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膳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淮南子・修务训》记载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奠定了 “药食同源” 的理论雏形。商周时期,甲骨文已有 “鬯其酒”(以草药酿酒)的记载,标志着药膳从经验积累迈向理论化。《黄帝内经》提出 “五谷为养,五果
中医药膳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淮南子・修务训》记载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奠定了 “药食同源” 的理论雏形。商周时期,甲骨文已有 “鬯其酒”(以草药酿酒)的记载,标志着药膳从经验积累迈向理论化。《黄帝内经》提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构建了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核心框架,强调食物与药物的协同作用需遵循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的辨证原则。
中药的 “四气五味” 与食物的属性整合,形成独特的药膳配伍逻辑:
四气(寒热温凉):阳虚者用温热之品(如姜、羊肉),阴虚者选凉润之材(如石斛、银耳)。经典案例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以当归之温、生姜之热、羊肉之补,共治血虚寒厥,体现 “以热治寒” 的精准配伍。五味(酸苦甘辛咸):酸味收敛(乌梅)、苦味降泄(苦瓜)、甘味补益(红枣)、辛味发散(葱白)、咸味软坚(海藻)。如 “荷叶粥” 以荷叶之苦配粳米之甘,共奏清热利湿之功。归经理论:靶向调理特定脏腑。如 “枸杞猪肝汤” 中,枸杞入肝经养肝明目,猪肝以形补形,适用于肝血不足之视物模糊。中医药膳强调 “因人、因时、因地” 制宜:
因人施膳:儿童 “脾常不足”,宜用山药、莲子健脾;老年人 “肾气虚衰”,可选黑芝麻、核桃补肾。妊娠妇女忌用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体现 “胎前宜清” 的原则。因时施膳:春季阳气升发,宜食薄荷、香椿疏肝理气;长夏湿盛,用茯苓、薏米健脾化湿;冬季阳气闭藏,佐以肉桂、羊肉温补肾阳。二十四节气药膳(如冬至当归生姜羊肉汤、夏至绿豆百合粥)是时间医学的典型应用。因地施膳:岭南地区湿热下注,常用土茯苓、绵茵陈煲汤;西北高原气候干燥,宜用沙参、麦冬润肺生津;江浙地区水湿较重,芡实、赤小豆健脾利水更为常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药膳标准化进程,通过制定团体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基础标准:《药食同源药膳标准通则》明确药膳定义、分类(治疗性药膳、调养性药膳、养生保健性药膳)及制作规范,规定药食同源目录(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95 种药材)的使用剂量上限。疾病特异性标准:《医疗机构高血压食疗药膳技术指南》推荐天麻炖乌鸡(天麻 10g、乌鸡 250g)等 5 种药膳,明确适用证型(肝阳上亢型)及禁忌(湿热体质者慎用);《糖尿病食疗药膳指南》规范苦瓜炒肉丝(苦瓜 200g、瘦肉 50g)的烹饪流程,要求膳食纤维含量≥5g/100g。节气养生标准:《春季节气养生药膳指南》推荐 “薄荷连翘粥”(薄荷 5g、连翘 10g、粳米 100g),用于立春后疏散风热,标准化制作流程包括药材浸泡时间(30 分钟)、煎煮火候(武火煮沸后文火熬煮 20 分钟)。现代研究从分子机制层面阐释药膳作用原理:
代谢调控:山楂 - 荷叶药对中的山楂黄酮可激活 AMPK 通路,促进脂肪分解,荷叶碱抑制肠道脂肪吸收,二者协同使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甘油三酯降低 28%(《中国中药杂志》2023 年研究)。肠道菌群调节:茯苓 - 白术药膳中的茯苓多糖可增殖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白术内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联合使用使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 值)提升 1.5 倍(《中医杂志》2022 年临床研究)。抗炎抗氧化:黄芪 - 枸杞药膳中的黄芪皂苷 IV 和枸杞多糖可抑制 NF-κB 炎症通路,提升 SOD 活性,使衰老小鼠血清 IL-6 水平降低 32%,MDA 含量减少 25%(《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 年实验)。精准配伍技术:基于 “网络药理学” 构建药膳 - 疾病 - 靶点网络,如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通过调控 VEGFA、BMP2 等 23 个靶点,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hytomedicine》(2024 年)。现代炮制工艺:采用超临界 CO₂萃取技术提取药膳中的脂溶性成分(如当归挥发油),保留有效成分的同时去除重金属(铅含量<0.5ppm);冷冻干燥技术(-40℃真空环境)制备即食药膳粉(如八珍粉),最大限度保留热敏性成分(如维生素 C)。智能烹饪设备:研发 “辨证施膳智能煲”,内置红外光谱传感器实时监测食材药性,通过 AI 算法推荐个性化药膳方案(如输入 “气虚体质、冬季、35 岁女性”,自动推荐黄芪红枣鸡汤,设定文火慢炖 2 小时)。全国超 80% 的三级中医医院开设药膳门诊,形成特色服务模式:
肿瘤康复科:术后患者予 “人参茯苓粥”(人参 5g、茯苓 15g、粳米 100g)补脾益肺,放化疗期间用 “石斛麦冬瘦肉汤”(石斛 12g、麦冬 10g、瘦肉 200g)养阴生津,临床观察显示可使患者 Karnofsky 评分提升 10-15 分(《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3 年数据)。妇幼保健科:产后第一周予 “生化汤粥”(当归 20g、川芎 6g、粳米 100g)活血祛瘀,第三周改用 “黄芪鲫鱼汤”(黄芪 15g、鲫鱼 500g)补气通乳,配合体质辨识(如血瘀型、气血两虚型)制定个性化方案,使产后缺乳发生率降低 22%(《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 年多中心研究)。治未病中心:开发 “体质辨识药膳套餐”,痰湿体质者提供茯苓山药粥(茯苓 30g、山药 50g、粳米 100g),阴虚体质者推荐百合银耳羹(百合 20g、银耳 15g、冰糖 10g),年度服务超 50 万人次,体质改善有效率达 6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3 年统计数据)。家庭医生团队:为高血压患者制定 “三日药膳方案”:首日天麻炖猪脑(天麻 10g、猪脑 1 个)平肝熄风,次日芹菜炒百合(芹菜 200g、百合 30g)清热除烦,第三日薏米赤小豆粥(薏米 50g、赤小豆 30g)健脾利湿,配合动态血压监测,3 个月后收缩压下降 8.2mmHg(《中国全科医学》2024 年临床观察)。养老机构:针对失能老人开展 “吞咽障碍药膳干预”,将黄芪、白术等药材打成超细粉(粒径<50μm),与米糊混合制成匀浆膳,含膳食纤维 4.5g/100ml,蛋白质 6.8g/100ml,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降低 41%(《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 年研究)。线上平台:“中医膳养” APP 整合 2000 + 药膳方剂,用户上传舌象、症状等信息后,3 分钟内生成个性化方案(如 “肝郁脾虚型失眠” 推荐玫瑰花茯苓粥 + 按摩太冲穴),累计下载量超 500 万次,用户满意度达 91%。儿童生长发育:针对 “矮小症”(脾肾两虚型),设计 “补肾健脾药膳包”(黄芪 10g、枸杞 10g、山药 15g、排骨 200g),含钙量 120mg/100g,赖氨酸 350mg/100g,临床研究显示,干预 6 个月后患儿身高增长速率提升 0.8cm /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2 年数据)。运动员体能恢复:国家体操队采用 “气血双补药膳”(当归 10g、黄芪 15g、乌鸡 300g),含血红蛋白 15g/100ml,铁元素 3.2mg/100g,可使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在赛后 48 小时内恢复至基线值的 85%,优于单纯营养补充(《体育科学》2023 年研究)。高原适应人群:进藏前 1 周开始食用 “红景天炖牛肉”(红景天 15g、牛肉 200g),含红景天苷 50mg/100g,使高原反应发生率从 67% 降至 32%,血氧饱和度提升 5-8%(《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4 年实地研究)。构建 “三级标准” 体系:在现有团体标准基础上,推动《中医药膳基本术语》《药膳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等国家标准立项,制定《药食同源物质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的应用指南》,打通药膳与特医食品的转化通道。建立质量追溯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如蚂蚁链)对药膳食材(如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进行全流程溯源,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种植基地环境数据(土壤重金属含量、灌溉水质)、加工过程(炮制温度、时间)、成品检测报告(农残、兽残、有效成分含量),实现 “从田间到餐桌” 的全程可控。AI 辨证施膳系统:融合深度学习算法与舌象识别技术,开发 “中医智能膳疗机器人”。患者面对摄像头拍摄舌象(分辨率≥4000×3000 像素),机器人通过 ResNet50 神经网络分析舌质、舌苔特征(如淡红舌、薄白苔判定为平和体质),结合症状输入(如 “晨起口干”),0.5 秒内生成 3 套药膳方案(含食材配比、烹饪视频),准确率达 92%(《人工智能学报》2024 年测试数据)。药膳智能制造工厂:建设全自动化药膳生产线,采用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NIR)实时监控药膳汤剂的含固量(误差≤±0.5%)、pH 值(精度 ±0.1),通过机械臂实现精准投料(误差≤±1g),单条生产线日产能达 10 万份即食药膳,满足连锁医疗机构的集中配送需求。中医药膳海外中心建设: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如马来西亚、俄罗斯)设立 100 个 “中医膳养体验中心”,提供体质辨识、药膳品鉴、烹饪教学等服务。针对当地高发疾病(如东南亚地区糖尿病),推出 “椰浆茯苓饭”(茯苓 30g、椰浆 200ml、香米 150g)等本土化药膳,含抗性淀粉 12g/100g,GI 值≤55,符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饮食标准。国际标准制定参与:联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Diet—Principles and Practice》国际标准,规范药膳的英文术语(如 “药膳” 统一译为 “Medicinal Diet”)、制作通则及安全性评价指标,推动药膳纳入国际补充医学体系。2024 年,ISO/TC249 已正式立项《中医药膳 分类与编码》国际标准,由中国专家担任项目负责人。学历教育融入:在中医药院校增设 “中医饮食营养学” 本科专业,开设《药膳方剂学》《食品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核心课程,培养 “药膳研发 - 临床应用 - 产业管理” 复合型人才。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已开设相关选修课,计划 2025 年正式招生。职业认证体系:建立 “药膳师”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分为初级(掌握 50 种基础药膳制作)、中级(能辨证设计个性化方案)、高级(具备科研与标准制定能力)三级,通过理论考试(占比 40%)与实操考核(占比 60%),首批认证计划于 2024 年启动,预计年培训量超 2 万人次。药物警戒体系:依托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建立药膳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重点监测药食同源物质的蓄积毒性(如长期大量食用枸杞可能导致肝损伤)、配伍禁忌(如甘草与鲤鱼同食可能引起水肿)。2023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收录药膳相关不良事件 237 例,主要为超剂量使用(占比 58%)、辨证错误(占比 32%)。食材质量管控:实施 “道地药材药膳专供计划”,在四川(川芎)、甘肃(当归)、云南(三七)等道地产区建设 50 个药膳食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推行 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禁止使用除草剂、化肥,采用物理防虫(如太阳能杀虫灯),使重金属(铅≤0.3ppm、镉≤0.2ppm)、农残(六六六≤0.05mg/kg)等指标优于《中国药典》标准。融媒体传播矩阵:制作《舌尖上的中医》系列纪录片(全 12 集),以 “一味药材・一道药膳・一个故事” 为主线,讲述四物汤、四神汤等经典药膳的起源与现代应用,在 B 站、抖音等平台播放量超 2 亿次,带动相关药膳搜索量增长 300%。跨界融合创新:与餐饮品牌合作推出 “药膳轻食” 系列,如喜茶 “石斛青提冰沙”(含石斛提取物 50mg / 杯)、必胜客 “灵芝鲍菇披萨”(灵芝孢子粉添加量 2g / 份),通过现代口感改良(如低卡、无糖)吸引年轻群体,上市首月销售额均破千万。从《黄帝内经》的 “食养尽之” 到新时代的 “健康中国”,中医药膳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结合的典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的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战略,正在让这一千年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未来,随着 “药膳 +” 模式的深度拓展(如药膳 + 旅游、药膳 + 养老),中医药膳将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医药魅力的重要窗口,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