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语文试卷“伪唐诗”打了谁的脸?| 江南时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6:15 1

摘要:近日,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中,一首名为《秋江别友》的“唐诗”引发轩然大波。经考生查证,网络和教材均无此诗记录,所谓 “唐代诗人王晦之”也查无此人。后试卷命题部门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回应,该诗采用了唐诗风格,源自一位研究生导师的讲课稿。此回应并未平息众怒

本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

近日,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中,一首名为《秋江别友》的“唐诗”引发轩然大波。经考生查证,网络和教材均无此诗记录,所谓 “唐代诗人王晦之”也查无此人。后试卷命题部门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回应,该诗采用了唐诗风格,源自一位研究生导师的讲课稿。此回应并未平息众怒,“伪唐诗” 事件持续发酵。

高考模拟试卷命题本应严谨权威,却出现“伪唐诗”,这打了谁的脸?

首先,打了试卷命题部门的脸。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竟在权威的高三联考中,将一首明显非唐朝人所作的诗冠以“唐诗”之名,这是对历史文化的极端不尊重,也是对教育专业性的严重背离。此举无疑打了自己专业严谨性的脸,让人对其学术水平和教育责任产生严重质疑。

其次,打了教育监管部门的脸。试卷的审核、发布过程,本应有严格的把关机制,但显然,在这一环节出现了严重疏漏。监管的缺失,使得这样的错误得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考试中,实在不该。

更深层次的,这一事件还打了整个教育界的脸。它暴露出当前个别地方教育体系中,对于知识严谨性、文化尊重性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追求分数、排名的功利化教育倾向下,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和底线可随意打破。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以及学术观念,不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

教育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敷衍。此次“伪唐诗”事件绝非小事,相关部门万万不能不了了之,而应高度重视,深入调查,严肃查处涉事人员,给广大考生和家长一个交代。同时,以此为契机,完善命题和审核机制,加强对命题者的培训与监管,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来源:江南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