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万月子套餐割韭菜!圣贝拉 IPO,谁在为智商税买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10:40 1

摘要:2025 年 5 月,港股 IPO 池子里蹦出个「狠角色」—— 圣贝拉月子中心,带着 13.8 万起步、50 万封顶的月子套餐,号称「产后护理界爱马仕」,要做「港股产后护理第一股」。这消息让网友炸了锅:「喝奶茶的蜜雪冰城还没上市,伺候月子的先上了?」更绝的是,

2025 年 5 月,港股 IPO 池子里蹦出个「狠角色」—— 圣贝拉月子中心,带着 13.8 万起步、50 万封顶的月子套餐,号称「产后护理界爱马仕」,要做「港股产后护理第一股」。这消息让网友炸了锅:「喝奶茶的蜜雪冰城还没上市,伺候月子的先上了?」更绝的是,这公司三年半亏了 12 亿,却拿到高榕、腾讯等 10 笔融资,连投芯片半导体的韩国未来资产都来掺一脚。当科技大佬们扎堆给月子中心递钱,究竟是智商税狂欢,还是新消费赛道的「金矿」露头?

圣贝拉的创始人堪称「凡尔赛组合」:

向华:牛津大学生物工程硕士,前瑞银副董事,自带「金融精英 + 科技学霸」光环,负责画「科技赋能月子中心」的饼;林宛颐:莱斯特大学毕业,曾任《时尚芭莎》公关总监,手里攥着半个娱乐圈人脉,负责把月子中心打造成「明星同款打卡地」。
这俩人均价 50 万的留学经历,直接给圣贝拉定调 ——「普通中产勿近,富豪宝妈请进」。

圣贝拉的营销策略堪称「降维打击」:

明星矩阵轰炸:唐艺昕、吉娜、戚薇等明星坐月子的照片铺满小红书,配文清一色「圣贝拉让我产后恢复神速」,相当于免费打了价值几个亿的广告;高端场景营造:在上海外滩 W 酒店、北京瑰丽酒店设点,月子房标配戴森吹风机、La Mer 护理套装,连月子餐都是黑松露炖燕窝,妥妥的「朋友圈装逼素材库」;情绪价值溢价:推出「产后情绪管理课程」,请心理咨询师陪宝妈聊人生,实则是「富婆社交局」,据说某宝妈在圣贝拉认识了私募大佬,随手投了个项目赚了八位数。

圣贝拉把月子中心玩出了「科技公司」范儿:

贝康护理系统大脑:号称用 AI 算法匹配护理方案,实则是个「护理流程数字化工具」,比如自动提醒护士给宝宝换尿布,跟美团外卖的派单系统没啥本质区别;健康监测物联网:给宝妈和宝宝戴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体温,数据同步到 APP,美其名曰「医疗级护理」,其实几百块的小米手环也能做到;AI 营养师:输入宝妈体质数据,自动生成月子餐谱,结果被用户发现跟菜市场大妈的「产后进补偏方」高度重合。

圣贝拉的「轻资产模式」其实不轻:

房租占比 40%:北上广核心地段五星级酒店月租超 50 万,一间月子房日均成本 2000 元,难怪套餐起步价 13.8 万 —— 住 28 天相当于每天花 4928 元,比住总统套房还贵;明星合作溢价:请明星坐月子成本超百万,这些费用全摊到用户头上,相当于每个宝妈多付 3-5 万「明星体验费」;护理师薪酬溢价:号称「持证营养师 + 金牌月嫂 + 产后修复师」三对一服务,实则护理师平均月薪 1.5 万,比普通月子中心高 50%,但专业度没差多少。

富人的钱这么好赚?

刚需派理由:北京宝妈李女士:「婆婆非要用土法坐月子,不让洗头不让开空调,花 15 万住圣贝拉,就是为了远离家庭矛盾。」上海宝妈王小姐:「产后抑郁差点自杀,圣贝拉的心理咨询师救了我,这钱花得值。」质疑派理由:知乎大 V「产科医生老张」:「月子中心的护理操作很多不规范,比如给新生儿绑腿、喝黄连水,都是陋习。」消费者投诉:某宝妈在圣贝拉染上乳腺炎,起诉后发现对方没有医疗资质,护理师只有「家政服务证」。品牌所在地套餐价格核心服务圣贝拉中国13.8 万 - 50 万明星同款、AI 护理The Maternery美国纽约8 万美元起私人医生 24 小时陪护月之宫殿韩国首尔600 万韩元起中医理疗 + 产后瑜伽宝月阁中国香港28 万港币起米其林月子餐 + 早教课程

关键差距:圣贝拉的价格比肩纽约高端月子中心,但人家配备全职产科医生,圣贝拉只能叫「护士 + 月嫂」;韩国月之宫殿有 30 年中医护理经验,圣贝拉的「AI 营养师」还在调试菜谱。

圣贝拉的财务报表堪称「亏损艺术」:

销售成本高企:2024 年上半年销售成本 2.36 亿,其中房租占 40%,护理人员薪酬占 30%,相当于每收 100 元月子套餐费,58 元用于支付房租和工资;营销费用爆炸:请明星、投小红书、办高端沙龙,2023 年营销费用 1.2 亿,占营收 21.4%,比研发费用(0.3 亿)高 4 倍;复购率感人:月子中心是「一次性生意」,复购率不足 5%,只能靠不断拉新客维持,获客成本高达人均 2 万元。

圣贝拉能撑到 IPO,全靠 VC/PE 续命:

融资节奏密集:2017-2024 年完成 10 轮融资,平均每年 1.25 轮,高榕资本领投 3 轮,腾讯、中国人寿等巨头跟投,累计融资超 8 亿;估值水涨船高:2017 年天使轮估值 1 亿,2024 年 Pre-IPO 轮估值 35 亿,7 年涨 35 倍,相当于每年估值翻 5 倍,比茅台股价涨得还猛;股东急着套现:高榕资本等早期机构持股超 40%,IPO 后锁定期一到,大概率抛售离场,接盘侠可能是港股散户。低端市场代表(爱帝宫):套餐 3 万 - 8 万,标准化护理,毛利率 35%,2023 年净利润 1.2 亿;中端市场代表(巍阁):套餐 8 万 - 15 万,中医 + 西医结合,毛利率 45%,复购率 12%;高端市场代表(圣贝拉):套餐 13.8 万 +,毛利率 28%,复购率 3%,亏损全靠融资填坑。

核心问题:圣贝拉把太多钱花在「高端人设」上,忽略了服务本质 —— 低端月子中心拼性价比,中端拼专业度,高端应该拼稀缺性,但圣贝拉的「AI 护理」和「明星效应」都不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

圣贝拉冲刺港股,踩中了港交所 2025 年推出的「科企专线」—— 允许亏损科技公司快速上市。但圣贝拉的「科技属性」水分十足:

研发投入可怜:2023 年研发费用 3000 万,占营收 5.4%,其中 80% 用于 IT 系统维护,真正投入 AI 算法的只有 600 万;专利数量尴尬:申请了 12 项专利,全是「婴儿床消毒装置」「产妇护理垫」等实用专利,没有一项核心技术专利;科技赋能虚胖:所谓「智能化护理系统」,其实是外包给深圳小公司开发的,代码质量差到经常死机。

圣贝拉的 IPO 目的很明确:

VC/PE 退出:高榕资本等机构持股成本均价 5 元 / 股,IPO 定价若达 20 元 / 股,账面浮盈 4 倍,减持 10% 就能套现 7 亿;创始人造富:向华持股 42.49%,按 35 亿估值算,身家超 14 亿,上市后可质押股份套现,实现「学历变现」;融资续命:2024 年上半年现金流 - 1.2 亿,IPO 募资 5 亿可支撑 1-2 年亏损,争取时间打磨商业模式。

买圣贝拉股票可能踩的坑:

行业天花板低:中国高端月子中心市场规模仅 50 亿,圣贝拉市占率 20%,营收天花板 10 亿,难以支撑 35 亿估值;政策风险高:三孩政策遇冷,2024 年新生儿仅 800 万,比 2016 年减少 50%,月子中心需求可能萎缩;服务标准化难:圣贝拉扩张靠「酒店租赁」,难以控制护理质量,一旦出现重大投诉,品牌口碑崩坍。

表面看月子中心市场规模从 2022 年 223 亿涨到 2025 年 455 亿,但实际是「结构性增长」:

高端市场伪繁荣:高端月子中心客户占比不足 5%,主要靠资本炒作撑场面;下沉市场真需求:三四线城市月子中心套餐 5 万 - 8 万,毛利率超 50%,靠「性价比 + 本地化服务」活得滋润;老龄化反向刺激:60 后父母更接受科学坐月子,愿意为子女支付月子中心费用,成为增长主力。

真正有价值的科技应用应该是:

医疗级护理:与三甲医院合作,引入产后康复机器人、新生儿黄疸智能监测仪;供应链数字化:自建中央厨房,用区块链溯源食材,确保月子餐安全;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从孕期产检到产后早教,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复购率。

日本高端月子中心「Mothering Inn」值得借鉴:

小规模精品化:每家店仅 10-15 间房,专注提供「一对一管家服务」;医疗资源整合:与附近医院签订急救协议,产科医生每周巡诊;高附加值服务:推出「产后职场重启计划」,帮宝妈对接猎头公司,解决返岗难题。

判断一个高端服务是不是智商税,看三点:

功能替代性:圣贝拉的护理服务可被「高端月嫂 + 私立医院」替代,属于高智商税;情绪价值量化:花 50 万买「明星同款」朋友圈素材,情绪价值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值,有人觉得冤;社会价值创造:圣贝拉解决了部分就业,但过度营销加剧了产后焦虑,社会价值存疑。制造焦虑割韭菜:营销话术强调「不坐月子中心就是对自己和孩子不负责」,利用产后女性脆弱心理;科技概念滥用:把简单数字化包装成「AI 赋能」,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亏损上市转嫁风险:用资本泡沫掩盖商业模式缺陷,最终让散户接盘。

圣贝拉冲刺港股 IPO,本质是一场「高端人设 + 科技概念 + 资本泡沫」的合谋 —— 用明星效应收割富婆,用科技故事忽悠资本,用 IPO 套现退出。它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服务质量,而取决于资本炒作的火候。

对于普通消费者,13.8 万的月子套餐就像爱马仕铂金包,是身份符号而非生活必需品;对于投资者,圣贝拉的股票就像加密货币,暴涨暴跌全靠庄家操盘。当「坐月子」变成资本游戏,当「产后护理」沦为估值工具,我们需要警惕:新消费的创新边界,不该是「如何更好地割韭菜」,而该是「如何真正提升生活品质」。

或许,圣贝拉的 IPO 钟声,不是产后护理行业的胜利号角,而是一场「皇帝的新衣」式狂欢 —— 当资本潮水退去,裸泳的到底是谁,时间会给出答案。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