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由MIT天才博士生撰写、被《华尔街日报》和诺奖得主力捧的“AI神论文”,在轰动全球5个月后,因数据造假遭校方紧急封杀。
一封伪造的企业邮箱,竟让MIT天才博士跌落神坛!
这篇由MIT天才博士生撰写、被《华尔街日报》和诺奖得主力捧的“AI神论文”,在轰动全球5个月后,因数据造假遭校方紧急封杀。
当事人更被曝出冒用科技巨头域名伪造合作记录,堪称学术版“瞒天过海”。
2024年11月,MIT经济系博士生艾丹·托纳-罗杰斯发布论文《人工智能、科学发现与产品创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Product Innovation),声称“AI将撕裂科研圈”。
顶尖科学家因AI加持效率飙升,普通学者却可能沦为“技术难民”。
论文凭借详实数据和MIT两大泰斗——诺奖得主达龙·阿塞莫格鲁与大卫·奥托教授的联合推荐,迅速引爆学术界,更被顶级期刊《经济学季刊》列为重点候选。
然而,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2025年5月16日,MIT突然发布撤稿声明,直言“对数据来源及研究结论零信任”,全网下架论文。
伪造邮件、冒用域名,学术造假堪比谍战
1. 数据造假实锤
令人咋舌的是,为应对导师要求“与大企业合作验证”的压力,艾丹竟购买某科技巨头同名域名,伪造合作邮件往来!
涉事企业发现后,已通过法律途径收回域名并追责。
2. 数据真实性存疑
MIT内部调查也显示,论文中“关键实验室数据”来源不明,且实验结论无法复现。
3. 权威集体切割
曾为论文“站台”的两位教授听闻消息后火速撇清关系。
阿塞莫格鲁公开声明:“我们早对研究有效性存疑”;奥托更是痛心疾首:“这是令人心碎的学术灾难!”此前力推论文的NBER会议,也已紧急撤下相关报告。
五个月从封神到崩塌
2024年11月,此篇论文预印本发布,引发学界热议;
2024年12月, 《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作者声名鹊起,成为学术新星;
2025年1月,此篇论文入围《经济学季刊》终审。
2025年3月,有人匿名举报此篇论文学术造假,引发MIT内部调查;
2025年5月,MIT官方发出撤稿公告,当事人神秘“消失”。
行业冲击与思考
这起“论文塌房”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议,不仅仅是关于科研诚信,更涉及到科技伦理、学术规范、数据安全等多方面话题,必然会对学术圈产生难以想象的冲击。
1、预印本机制遭质疑
本次事件中暴露的预印本机制问题十分突出。预印本是指未经同行评议的科研论文,作者在正式发表前自愿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目的是快速交流和证明优先权。比如arXiv和bioRxiv这些平台就是典型的预印本服务器。
然而,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论文在加速传播的同时,已经成为了学术造假温床。此次事件后,经济学界大概率会对AI交叉研究和学术贡献实施双重审核。
2、AI伦理讨论再升级
论文原本主张“AI扩大科研鸿沟”曾引发科研圈强烈共鸣,如今结论崩塌反而加剧公众对技术应用的信任危机。
有网友讽刺道:“用AI研究AI伦理,自己却成了反面教材”。
这和用AI撰写论文再用AI查重论文一样让人无奈。
3、学术功利主义现形
MIT撤稿声明中“对数据失去信心”的表述,直指“创新至上”的学术评价体系弊端。
当成果量化压力压倒科研诚信,类似闹剧恐非孤例。
所以在保持科研初心的同时,我们要审慎使用AI,让AI尽可能扮演好辅助角色。
尤其是对于那些科研新人而言,善用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工具,才是科研人的优秀素养。
提到工具,就不得不提及DeepReader文献阅读器。
DeepReader文献阅读器
集翻译、笔记、文献互助、文献管理、AI智能对话等功能于一体的云端英文文献阅读神器
【功能亮点】:
文献翻译:五大翻译引擎(百度、Bing、谷歌、DeepL、Ai翻译),四种翻译方式(划词、整段、连翻、截图)精准匹配科研需求,翻译方式自由选择 。
笔记编辑:支持个性化排版,添加了注释工具可随心批注,还兼具高效检索,一键导出,支持语料收录,添加标签等功能,辅助高效利用文献。
图文互联:一键触达图表、参考文献全量信息,图文同屏快速提效。
文献求助社区:全球海量文献便捷共享,学术互助全天候及时响应。
文献管理:支持 pdf 格式导入,可按标题、期刊影响因子、阅读时间等多维度排序,还能自定义标签和文件夹,方便用户快速定位所需文献。
AI智能对话:AI对话赋能深度阅读,交互式问答挖掘文献精华。
五大翻译引擎,四种翻译方式
文献互助让阅读零门槛
AI智能对话展示思考链路
云端同步,网页、客户端流畅切换
官网链接丨n
深度阅读丨高效科研
来源:深度文献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