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受欺负了不愿告诉你?原因值得所有父母警醒

B站影视 2024-12-20 22:26 2

摘要:广西某街道上,一个身穿校服的女孩,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哭喊:“我被打的时候,你问我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

最近,刷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广西某街道上,一个身穿校服的女孩,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哭喊:“我被打的时候,你问我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

而她的妈妈则坐在电动车坐上,手扶着车把,语气平静地反问:“为什么只打你?”

听到这里,女孩彻底崩溃了,更加激动地尖叫道:“你还问,你还问,我都说了,我无缘无故被打了,你怎么还问我?”

妈妈也来气了,高声质问女儿:“怎么她们都不挨打?只打你啊!”

女孩绝望地怒吼:“我再也不需要你了。”

看到这里,我无比心疼这个女孩。

她究竟是受了多大的委屈,经历过多少次孤立无援的境地,才会绝望地喊出再也不需要妈妈这样的话。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受了欺负宁愿自己忍着也不肯告诉父母?”

下面有不少网友分享出自己的经历:

“因为我知道父母靠不住。”

“反正说了也只会被责备,被质问‘怎么就你受欺负’、‘别人为什么都好好的’。”

“我宁愿受欺负也不想听父母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当一个孩子在外面受了伤,而父母的第一反应却是数落、责备,甚至打骂,那么孩子自然会越来越沉默、无助。

《少年发声》栏目中,一个叫木途的女孩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高一那年,木途被确诊为抑郁症和焦虑症,曾多次尝试自杀。

而这一切,都要从她经历的校园霸凌说起。

第一次被校园霸凌,发生在木途小学四年级,那时的她沉默内向,一天到晚都在看书。

有一回,几个班上成绩最好的女生莫名其妙地把木途的书包扔在地上,几个人围成一圈,对着书包又踢又打,还把她的书和试卷都扔到垃圾桶里。

木途告诉父母后,父母并没有当回事,反而说“你先得从你自己身上找点原因”、“为什么她们不搞别人,非要搞你”。

后来,霸凌不断升级。

初中的时候,木途学习成绩不错,有个女生看不惯,便往木途的墨水瓶里倒酸奶,往她的椅子和书上面泼酸奶,还诬陷她推倒同学的椅子、书包等。

即便如此,父母还是让木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木途的爸爸甚至说:“反正快要中考了,你忍一忍就过去了。”

可考上高中后,暴力却并没有停歇。

因为木途的成绩比舍友好,舍友开始孤立她,对她冷暴力。

终于,不堪重负的木途病倒了。

她开始呕吐、失眠、记忆力衰退,手抖得最严重的时候,连笔都拿不起来。

好几次,她站上窗台,想要一跃而下。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那个小小的孩子,恐惧于他人的暴力和恶意,又在向父母求助后迟迟无法得到安慰和公平。

只能在羞辱、痛苦和无望解决的恶循环里,陷入极端而绝望的死胡同里,把枪口对准自己。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做过一项实验。

将一只小狗装在笼子里,笼门锁死,拉下蜂音器,笼子就会被弱电流电击,小狗则被电得打滚。

一开始,小狗还会疯狂地想要逃离笼子。

但渐渐地,小狗发现自己无法打开笼门,就会放弃逃离,瘫在地上绝望地等待下一次电击。

此时,即便打开笼门,小狗也丝毫没有想要逃跑的想法了。

同样的,每个孩子受伤时,都会下意识地寻找能够摆脱痛苦的出口。

而父母就是那个出口,是孩子唯一能够求助的人。

但如果父母一次次忽略孩子的困境,甚至指责孩子的问题,最终,孩子就不会再对父母抱有期待,而是选择让自己在痛苦中孤独地沉沦。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曾在书中规劝万千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受欺负的问题……要让孩子知道,保护他是你作为父母的重要任务。”

然而,很多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

15岁的博主王南皓在视频里曾讲述过自己身边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的主人公,是班里一个身材瘦小的男孩。

小学的时候,这个男同学看起来弱不禁风,说话又像女生,所以经常有一群男生喜欢围着他给他起外号。

男同学的妈妈得知后,气势汹汹赶来学校,非要找出是谁给自己孩子起的外号。

当时,连老师都觉得:这么小的事情,何必呢?

但男同学的妈妈却不肯罢休。

就在男同学妈妈“无理取闹”了一通后,班里再也没有人敢欺负这个男同学了。

另一件事的主人公,则是一个胖乎乎的男孩。

小胖家里十分有钱,爸妈的事业也很成功。

因为身材原因,小胖总是被班里人嘲笑,可小胖的爸妈却说:“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此,班里的孩子更加得寸进尺,把小胖的书扔进了厕所。

后来数学考试,小胖只考了20分,被叫了家长。

小胖很委屈,哭着说:“我连书都没有,怎么能考得好?”

结果小胖的父母不仅没有安慰儿子,还训斥他:“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哭,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

看到没人给小胖撑腰,同学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他。

在王南皓看来,一个孩子是否会遭遇霸凌,从来不是看家里的条件,而是在于父母能否为孩子撑腰,成为孩子的依靠。

还记得热播剧《以家人之名》吗?

女儿尖尖因为正义感和邻居小孩打了起来,被对方家长找上门时,尖尖爸是这么做的:

既不指责,也不怪罪,而是先表示女儿在打斗中也受了伤,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她一个人的头上。

这番话,压住了对方的气焰,也给女儿长了威风。

生活中,无论女儿受什么委屈,只要尖尖爸知道的,都不会视而不见,而是和女儿一起解决问题。

也正是这样,尖尖才会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的女孩,和爸爸也是无话不说。

作家麦家说过,童年是想剪也剪不断的尾巴,是留在水泥地上无法消失的痕迹。

影响一个孩子向好的要素,很多时候并不在于父母纠正了孩子多少行为,也不在于父母灌输了孩子多少道理,而在于父母是否能跟孩子站在一起。

鲁迅先生说:“父母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物质的富足,而在于让孩子在想到他们时,内心充满力量和温暖,激发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体验到生活的真谛和自由。”

只有当父母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孩子才能有不惧风雨的底气和勇气。

知乎答主@李威讲过一个女性朋友的亲身经历。

有一天,朋友给女儿洗澡时,发现女儿后背上有很多黑色的小点,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后桌的男生上课扎的。

朋友听后,立刻找到对方家长进行沟通。

男孩的家长口头上道了歉,可结果第二天,女儿的衣服却被男生用刀划出了个大口子。

要不是正值秋季,孩子衣服穿得厚,女儿肯定就受伤了。

老师发现后,严肃批评了男生,并找来了双方家长。

对此,男孩家长摆出了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说:“不就是想要钱吗?赔你就是了。”

朋友不愿意把事情闹大,接受了对方的赔偿,选择了息事宁人。可男生却得寸进尺,在女儿穿新衣服上学后,又故意用墨水弄脏了女儿的衣服。

这下朋友被彻底激怒了,在咨询过专业律师后,她开始了反击:

第一步,整理好之前双方的沟通记录及证物;

第二步,跟班主任打好招呼,提出家校合作一致反对校园暴力,并得到学校支持;

第三步,找了两个愿意作证的同学,然后报警,称:“孩子在学校遭到霸凌,精神上受到伤害,需要警方介入”。

警方按照程序,开着警车来到学校,将涉事学生、家长、老师、年级主任与主管副校长都叫到了一起,了解情况。

看到这么大的阵势,熊孩子顿时痛哭流涕,熊家长也呆若木鸡。

事情发生后,男生再也不敢碰朋友的女儿,平时在班级里也消停了不少。

这个世界不会总是充满阳光和鲜花,当孩子窥见人性的阴暗,被他人的恶意所伤时,他们能够依靠的就只有父母。

只有当孩子知道,自己身后并不是空无一人时,他们才能有勇气直面生活的风雨。

作家刘娜曾再三强调过一个观点:

相比考100分,当我们把孩子第一次送进校门的那一刻,要一遍遍对孩子重复的话是:

“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知道,爸爸妈妈是和你在一起的。但如果你欺负别人,你也要知道,他的爸爸妈妈不会善罢甘休的。”

为什么要说这样两句话?刘娜是这么解释的:

第一句“我和你在一起”,是给孩子归属感,告诉他在父母心中有多么重要。

而第二句“你不能欺负别人”,则是让孩子在换位思考中,看见边界,学会敬畏。

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段话:

“孩子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

他做了一个纸鹤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

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恼气。

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

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

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却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去一般的伤心。”

我们总以为,孩子的世界很小,没什么大不了。

但却忘了,正因如此,每一件小事才足以占据他的全世界。

所以,当小小的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蹲下来,看见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挺身而出。

如此,孩子才会学会保护自己,珍惜自己。

来源:男孩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