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5岁控糖22年,发现控糖的几个好方法,效果挺好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7:26 2

摘要:“糖尿病?刚查出来那会儿,我也慌啊。”那年我43岁,事业刚有点起色,女儿刚上初中,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可一纸诊断书,把我从“拼搏状态”一下拽回了现实:“你得糖尿病了,要终身控制了。”

“糖尿病?刚查出来那会儿,我也慌啊。”那年我43岁,事业刚有点起色,女儿刚上初中,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可一纸诊断书,把我从“拼搏状态”一下拽回了现实:“你得糖尿病了,要终身控制了。”

现在我已经65岁了,糖尿病也陪我一起走过了22年。一路摸爬滚打,走过不少弯路,也踩过一些坑。好在这些年摸索出了一些真管用的方法,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空腹血糖一直稳定在5.5~6.2之间,餐后也不超过7.8。

今天想把这些年总结的经验好好聊一聊,和你说说我“控糖经”。要说“秘诀”,倒也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偏方,而是一些被我“啃透了”的常识,外加自己琢磨出来的“打法”——实用、接地气,还能长久坚持。

控糖第一步,不是饮食,而是“认命”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少吃糖”。这没错,但光靠少吃糖是不够的,因为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处理“糖”的能力出了问题,不只是你嘴巴吃了多少。

我刚确诊那会儿,也试过各种方法,什么“全素食”“不吃主食”“一日只吃一顿”……效果倒是有,但人也瘦得像纸片。一个月下来,不但血糖没稳住,反而搞得我头晕乏力、脾气暴躁。

后来我才明白:控糖的第一步,是接受现实——你得了糖尿病,它不会消失,但也不是世界末日。就像你家老房子漏水了,不能指望它自己修好,但只要你掌握了规律,定期维护、少折腾,它也能住得舒舒服服。

认命,不是放弃,而是开始有智慧地活着。

饮食不是“管住嘴”,而是“懂得吃”

很多糖友一说控糖,就变成了“苦行僧”——不敢吃饭、不敢喝汤、不敢碰水果,甚至连饭局都不敢参加了。但我告诉你,这样活着太累了,也没必要。

我这些年发现,要吃得好、吃得稳,关键在于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并知道它对血糖的影响。举个例子,我现在一日三餐吃得比以前还丰盛,但血糖反而更稳了,为什么?因为我掌握了下面这几个“吃饭原则”:

我现在每顿饭都遵循一个顺序:先吃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这个顺序能减缓碳水的吸收速度,让血糖升得慢一点、稳一点,而不是一下子飙上去。

我从不空腹吃白米饭或馒头,而是用糙米、燕麦、玉米渣等粗粮掺着白米煮。比例大概是3:1,吃起来口感还不错,关键是升糖指数更低。

有一段时间,我明明没吃主食,血糖却高得离谱。后来才发现,糖藏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比如红枣、莲子、藕粉、甚至一些“低脂酸奶”里,含糖量都吓人。所以我现在买东西都看包装,有糖那一栏,超过5克/100克的我基本不碰

运动不是“锻炼”,是“血糖调节器”

很多人以为运动是为了减肥,其实对糖尿病人来说,运动是降低血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试过很多种运动,最后总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运动黄金法则”:

“饭后走,血糖抖;静坐躺,血糖涨。”

我每顿饭后都坚持散步30分钟,哪怕是原地踏步、在家走动都行。这个习惯坚持下来,我发现餐后血糖比以前降得更快,也更稳定。

每天早上我还会做一组“站立拉伸操”,包括扩胸运动、腿部摆动、体转等,时间不长,大概10分钟,但能唤醒身体,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不在于强度,而在于规律。哪怕是慢慢走,天天走,也比周末暴走强。

情绪稳定,比啥都重要

你可能想不到,有几次我血糖突然飙高,既没吃甜的,也没少运动,后来才发现是——我生气了。

糖友的胰岛素功能已经不正常了,情绪一激动,肾上腺素上来了,肝脏会释放糖原,结果血糖一下子就飙上去。这种“情绪性高血糖”,可能比吃糖还可怕。所以我现在学会了“慢半拍”:遇事不急着回嘴、不立刻反应,深呼吸,先稳住自己。

我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写一写心情,记录一下今天的血糖和饮食。这个小动作不仅让我更了解自己,还能“排毒”——情绪的毒

药物不是“救命稻草”,是“辅助工具”

很多人对吃药有抵触,尤其是到了吃胰岛素这一步,更是觉得“完了,我是不是病重了?”

其实我从第十年开始就配合使用胰岛素了,并不是因为控制不住,而是我觉得药物是工具,不是敌人。适当的药物配合,能让你的生活质量更高,也更安心。

但有一点我必须强调:别把药物当成“万能钥匙”。有些人想着“我吃药了,就可以多吃点甜的”,这是大错特错的逻辑。

药物是辅助,不是替罪羊。

睡眠,是被低估的“控糖神器”

你知道吗?睡不好觉,第二天血糖就明显更高,这是我亲身体验过的。有段时间我总失眠,心里烦,躺下翻来覆去。那一个月,血糖飘忽不定,医生还以为我要换药了。后来我开始定时睡觉、睡前不玩手机、喝点温牛奶,慢慢调整过来,血糖也跟着稳了。

睡眠是修复身体的关键时间段,尤其对我们糖友来说,一个好觉胜过一顿好饭。

体检不是“形式”,是“导航仪”

每年我都会做一次全面体检,半年做一次血糖四项(三个月平均血糖、空腹、餐后、胰岛素),每月自测血糖不少于12次。

有人觉得这是“折腾”,但我觉得这是我对自己身体负责的一种方式。身体是你的车,血糖是你的油表,体检就是你的导航仪。

有时候你以为方向对了,其实已经偏了;体检能让你及时“修正航线”。

控糖,也是一种修行

你知道最难的是什么吗?不是节食、不是锻炼,也不是吃药,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22年来,我不是没有动摇过,也不是没犯过错。但我始终记得一件事: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愿意去面对它

我现在每天6点起床,7点吃早餐,饭后散步,午睡30分钟,晚上9点上床睡觉。这样的日子,听起来可能有点“老年化”,但我却活出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自在。

因为我知道,我不是被糖尿病“管着”,而是我在“驾驭”它。

说几点我的“小贴士”

别怕吃水果:选低糖的,比如番石榴、圣女果、柚子,控制份量就行。

多喝水,不喝饮料:白开水是最好的“控糖饮品”。

别信偏方:什么“降糖茶”“糖尿神药”,你能想到的广告语,医生都见过几十遍了。

别“孤军奋战”:有家人支持、朋友理解,你走得会更稳。

总结一下:控糖,其实就是管生活

这22年,我不是在“治病”,而是在重新认识自己。糖尿病就像一位沉默的老朋友,你不理它,它就闹脾气;你理顺它,它就安静陪你走路。控糖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再生。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王娅,李红.糖尿病患者合理运动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4):256-260.
[3]杨丽,郑伟.睡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07):1720-172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妇产科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