒久流行。他就是一个使流行文化兼容传承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者,说他在完成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提升,不为过。齐白石的这次文化实践是成功的。
凡成功的文化实践者,和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都是有穿透力的,能影响不同时代的社会整体审美素质。这种作品就其延伸价值来讲,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其优秀程度,决定了其在后时代所能得到传承的广度。
历史地看,就着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不断代际演变,全社会也在跟着这些文化热浪作着呼应和舞动。一个时代的社会整体审美素质也就形成了。
东晋 王献之 鸭头丸帖卷
我们看晋代的草书,都是那个风格,美不染尘俗,江左风流,清谈,玄学,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这些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共情因素,决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的总体审美标准和样式。而唐代尚法,法度是第一的。无论是诗还是书法,还是社会治理,都是那样丰满、威仪和谨严。宋代则是尚意,看看,诗变成了词,章法从规范的五言、七言,变成了长短不一的句子,以文治国的理念,在于一种宽松的治理环境。这些审美,都有当时官方的管理导向。官方的管理导向,是推动社会审美发展的一只手。文化精英们创作风格的导向,民间文艺群体向往力量的跟进,是推动社会审美发展的另一只手。
当下的流行文化,是一个泛化的名词,加上流行二字,就附带了一个定语。流行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的。需要加以引导,才能成为补养时人的文化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取之不尽的粮仓,对于流行文化的改良和优化,如白酒之酒基。
唐 冯承素摹 兰亭序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瑰宝造福国人,这些年国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把各类博物馆向人民免费开放。我们写书法,把玩手中的名帖,每每会看到上面密密的递藏印,那些印章,哪一个是普通人的呢?只有在当今新时代的中国,才能在富足的生活闲暇,不但能得到大量的前代的名帖,更能在各大官方博物馆中,经常免费看到在历史上只有达官显贵才能看到的书画真迹,这是新时代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权利和福利。
郑振铎在《文学大纲》序言中这样说,“文学是没有古今界的;希腊的戏曲,至今还为我们所称赏,2000余年前之《诗经》,至今还为我们所诵读,《红楼梦》写的是18世纪的一个家庭的事,狄更斯、莎克莱写的是六七十年前的英国,陶渊明抒写的是六朝时所感生的情绪,亚摩客耶须唱的是中世纪时所感生的心怀,然而他们却同样地能为后来各时代的人所了解,同样地能感动了后来的各时代的无量数的人。”
这是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横向穿越空间的阻隔,超越于国界与种族之外;纵向则能穿越时间的久远,超越于光阴迭代之外。
喜鹊造字书法字体
这种兼容与传承,来自其时代社会整体审美素质和发展趋势,对于艺术形式及艺术品质的筛选与取舍,反过来说,其时代社会整体审美素质也在这些文化精英们伟大的作品感召和影响下,得到新的提升。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说的就是这个理。
当代由谁来完成这个任务?我觉得,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各个协会积极组织和科学引领,需要民间在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者们积极作为,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不断创作精品力作。也需要线上线下各种文化阵地不断强化精品意识,播种优秀基因,对作者们进行正确导向和正向激励,来共同推动好作品形成聚合效应,进而不断提升社会整体审美素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