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算法推荐的新闻发展较快,推动着新闻格局变化。然而在算法推荐的资讯中,有的核心价值观被悬置、被扭曲,出现了价值偏差的现象。深入探讨价值观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需要,也是算法永续良性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算法推荐的新闻发展较快,推动着新闻格局变化。然而在算法推荐的资讯中,有的核心价值观被悬置、被扭曲,出现了价值偏差的现象。深入探讨价值观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需要,也是算法永续良性发展的需要。
算法成为传播有力工具
算法资讯横空出世,黑箱笼罩传播空间
算法新闻正在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算法常常表现为标签、分类、排序、关联和过滤等复杂的过程。在算法新闻中,算法维度的多样性不断增加,算法的颗粒度也在不断细化,算法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算法越来越“神秘”。
另外,对于传媒企业来说,算法具有较强的商业机密性,往往隐藏着企业的运作逻辑,成为不被外界所知的黑箱。
算法的公共价值正在不断凸显,让算法承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恰当的算法会对社会造成一定伤害,好的算法能够守护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有些算法新闻出现导向问题时,常常使用避风港原理来逃避监管责任,或者通过简单删帖来解决问题,甚至蒙混过关。当前对算法的监督还需要突破算法黑箱,提高对算法的科学监管能力。
算法是信息传播中的转捩点,需要承担起把关人的角色。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是新闻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引导着价值观的走向。伴随着算法的介入,传统的内容把关正在被算法所弱化,编辑正在被机器推送文本所取代,信息的传播正在被算法推荐所主导。在算法推送中,也能够广泛收集受众反馈,进行新一轮的算法推荐。
而把关人的主体性在算法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有的把关人则是象征性地展示一下,造成了把关失当、失察、失效、失职的现象,把关沦为聋子的耳朵。在算法主导的传播方式中,需要加入把关人元素。让把关角色在最终环节具备引导能力,并具备裁定权、监督权甚至是否决权。
算法拉动增量改革,话语权出现换挡真空
算法异军突起,产生了新的话语权。以前,传统媒体具备传播资讯的话语权,并具备较强的影响力。而这种权力属于公共权力,往往由公共部门管理,并由具有资质的传媒机构来担当。同时,传统媒体承担着社会义务,生产着社会公共产品,公共利益成为其考虑的重点。
算法公司的出现,使得信息采集和管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通讯社和媒体资料库被算法平台代替,传统的采编模式被数据采集方式所取代,传统的媒体把关人被算法淘汰机制所取代。
话语权力正在发生转移,新的权力结构正在形成。由于用户激增,算法赢得了影响力,算法新闻掀起的是一场增量改革,通过增量,在原有的权力结构外创造新权力。原有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此消彼长的结构性变化。算法平台从权力的边缘走入公共话语权中心。传统传媒机构受众减少,传播力下降,公共话语权开始下降。
算法权力快速推进,公共产品服务出现空档期。一些算法新闻传媒机构在承接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既缺乏充足的动力,又缺乏充分的压力,还无心承担该权力所带来的社会责任。而传统传媒机构的权力在衰落,其公共服务能力在减弱。在公共权力转移过程中出现了责任空档期,这也是公共服务的结构性空档。
厘清算法与价值观在融合中的误区
要让价值观引导算法
很多算法新闻的经济属性明显,其价值目标相对单一。算法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包含着雇主的价值需求,这种价值需求,以“中立”的方式巧妙地隐藏在算法之中。世界是丰富多元的,但算法科技展现的世界却是有限的。
算法科技对生活场景的选择具有偏好性,它往往会选择具有特定目标属性的内容。由于资本诉求的短视性,经济目标成为核心目标。算法推荐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了算法对市场的敏感性,这使得算法在传播中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进而激化了传媒机构的价值选择,并成为其选择的主要方式。
算法推荐的无序生长,存在着信息操控的风险。美国有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中,“几乎在所有领域,假消息都比真实新闻传播更快、更深入和更广泛。平均来说,一则假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至1500名受众的速度要比真实新闻快6倍。”
再加之算法对用户使用的敏感性的关注,使得假消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大,到达性更精准。“机器人可能加速假消息的传播,因为人类比机器人具有更强的假消息鉴别能力。”
在引起震动的“后真相”传播中,真相不是不重要,而是在引起传播轰动中变得次要起来。相较而言,观点的正当性、情绪的正能量、新闻的真假等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相关情感体验、心理感受和价值认同则成为最能让受众引起震动的内容。
显然,在算法推送的社交媒体中,真实性虽然是衡量标准,但是假消息的情感刺激强度更高,更具魅惑力,更易成为受众关注焦点。
算法和核心价值观要深度融合
当前,很多算法媒体为了增加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在第一屏或者头条都加上了党中央的声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这种方法提供了宏观的社会图景,体现出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但这些设置是外加的,与算法没有形成必然的有机融合。
算法和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应该是深度的融合;不是物理结合,而应该是化学反应。要把主流价值观融入到信息的采集、编辑和传播中,应该在信息中体现出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所以要加强主流价值观的融入,在算法逻辑上,将主流价值观作为信息的一条主线,或者是内容的升华。另外,算法虽然是冷冰冰的,却能形成有温度的资讯。所以在情感上,要将情感认同融入算法中,让信息成为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和升华。
算法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不是片面的,而是要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场景中。当前算法新闻最为关注的是受众需要的信息、受众希望看到的信息,甚至是满足受众内心隐秘的观看欲望。而一些受关注度高的信息,在整个生活场景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如果盲目迎合受众的所谓“需求”,导致算法推荐与片面内容相融合,很容易剑走偏锋,视域狭隘。
算法要吸纳整个社会场景,而不只是某一类场景;算法要关注所有的群体,而不只是某类群体;算法要关注各种各样的内容,而不只是某一种内容。
促进形成共同价值观
算法新闻需要强化把关人职责,提高算法对内容的识别能力。很多算法媒体都在使用平台模式,其中的内容很多都是用户生产的内容(UGC),而UGC内容缺乏有效的把关,导致出现一些不实信息、偏颇观点甚至是价值观狭隘的观念。未来,需要不断提高算法对不实信息的辨析能力、对偏激信息的甄别能力、对受污染的信息的辨识功能,持续优化算法,避免算法困境甚至是伤害。
要消除新闻的极化效应,可以通过平衡性新闻实现对信息茧房的对冲。一些算法推荐能长期向用户推送相同类型的观点,造成思想单一,形成封闭的信息茧房,产生思想和情绪的极化。一些国外媒体尝试“跨越分歧的实验”,即在相对集中的人群中传播不同信息,甚至是意见相左的信息,希望进行信息对冲,打破信息茧房,跨越信息鸿沟。通过多元的资讯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内容,实现各种信息之间的对冲,化解极化信息的危机。
要破解算法新闻中的回音壁,需要打造多种声音的交响曲。算法新闻的传播极易形成信息回音壁,在回音壁中个体只能听到与自己类似的声音,束缚了受众的视野和范围。在回音壁中,个体信息接受能力越来越脆弱,以至于对不同信息的接受度逐渐降低,甚至面对价值观不同的观点容易出现狂躁和愤怒。
在算法新闻中,不仅要让受众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也要看到世界所显示的不同的价值;一方面,要主动出击,用正面价值来引导回音壁的“出圈”;另一方面,也要在算法中引入多元价值,进而来纠正算法单一性。
发挥算法的引导作用
算法要为未来提供发展框架
要让制度为算法指明方向,避免制度被算法牵着鼻子走。算法要安全可控,而不能成为脱缰野马,要为人类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所以,不能让制度追着算法走,而是要让制度为算法立规,为算法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制度性框架的制定,扭转算法走下坡路的困局。
要用法律框架来规制算法的发展,为算法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顶层设计对算法的引导尤为重要。不仅要为算法设立规则,遏制不良算法,也要为好的算法保驾护航,提供免受伤害的保障,还要防止算法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扰乱算法生态。
2021年底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强调,“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审核、评估、验证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结果等,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
算法新闻既要符合当代的法律框架,符合当代人文和社会文化特点,也要符合道德框架,让算法在监督中成长,并成为时代发展的宠儿。
算法要回归到真善美中去
2022年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指出,“提供算法推荐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遵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算法推荐的信息应该凝聚社会共识,提高社会发展潜力,维护社会稳定团结。推动算法信息形成社会正外部性,既要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要产生溢出效应,带动算法资讯领域和传播领域更新。
要将真善美纳入到算法的繁荣之中去,彰显时代精神。很多新型算法新闻机构是新成立的公司,缺乏媒体的传统。媒体的传统不仅是行业的接续,也是社会价值的传承。
传统媒体具有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曾经承担起了思想启蒙、价值传播、社会教化、群体融合等功能,能够传播真善美,引导社会发展,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算法机器不应与传统价值观出现断裂,而应该是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算法模式中,真善美是长期的竞争力。新时代要将时代价值纳入到算法的模式中,赋予算法以时代价值。(作者系中山市委党校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