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词作家陈哲辞世:让世界充满爱的音符永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07:51 1

摘要:2025年5月的昆明,苍山云影间飘荡着最后的告别。当陈哲的病榻旁响起《同一首歌》的旋律时,这位用文字雕刻时代心跳的作词家,在滇池畔完成了人生终章。从《血染的风采》的壮烈到《土风计划》的深沉,71载光阴里,他的笔尖始终流淌着中国土地的温度。

2025年5月的昆明,苍山云影间飘荡着最后的告别。当陈哲的病榻旁响起《同一首歌》的旋律时,这位用文字雕刻时代心跳的作词家,在滇池畔完成了人生终章。从《血染的风采》的壮烈到《土风计划》的深沉,71载光阴里,他的笔尖始终流淌着中国土地的温度。

1986年的某个深夜,北京录音棚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29岁的陈哲伏在钢琴上修改《让世界充满爱》的歌词,笔尖在“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处反复涂抹。这个后来被百名歌手共同唱响的句子,意外地让中国流行音乐第一次集体挺直了腰杆。

在那个军挎包与喇叭裤并存的年代,陈哲的创作如同神奇的化学试剂:

- 《血染的风采》让战争叙事有了人性的体温

- 《黄土高坡》把信天游的苍凉揉进电子合成器

- 《走西口》在迪斯科节奏里保存了民歌的魂

中国唱片总公司老录音师回忆:“他总带着地质队员般的笔记本,在陕西窑洞记下婆姨们的哭嫁调,转身就写成让年轻人跟着扭的流行歌。”

1998年,当《同一首歌》在央视春晚响彻云霄时,陈哲却悄悄退到聚光灯外。在云南勐海县的布朗族村寨,这个曾叱咤京城的词作家,正举着录音设备追逐即将失传的《贺新房调》。朋友们不解:“怎么从写一首歌挣十万,变成倒贴钱采风?”

二十年间,他的《土风计划》团队:整理出3.8万分钟濒危民歌影音档案;在12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立音乐传习所;促成67首古调与现代音乐人的跨界创作。

“每消失一段古调,就像陨落一颗星星。”陈哲生前接受采访时,抚摸着他从怒江背回来的羊皮鼓,“我们现在做的,是给银河系绘制星图。”

重新聆听那些刻在国民记忆里的歌词,会发现惊人的文化基因:

- 《让世界充满爱》的“共风雨”取自《诗经·邶风》

- 《同一首歌》的“星光洒满”暗合敦煌飞天藻井的意象

- 《一个真实的故事》用环保寓言延续《山海经》的叙事传统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出:“他把流行歌词写成了流动的非遗博物馆,让都市青年在卡拉OK里无意识传承文化DNA。”

在澜沧江畔的拉祜族村寨,村民们至今记得那个总揣着红糖块的“陈老师”。他教会年轻人用手机录制老歌,却坚持要求:“必须用拉祜语唱,不能用普通话翻译。”

这种固执成就了文化保护的“陈哲悖论”:坚决反对博物馆式封存,主张“活态传承”;严禁改编民歌时添加西洋和声;却在流行歌词中大胆化用《乐府》对仗技巧。

“真正的传统不是标本,而是种子。”他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指着投影上的彝族海菜腔谱例,“要让它长成这个时代的模样。”

陈哲的电脑里留着最后的工作文档:与AI团队合作的民歌语料库建设方案;为盲人歌手设计的震动谱曲装置草图;筹划中的“数字歌圩”元宇宙平台。

最令人动容的是命名为《大地回声》的歌词残稿:石磨转着祖先的指纹/溪流唱着迁徙的伤痕/我把山歌装进二维码/等未来的人......

永不落幕的大合唱

5月15日,云南建水燕子洞的天然音乐厅里,不同民族的歌者用各自语言唱起《同一首歌》。岩壁上凝结的水珠随声波震动,仿佛天地加入这场送别。

陈哲曾说:“好的歌词应该像火塘里的炭,既能暖手,又能点亮黑暗。”如今,这些燃烧了半个世纪的文化炭火,正化作满天星斗——当我们仰望时,便能看见一个民族在音符里永生的模样。

(本文部分素材引自《中国当代音乐史》《土风计划十五年口述实录》)

来源:作家彭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