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南风吹竹 妙音希声——《广州事情》新书暨文学影像首发式”在广州图书馆隆重举行。这是一场连接文本、影像、舞台的艺术融合盛宴,从《广州事情》一书出发,到同名城市文学影像,再到首发式现场的剧场构作,多种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日前,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南风吹竹 妙音希声——《广州事情》新书暨文学影像首发式”在广州图书馆隆重举行。这是一场连接文本、影像、舞台的艺术融合盛宴,从《广州事情》一书出发,到同名城市文学影像,再到首发式现场的剧场构作,多种艺术手段交融共生,在互联网时代构建起立体阅读的新型阅读理念,为文本阅读探索出更多的外延形式。作为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精品出版扶持项目,《广州事情》是广州城市史研究学者、作家王美怡“最美广州”系列的第一本,也是继“中国最美的书”《广州沉香笔记》之后的又一力作。
广州不仅有美食文化,更有深厚的雅逸文化传统
全书收录三十篇历史散文,从素馨花、蜜香纸、荔枝菌等岭南风物,到以花熏茶、月下赏梅等雅逸情怀,再到苏东坡、杨万里、陈白沙等文人纵横山海、穿行于文字丛林间的韵事佚闻,传递出粤地人文精神、南国蓬勃诗意。
谈到新书的创作理念时,王美怡说:“《广州事情》继承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小品文创作传统,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和接续。我常常想,谈广州文化,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谈美食文化,这个城市曾经有非常深厚的雅逸文化传统,有很多让人难忘的文化瞬间值得被看见。”
从文本到剧场,呈现阅读多重维度
谈到首发式对立体阅读的探索时,担任首发式剧场构作的导演符文瑜这样解析:“立体阅读,是以文学文本为母体,将文意立于现实空间场域,把文思重构并转译成另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产生后现代剧场式的观演关系,从而为阅读展开更多的外延形式。”
从文本到影像,出版进一步“破圈”
《广州事情》以文字为原点,试图构建“一源多用”的IP开发体系。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库》编辑部的年轻编辑团队为新书的落地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在该书的选题策划阶段已经开始预设多维开发路径:纸质书承担深度阅读功能,同名城市文学影像从视听角度还原文字现场……
短片中,兰圃、荔湾湖、爱群大厦、粤海关遗址等旧日时光的记忆被重新雕刻,镜头捕捉的每个瞬间都在写一首关于广州的视听诗句——一只绿绣眼啄食素馨花蜜,茶楼的喧哗像长堤边浪涌般起伏。“冰花在故事结尾缓缓化成水珠,我们才明白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地方:那些看似凝固的历史,其实永远在悄悄生长。”影片导演迟迟说。
对话王美怡:
“这样的探索拓宽了我的写作边界和视野”
广州日报:你能介绍一下广州有哪些值得被记忆和传承的雅逸文化传统吗?
王美怡: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宣布广州“一口通商”,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1842年,整整85年。这个时期,广州经济非常繁荣。行商富裕以后对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追求。当时广州的行商是真爱风雅,特别是潘家、伍家,他们跟当时广州的文人士大夫交往频繁,这些交往都留在了广州的历史文献、笔记、诗词里。书画家谢兰生写了一本《常惺惺斋日记》,记录道光年间广州的文人士大夫跟行商的交往。他在日记里写去伍家园林看戏、荔枝湾泛舟,去海幢寺吟诗作画……这些生活细节很多。
广州日报:这次的新书发布会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想法最初来自怎样的考虑?
王美怡:现在大家都习惯读碎片化的东西,长一点的读不进去,所以我们进行立体阅读实验,就是想把很多读者拽回到文字世界里面。我跟首发式的导演符文瑜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想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例如影像的、剧场的、音乐的,来建构一个立体阅读的概念。符文瑜导演在这个过程中说自己是在进行“剧场写作”。观众的反响很热烈,很多妈妈带着孩子进入剧场。
广州日报:关于书名,你是如何想到用“事情”二字的?
王美怡:“事情”这两个字,它的内涵很丰富。用这样一个平常的、大家很熟悉的词,它会产生一种阅读冲击。很多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作者要取《广州事情》这样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涵盖了广州城市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它看起来很平实,但是内在的容量和张力非常大。
广州日报:你以后的创作还会走视觉化、影像化的形式吗?
王美怡:《广州事情》文学短片的导演迟迟在美国接受过专业电影制作训练,有国际视野,所以这个片子的呈现手法很新。这个短片在首发式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观众说,看了后很激动,原来我们的广州是这么美,这么深沉和静谧。这样的探索拓宽了我的写作边界和视野,接下来我还会进行这种尝试。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