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之所以杀戮勋贵武将,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0:10 1

摘要:在屠杀功臣这方面,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出了名的。这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隔1500年,但手段却出奇地相似。虽然其他帝国创始皇帝也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举动,但论狠,远远比不上刘邦和朱元璋。

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国皇帝常常在坐稳江山之后都会干一件事情,那就是:杀戮开国功臣。在历史第一个这么干的是汉高祖刘邦,而干的最绝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在屠杀功臣这方面,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出了名的。这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隔1500年,但手段却出奇地相似。虽然其他帝国创始皇帝也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举动,但论狠,远远比不上刘邦和朱元璋。

当然也有不杀的,相对的,那些自带高贵血统出身的创始皇帝,就显得“文明”得多。比如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三位不杀,或者说用另外一种比较“文明”的方式剥夺功勋集团的兵权,很大程度在于对自己很有信心,也对太子比较放心,更关键的,和开国皇帝的出身很有关系,出身贵族的开国皇帝一般不会杀开国功臣,而出身平民的却由于自信心不足,而愿意采取更加暴力的手段。更进一步来说,帝国与君王的奥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朱元璋这个帝王非常复杂且是多面性,他既自信又不自信,既心胸广阔又心胸狭隘。自信和心胸广阔是朱元璋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一种表现,反之则是朱元璋的心理在作祟。他那扭曲病态的心理,是其早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累积形成的。

朱元璋杀的最狠,最绝,最重,其滥杀功臣的残酷最后连太子朱标也看不下去了。与在腥风血雨中一路走来的父亲朱元璋不同,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太子朱标多次劝告父亲:“陛下诛杀过多,恐怕会伤了和气。”

朱元璋听后,指着放在地上的一根长满刺的荆棘,让朱标捡起来。朱标看见上面都是棘刺,怕扎手,自然不敢拿,这时朱元璋慢慢开了口,他说:

“我是怕你不好拿,为你剥光了刺,再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人,都是对国家社稷有危险的人,除掉他们,对你是很有好处的”。在朱元璋看来,为了老朱家的江山代代传承,什么功臣,杀个十几万人,又算个啥?

而朱标回怼:“有尧舜之君才有尧舜之臣,陛下如此看待大臣,大臣自然如此看待陛下”。朱元璋一听就急眼了,拿起除去棘刺荆棘就朝儿子头上打,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给儿子除去障碍,当恶人,为的就是给儿子铺路,不想儿子如此看待自己”。

应该说,朱元璋杀功勋集团杀的这么狠,就是因为他的苦出身,这种社会最底层出身的人生活是极为艰难,最悲惨的时候,父母兄长死去,却又无钱安葬,自己只能乞讨为生,最后出家当和尚。为求活命这才参加红巾军起义,才得以逐渐起家、飞黄腾达。这就使得他一方面忍辱坚毅;另一方面,却又极度自卑、敏感、疑忌。

在朱元璋看来,尽管贵为帝王,但这种贫微的出身,是他极度自卑的根源点,他自己虽然不介意,常常以“淮佑布衣”和“出身寒微”自诩,但谁要是敢掀这个老底,或者是影射讽刺,那立马,就叫他人头落地。

对比之下一个贵族出身的开国皇帝,将直接提高一个王朝的质量,和一大帮开国功臣的命运,在这方面,贵族出身的刘秀、李渊,赵匡胤都是很明显的例子,刘秀就曾经很明确地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护,和对人性的尊重。

大将耿弇,跟随刘秀到处东征西讨,在当时,耿弇号称“韩信第二”,但到了晚年,耿弇心中自我疑虑,担心自己也会落得跟韩信一样的下场,对此刘秀却对他始终任以兵权,并且直言道,自己绝不会学习先祖刘邦:“朕终不使耿弇为淮阴(韩信)也!”

贵族出身皇帝可以使得帝国的素质自然也不差,而对于功臣团队的保全和爱护也是可以有保障的。李世民自己打天下,也是武将集团的一员,本身又年轻,而那些武将却都垂垂老矣,这使得李世民很有信心压得住厂子,还有在文化上,唐朝又表现得极为开放,海纳百川,包容兼并。唐朝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博大、宽容的胸怀,这不仅表现在对功臣上面,而且表现在整个帝国的大唐气象之上。

刘邦的心理就比朱元璋强大多了,是真正的心胸豁达,他做到了历代帝王都做不到的“无可无不可”的境界。与历代帝王总总喜欢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限制了人才的发挥空间,而刘邦却是放权,他只知道谁能干好就行,自己会不会无所谓,没有一定的可以或不可以的规则,完全就是随机应变。二人唯一相同点就是杀功臣,虽然性质,出发点都不一样。

刘邦杀戮功臣,很大程度在于西汉是夫妻店,刘邦杀功臣,其实那不叫功臣,那叫合伙人。刘邦诛杀异姓王,因为那些异姓王,归根结底并不是他的臣子,而是合作者。吕后一族拥有巨大原始股,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和吕后自然不希望功勋集团稀释自己家的股份,西汉初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等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100多年间,封侯的100多位功臣中,仅仅剩下五位的后代仍然保有爵位;其他100多位封侯的王公贵族,要么被杀、要么被废、要么被贬,结局普遍悲惨。

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年龄问题,刘邦正式建立西汉时,已经55岁了,在先秦汉初这已经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年纪,此时刘邦面对一个沛县功勋集团和柔弱的太子刘盈自然有深深的忧虑,朱元璋与刘邦一样,也认为他的太子朱标太过文弱,担心他难以震慑群臣、帝国江山不稳。与55岁才做皇帝的刘邦不同,刘秀称帝时,才31岁;李世民上位时29岁,赵匡胤称帝时才34岁;都是年富力强、品性宽厚,所以刘秀,李世民和赵匡胤来说,普遍没有老人那种多疑猜忌的心理。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来源:第一历史焦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