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印巴冲突逐渐平息后,印度媒体似乎陷入了一种“自嗨”的境界,在莫迪的引导下,国内上演了为期10天的“狂欢:,不仅如此,印媒还频频放出震撼言论,称“我们不仅赢了对巴基斯坦的战争,还让中国陷入恐慌”。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自从印巴冲突逐渐平息后,印度媒体似乎陷入了一种“自嗨”的境界,在莫迪的引导下,国内上演了为期10天的“狂欢:,不仅如此,印媒还频频放出震撼言论,称“我们不仅赢了对巴基斯坦的战争,还让中国陷入恐慌”。
乍听之下,这种自信让人忍俊不禁,但若深入观察,会发现,这并非孤立言论,而是一次国家层面的“胜利叙事”大合唱。
从政府到军方,从媒体到退役将领,一场围绕“赢了”与“中国恐惧”的集体演出正在印度上演。
那么,印度真赢了吗?中国真的陷入了恐慌?还是说,这一切只是对失败无法面对的心理补偿机制?
印巴空中冲突刚一落幕,印度国内就像按下了某个庆典的开关。人民党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胜利宣讲”活动,整整十天,遍布全国,电视广播全程直播。
总理莫迪还亲自站上印巴边境的亚当布尔空军基地,面对镜头致辞。
他站在战机前,态度自信,话语坚定,称印度军队完成了任务,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社交媒体上更是铺天盖地地出现爱国标签与相关话题,引导舆论相信这是一场值得铭记的胜仗。
紧接着,印度政府又搞了一场外交上的“大动作”,召开了所谓的“朱砂行动成果通报会”,邀请了七十个国家的外交代表。
在会上,国防情报局长大肆宣讲印度如何在电子战、网络战上掌握优势,还刻意回避了最敏感的战机损失问题。
哪怕记者在现场直接问到“阵风战机是否被击落”,现场依旧无人正面回应,转而继续强调“印军展示了空前的空战统治力”。
对于这些操作,莫迪显然这不是胜利宣讲,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心理安慰工程。
莫迪政府深知当前国内经济和社会问题交织,民众情绪复杂,此时最需要一个统一的情绪出口。打造“赢了”的舆论氛围,不仅能暂时掩盖军事上的真实窘境,也能为政治加分、巩固执政合法性。
但问题是,把一场并不占优的冲突说成是辉煌胜利,其实是在给整个社会打麻药。
在这场充满仪式感的胜利宣传中,有两个国家的缺席显得特别刺眼——中国和土耳其。
这次印度在外交层面高调邀请了七十个国家出席“朱砂行动成果通报会”,本质上就是为了让更多国家“见证”印度的所谓战果和技术实力。
可偏偏,这两位在此次冲突中绕不开的重要国家没有被邀请。
这不是疏忽,而是刻意。
印度向70名外交使节简要介绍了“辛杜尔行动”,中国、土耳其未被邀请
对于中国,原因并不复杂。这场冲突中,巴基斯坦使用的核心战力正是中国提供的歼-10CE战机与霹雳-15导弹。六比零的空战战绩让印度颜面扫地,中国装备的表现成为整个战场的焦点。
印度若在现场提及这些,势必自揭伤疤,如果只字不提,则整个战果就失去了可信度。干脆不邀请中国,既省得尴尬,又能继续一厢情愿地讲述自己的“技术领先”。
这其实恰恰说明了一个事实:印度在宣传中高声碰瓷中国,在现实操作中却极力回避直接交锋,说明它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里清楚中印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至于土耳其,情况则更直接些。总统埃尔多安在社交媒体上表态支持巴基斯坦,还被印度指控其无人机出现在战场。
这让印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极为不满,立马掀起了“抵制土耳其”的浪潮,不光商业上断交,还连高校交流项目都停了。
但说到底,这种做法更像是在打击一个“容易下手”的目标。面对中国,印度最多喊几句口号;而面对土耳其,就敢真刀真枪地搞封杀。
印度的媒体在这场舆论战中几乎成了最卖力的“合唱团”。从电视台到网络报纸,几乎所有主流平台都在同步讲述一个版本的故事,那就是印度赢了,不仅赢了巴基斯坦,还让中国紧张。
《欧亚时报》甚至发出标题为“中国因辛杜尔行动陷入恐慌”的报道,声称中国空军的战机现身西藏日喀则机场就是“恐慌的表现”。
这种逻辑令人发笑,战机出现在本国机场就能当成恐慌证据,那全球任何国家日常调动都可以被解释成“吓坏了”。
更夸张的是,面对法国方面已经证实阵风战机坠毁,网络上还有战机残骸的照片和卫星图像,印度却依旧嘴硬。有退役军官在采访中称,歼-10CE搭载霹雳-15击落印度飞机的说法是“夸张宣传”。
与此同时,同一批人却又对外抱怨法国不让他们继续使用阵风战机,并悄悄把导弹换成了国产型号。这种前后不一的说法,完全暴露了他们内心对失败的无法接受。一边否认战损,一边更换装备,这不就是典型的“打脸式自救”吗?
相比战场上的得失,印度政府更害怕的是战后社会对失败的反应。
一旦战机被击落、战略失误、国际舆论不利等消息被公开承认,那背后引发的就不只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地震。
莫迪太清楚了,承认失败可能会动摇民众信任,进而引发一连串对国内政策、经济状况甚至统治合法性的质疑。与其承担这个风险,不如继续构建一个“我们赢了”的心理堡垒。
莫迪政府之所以如此着力推动“胜利叙事”,不只是为了维稳舆论,更是出于一种对民意失控的恐惧。
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不论是失业率、通胀,还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鸿沟,都成为潜在的引爆点。此时需要一个统一的情绪出口,而战争的“胜利”正好成为转移视线的理想工具。
但问题在于,一旦这种“赢学”成为国家叙事的惯性,就很难自拔了。
媒体不敢批评,军方不敢说真话,普通民众也只会被一遍遍地灌输胜利幻觉。
久而久之,不是现实被改变,而是人们的判断力被彻底蒙蔽。国家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围绕虚构成果运行的舞台剧,只要没人喊出“皇帝没穿衣服”,这场戏就会一直演下去。
真正危险的不是输掉一场冲突,而是输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当一个社会连反思的空间都没有时,那失败不再是转机,而是深渊。
信源:环球时报 “令印度懊恼的是,没有国家支持印度的报复权利”
信源 《欧亚时报》印度“辛多尔行动“后,中国陷入恐慌
来源:南柯归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