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文赵本山恩怨始末:一场春晚改革,终结了一代“小品王”的辉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16:06 2

摘要:春晚舞台三十年,他几乎是语言类节目的代名词,每年除夕夜,全家围坐电视机前等着“本山大叔”带来的那一抹笑声,几乎成了全民仪式。

在中国喜剧史上,赵本山三个字曾是金字招牌。

春晚舞台三十年,他几乎是语言类节目的代名词,每年除夕夜,全家围坐电视机前等着“本山大叔”带来的那一抹笑声,几乎成了全民仪式。

而哈文,一个幕后的铁腕导演,央视春晚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性总导演,更是那个时代电视内容的“推土机。

她曾一手打造《幸运52》《非常6+1》《梦想中国》《咏乐汇》,捧红了自己的丈夫李咏,也一次次将自己送上央视内容策划的金字塔尖。

但谁也没想到,这样两个曾为亿万人带来欢笑与共鸣的人物,最终会因为一台春晚,走到了彻底割裂的两个世界。

赵本山为何淡出春晚?

坊间版本众多,有人说是身体原因,有人说是舆论压力,但在春晚的编导体系内部,真正的转折点,恰恰就是哈文上任春晚总导演的那一年。

这是两个强者的对撞,亦是一场关于春晚“本质”的争夺战。

在很多人眼里,哈文的名字总是和“李咏的妻子”绑在一起,但真正了解哈文经历的人都知道,李咏的高光时刻,很大程度上,是站在哈文的肩膀上完成的。

她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毕业后没去当主持人,而是选择站到镜头背后,进央视做起了导演。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1996年,哈文就已连续多年担任央视“3·15”特别节目的导演。

这类节目,关注度高、尺度大、牵涉利益众多,稍有不慎就是大事故。

而她硬是凭一己之力,稳住了这个节目5年。

随后,她又凭纪录片《一个人和一条法规》斩获中国新闻奖。

这种节奏,对一个年轻的女导演而言,已经是不小的荣耀。

但真正让哈文从央视万千导演中脱颖而出的,是她对“综艺感”的天然敏锐。

她打造了《幸运52》《非常6+1》两档现象级节目,把丈夫李咏推上国民主持的宝座,也奠定了自己在央视内容策划领域的“王牌”地位。

2008年,《咏乐汇》大获成功,她也由此晋升为央视娱乐内容的核心策划人。

于是,当春晚筹备团队需要一位既懂内容又有强执行力的人来改革这台“万众瞩目但包袱沉重”的晚会时,他们想到了哈文。

2012年,哈文首次执导春晚,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赵本山的春晚生涯画上了句号。

1987年,赵本山首次登上春晚舞台。

那一年,他带来的是《相亲》,合作演员是黄晓娟。

东北二人转的草根底色、接地气的台词、一开口就让人乐到飙泪的喜感——赵本山火了。

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合作宋丹丹、范伟、小沈阳、宋小宝……

他的段子、台词、表情,成了春晚最稳定的“流量密码”。

赵本山的春晚作品,不一定文艺高雅,但一定是全民爆笑,谁家电视没看过《卖拐》系列,几乎都没法在饭桌上插得上话。

但春晚终究是央视的春晚。

它不只是一个给老百姓看热闹的节目,也是一个国家窗口,需要展现“文化自信”和“时代精神”的舞台。

赵本山式的喜剧,真实、接地气,却也饱受争议。

有评论称他的小品“充满农民的粗鄙”、“笑点低俗”、“教育意义不足”。

对普通观众来说这可能不值一提,但对春晚的幕后掌控者而言,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于是,当哈文执导春晚,她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标准:

春晚必须“高质量、有思想、有文化、有温度”

这份标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封杀”了赵本山。

哈文上任后,立刻组建了一个新的春晚内容审核机制,要求所有节目必须经历反复打磨,重点审核“价值导向”和“社会意义”。

赵本山的剧本第一轮提交后,被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

哈文团队认为,“小品不能只图一乐”,必须传递主流价值观,要有“教育意义”,甚至建议赵本山将角色设定改为“更有代表性的人物”。

这对赵本山而言,简直是“杀人诛心”。

在一次私下场合,他对人说:

“我们干这个,是让人开心的,不是让人被教育的。我要教别人怎么活,还不如让我下台。”

事实上,赵本山的剧本改了又改,但每改一遍,他就失去一点“本山味儿”。

最后一次彩排时,赵本山在后台对助理说:“这不是我的作品了,我只是上来念词的。”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赵本山宣布退出春晚,理由是“身体原因”。

哈文曾亲自登门劝说,但赵本山没有松口。

这不是一场私人恩怨,而是两个艺术理念的根本冲突。

哈文想把春晚“高端化、精致化、主流化”;

赵本山坚持“草根、接地气、让老百姓乐呵”。

谁都没有错,但却注定无法共存。

赵本山退出后,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整体质量肉眼可见地下降。

很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怎么都不太好笑了?”

哈文尝试引入新面孔,比如沈腾、马丽、贾玲等人确实也撑起了笑点。

但他们毕竟还未成长为可以“镇场子”的大将军。

而流量明星被安排演小品,反而更让人出:表演生硬、语言无力,观众口碑直线下滑。

赵本山“退出春晚”的那年,观众收视率首次出现显著下降。

有业内人士评论说:“赵本山的退出,不仅是一个演员的离开,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哈文总导演春晚三届(2012、2013、2014),她确实带来了很多新变化:

引入电影级灯光、舞美;多线并行直播系统;强化主题思想主线……

但语言类节目成为最大短板,观众也逐渐失去了除夕夜守着春晚“图一乐”的动力。

2015年之后,哈文不再执导春晚。

那一年,李咏被诊断出癌症,哈文陪他远赴美国治疗,暂别央视舞台。

2018年,李咏去世,哈文的人生彻底改写。

而春晚,也再没有回到赵本山时代那样的辉煌。

赵本山退出春晚后,把重心放在“本山传媒”和“刘老根大舞台”,扶持小沈阳、宋小宝、程野等徒弟。

他没有选择和哈文对抗,而是悄然隐退。

哈文,则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春晚的“庄严感”。

他们的理念注定无法融合:一个想让人笑着轻松过年,一个想让春晚成为文化输出的样板间。

谁对谁错?恐怕无法定论。

但观众用脚做了选择:他们更怀念那个《卖拐》《不差钱》《昨天、今天、明天》的春晚。

赵本山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作品自己都不舒服,还谈什么让观众舒服?你要是一直想着怎么教育人,观众其实早就关电视了。

这是他的信仰。

哈文也说过:“春晚要有思想、有文化,不能停留在低俗搞笑。”

这是她的坚持。

没有赢家,只有各自的归途。

而春晚,终归成了两人理想交锋的战场。

你还记得赵本山最后一次在春晚的小品是什么吗?你觉得春晚需要更多笑声,还是更多“意义”?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参考资料:

哈文“无脑规则”坑惨央视,13年前造就的错是赵本山“消失”真相

来源:新咖看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