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少年培养成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重要指示,聚焦聚力解决“县中振兴基础牢不牢”问题,今年以来,市教育局举办了多场“‘学在淮安’大家说”小学和初中专场活动,来自全市各县区、市直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围绕“我是如何办好学校的”作交流发言。近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少年培养成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重要指示,聚焦聚力解决“县中振兴基础牢不牢”问题,今年以来,市教育局举办了多场“‘学在淮安’大家说”小学和初中专场活动,来自全市各县区、市直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围绕“我是如何办好学校的”作交流发言。近期,淮安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一批办学治校成绩突出的学校,分享他们的育人智慧、办学经验。本期,我们走进淮安市天津路小学,见证一所新建学校从新校到名校的发展故事。
一路播种,一路欢歌
初心如磐:以校为家厚植精神文化
2010年9月2日的开学典礼照片,定格着天津路小学最初的样貌——唯一的教学楼矗立在一片繁忙的建筑工地中央,这是学校第一批8名男教师冒着酷暑,利用一个暑假,在工地上催进度、赶时间建起来的。此后的半年时间,因为学校没有技防设备,8位男教师白天上课,晚上轮流值守校园,一守就是半年。“没有技防设备,我们就当人肉监控。”这句朴素的话语里,藏着老师们“以校为家”的赤诚担当。
2011年“六一”,学校举办首场学生文艺演出。刚刚建成不久的礼堂设施设备还不齐全,为了让舞台出效果,老师们从市场买来泡沫板,一笔一笔勾画、一刀一刀剪裁,雕刻造型作舞台背景。这场10个节目中有6个由一年级学生担纲的简易演出,不仅让家长们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可能、一所新学校的可能,更让天津路小学年轻的教师团队坚信“敢想敢干就能创造奇迹”。同年11月,学校承办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时,这个新建学校已能从容接待1700余名来自全省的教育同仁,也因此让天津路小学在全省小学“江湖留名”。
走进天津路小学校园,浓厚的“运河文化”教育元素扑面而来。谈及校园文化的奠基历程,学校党总支书记盛桂贤充满自豪地说道:我们学校的校徽设计、校歌创作、“三风一训”确立、楼宇命名都来自我们的教师。学校章程、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都坚持民主协商,汇聚教师智慧。如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润着教师团队共同的记忆与情感。“天小是我家”的信念,早已化作每位天小教师的精神基因,校园里始终洋溢着家的温暖,涌动着家的力量。
改革破局: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态
校园建美了、办好了,办学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老百姓越信任,越要把学校办得更好!2015年,天津路小学依托学校“运河文化”成功申报了第一个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即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运河娃”培养与实践研究》,拉开了学校项目建设促进内涵发展的序幕。之后,天津路小学又分别在2019年、2021年、2023年和2025年,先后申报了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省中小学课程基地项目、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和省融合教育示范校创建项目,实现了省基础教育内涵项目小学可申报项目的“大满贯”,并基于此,基本架构起了天津路小学“向上”课程体系。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生态、办学特色有了校本化的表达,他们也在研究和实践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育价值。
文化铸魂:项目引领培育时代少年
漫步天小校园,“运河文化”育人场域随处可见:运河文化长廊里,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体验设备穿越千年,感受京杭大运河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劳动基地“晓耕园”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正在开展“薯”里有趣运河娃“晓”项目综合研学活动;创客空间里,五年级的学生正在熟练地操作智能船闸演示系统……作为省首批思政育人特色学校,项目团队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运河文化课程,构建特色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好少年。
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创想梦工场”项目是天津路小学德育创新品牌。项目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观影、亲子观影,开发和实施“观、评、编、演、拍”影视德育系列课程,培养孩子在欣赏美、崇尚美、创造美中“赏梦”“织梦”“追梦”。从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到国家宪法日教育,从《人民日报》特刊亮相到《中国人大》杂志封面图片选用,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涵养品格、习得本领。当11岁的国家二级运动员庄研同学斩获全国轮滑锦标赛双料冠军时,首先向教练鞠躬致谢——这恰是学校“学力向前,品格向上”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教育就是要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省“红领巾奖章”四星章等先进集体,7名学生获评省市十佳少先队员、新时代好少年。这些荣誉背后,是“文明向上”校训的持久滋养。
课后服务的“天小样本”同样彰显育人智慧。学校“多彩运河娃”课程超市开设美术、体育、音乐、科技类等50余门课程,6400余名学生自主选课,98%的参与率背后是347名教师的全员投入。学校坚持“作业辅导‘普惠餐’”与个性发展‘营养餐’”的双轨模式,为“双减”政策在区域内的实践探索出可操作的典型路径。
团队共进:引带帮促优化教师团队
面对347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需求,学校以淮安市首批“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依托,创新实施“四引工程”:骨干引领建工作室、课题引领促研究、分层引领定规划、论文引领强反思。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400余人次,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培养出市“533英才”11人、市“学科带头人”18人、“淮上名师”2人。“向上”好教师团队在市终期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要让不同阶段的教师都找到成长坐标。”学校构建“启航者—远航者”培养体系,年轻教师黄超、周海峰、朱兆娣、季丽娟、孙元昊、戴亚杰等从市赛突围到问鼎省青教赛,盛桂贤、周海军、潘晓红、吉利等骨干教师工作室孵化出8位市学科带头人。这种“传帮带”机制,使得学校在市区骨干教师梯队培养计划中入选人数始终占全区三分之一左右。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更离不开广大教师群体。为了进一步激活教师的职业追求,学校先后研制出台了“研途星光计划”教师职称评审助力行动、“环游课堂120天”星(新)教师的发现之旅、AI赋能班主任智囊团等惠师政策,从“心”出发关心帮助教师,让教师从“被动成长”转向“主动发展”,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动人图景。
向新而行:踏地仰空追寻教育本真
“教育既要追赶时代,更要坚守本真。”站在建校十五周年的新起点,学校将“学力进阶”课堂研究置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大坐标系,通过项目引领,深入推进和实施“运河娃”培养与实践综合课程。为了儿童更好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生态的变革,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这个过程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思维品质、养成行为习惯、结交学习伙伴、形成学习合力、解决实际问题、涵育创造能力。
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学校率先建成省智慧校园,获批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但“技术为育人服务”的初心不能变。“当编程社团孩子为孤寡老人设计智能药盒时,科技创新便有了温度;当沙画课上重现运河开凿史时,传统技艺便承载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这,才是科技与教育最动人的相遇。
“教育是播种的事业,既要深耕脚下土地,也要仰望未来星空。”天津路小学将继续以“工笔画”精神,描绘“学力向前、品格向上”的育人新画卷,为淮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