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群体。在物质匮乏、师资短缺的年代,他们以农民身份承担公办教师职责,用微薄新配酬支撑起农村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些教师多数未受过专业培训,却凭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陆羽校舍、煤油灯下点燃无数农村学子的希望。
上世纪,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群体。在物质匮乏、师资短缺的年代,他们以农民身份承担公办教师职责,用微薄新配酬支撑起农村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些教师多数未受过专业培训,却凭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陆羽校舍、煤油灯下点燃无数农村学子的希望。
他们既是耕田的农民,又是执教的先生,用双肩扛起了知识传播与文化启蒙的重任。许多民办教师终身未转正,晚年缺乏保障。但正是他们的坚持,为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当代教育的发展建立在前人铺就的道路之上,尊重民办教师群体,既是对教育公平初心的致敬,也是对知识传播者应有的历史铭记。这种精神传承对当今教育工作者仍具启示意义。
来源:甜甜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