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这本书呈现了这样的过程:意外怀孕,让科隆布突然发现自己拥有的是女性的身体,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险与弱点,而不是学校里一直教给她的:身体是“中立”的,“没有性别区分”。
我想这本书呈现了这样的过程:意外怀孕,让科隆布突然发现自己拥有的是女性的身体,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险与弱点,而不是学校里一直教给她的:身体是“中立”的,“没有性别区分”。
——《自由泳的温柔》编辑
四月初,有一本来自法国文学的新书上市——《自由泳的温柔》。
这本书收录的三个短篇故事都具有强烈的自传性:有关于自我厌恶/接纳、危险/力量、束缚/解放;其中的情绪从带一些愤怒的果敢、害怕不确定的恐惧,到人生大半过去后的温柔、平和。
对于这样一本书,编辑给出了对书名的诠释——
就这样,在流动的温柔中重新感受,调整呼吸,感受手臂推开水面的力量,以及被水抬起的轻松——要义是,合理使用力量。
我们向这本书的编辑@47发出了邀请,一起聊聊她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期待。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帮你更好地认识《自由泳的温柔》,抵达一种全新的自由。
01 从书名说起
Q: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是The Paris Trilogy,中译本选择篇名之一“自由泳的温柔”作书名的考虑是什么呢?
编辑:我看到豆瓣有网友说,为什么不直接用《巴黎三部曲》这个名字,说实话,我很想说:天哪,我很冤枉!因为《巴黎三部曲》这个书名也是英语出版方自己取的!
书中的《十七岁》《两个布尔乔亚小女孩》以及《自由泳的温柔》分别出版于2015、2021以及2019年,在去年,也就是2024年,英语出版方决定将三篇放在一起做成合集,定下《巴黎三部曲》。所以并不存在一个原书名。
既然这本书以身体为线,讲述不同年龄阶段对身体的感知,那么《巴黎三部曲》似乎就偏离了重点,至少不是我们做这本书的初衷(这里的“我们”不仅指我,也指签下这本书的编辑,我非常认真地看了她的选题报告,非常认同她的出发点,所以冒昧用这个代词)。
最后选择《自由泳的温柔》作为主书名,是因为我觉得它传递了一种很丰富的感受:在流动的温柔中重新感受,调整呼吸,感受手臂推开水面的力量,以及被水抬起的轻松——要义是,合理使用力量。
02 设计灵感
Q:为何决定采取小开本设计?
编辑:《自由泳的温柔》并不是一本大体量的书,所以平常的开本并不适合它。而且,这本书在我心里有着非常不同的质感:内省、温柔又坚韧。如果按照老习惯,做成常用开本的样子,似乎在视觉上无法突出它的特点。
而且小开本会让它在排版上变得更为紧凑。恰好整本书没有章节,而是更多地由段落构成,所以可以起到中和作用。因为如果排版过于稀疏,会让读者掉以轻心,觉得可以一眼扫过去看完,而高一些的文字密度在我看来足以传递出一个信息——每一个文字都非常重要,作者说的话很重要。
对于一本有关女性身体的书,我觉得必须要强调这一点。
除此之外,我也想象着我们的读者们会怎么样阅读《自由泳的温柔》。这本书讲述的是有关自我身体的发现,由无视到接纳、信任的过程,我觉得这些议题非常私人,无比重要,字面意义上的切身肤受。
我希望它能陪伴读者,是那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想起来就能读上几页的书。所以不仅选择了小开本,还选择了平装。
Q:封面采取拼图的形式,灵感从何而来?
编辑:仔细观察会发现封面是三幅画,恰好对应三部曲的故事,下方红蓝色块其实是同一幅画,为了画面和谐才变成了不同色块。
有关灵感,我可以分享设计师的设想。
最下方是两个女孩在奔跑,是她们相伴成长的一个瞬间,恰好对应着第二个故事:《两个布尔乔亚小女孩》。
左上则是泳池底部,对应着的是《自由泳的温柔》,作者在泳池里学会了信任和感受自己的身体。
右上是《十七岁》,如果大家读了就会发现作者引用了《薄荷苏打水》的一段歌词:“在你的高中文件夹里,/有你的梦想和秘密……”在这部同名电影里,薄荷苏打水也是一个意象,意指有关青春萌动与对成年世界的好奇。所以,最后设计师选择用它来代表《十七岁》这个故事。
非常感谢她的用心,我对这个封面非常满意。
03 科隆布·施内克和她的声音
Q:在阅读中,作者科隆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下她的写作发出的声音吧。
编辑:其实不同文本之间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十七岁》的声音是果敢,甚至是带着一点愤怒的。比如,愤怒于人们竟然用“便利堕胎”这个词来形容整个过程,这个词掩盖也完全忽视了堕胎给人带来的身心创伤。在这一篇里,她试图以清晰的声音说出自己的反对,并且毫不掩饰、不加犹豫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不让文字沾染上任何羞耻。
《两个布尔乔亚小女孩》里的声音是更为温柔的。因为她无比缅怀自己的朋友,她们一起成长、衰老,陪伴彼此走过了人生的种种变故。追溯好友一生,也是在用丰富的细节一点点让女性友谊变得充盈立体,它的坚韧、恒久与力量不再只是口号,而是能让所有阅读的人都能感受到的春雨。同时她也对自己非常严苛,这个声音会批评自己享受了阶级的特权,却依然配合刻板印象,成为一个尽职的妻子、母亲。但是,这个声音依然对她有所期待,希望着自己能够更加坚定、有力与自信。
《自由泳的温柔》的声音其实经历了变化,从一开始充满恐惧,害怕不确定的未来,害怕灾难随时会降临,害怕恋人会有一天突然离开自己,到最后,她找到了平和。这份平和很重要,因为它来自自身,不再是任何外部的肯定。
Q:你如何看待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编辑: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写,它们共同的主题就是身体。
我想这本书呈现了这样的过程:意外怀孕,让科隆布突然发现自己拥有的是女性的身体,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险与弱点,而不是学校里一直教给她的:身体是“中立”的,“没有性别区分”。
到后面,或许是青春期,总而言之,曾经的放肆消失了,习得了羞耻,于是,开始无视自己的身体,甚至于感受。
等到作者四五十岁,她开始慢慢寻找自己的声音,去认可自己的感受,再次去认识自己的身体。正如她会写到游泳馆里众人身体上的疤痕、橘皮组织、皱纹等等,它们是如此确切地存在着,无法进行任何否定与回避,而完美的身体才是不存在的。
Q:安妮·埃尔诺的《事件》和本书有怎样的关系?
编辑:《事件》是开端,也是底气。因为安妮·埃尔诺的勇敢与坦诚,作者才愿意说出自己这段经历,且感到说出这段经历是一项义务。
或许需要补充的是,法国文学是有壁垒的,甚至可以说是守旧的。它有着自己的骄傲,或者说偏见。
它觉得有的东西上不了台面,算不了文学,其中就有堕胎。当埃尔诺怀孕的时候,她下意识地去书里寻找解答,最后发现相关论述只存在于法律条文中,并且被定性为犯罪。这是她当时所处的环境。
科隆布在《十七岁》里补充了其余的细节——当《事件》于2000年发表的时候,有人这么对埃尔诺说:
“你的书让我感到恶心。”
这是若干年后她所处的环境,似乎没有任何改变,除了一点——堕胎成为了女性的合法权利(相关的争论和法庭辩论都被科隆布写进书里)。
个人很想补充的一点是:2024年,堕胎权被写入法国宪法,请欢呼——
要克服自己的羞耻,要说出她的秘密,曾经经历的血腥、痛苦还有孤独、他人异样的目光、无言的评判,我无法想象埃尔诺是如何做到的。
而科隆布决定说出来,是因为埃尔诺撕开了一条表达的裂缝,让她明白自己并不孤单。所以,她将《十七岁》献给了安妮·埃尔诺。
科隆布·施内克
©Susanna Lea Associates
04 《自由泳的温柔》走进中文世界
Q:科隆布是成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巴黎的女性,这给她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编辑:准确地说,科隆布是成长于五月风暴之后的女性,她是解放的一代。那个时刻性得到了解放,爱情与婚姻的观念得到了挑战。
这一点或许我们无法真正理解,但我想科隆布的写作勾勒了所谓解放、自由的暗面,那就是风险与意外。对于女性来说,在这方面要承担的风险与伤害远大于男性。(其实当时读到这里,我还想到了《同意》。)
真正能让国内读者共情的或许就是羞耻和不自信。总有各种有关女性的模板与期待,让我们不自觉地迎合他人,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自信地展示自己。
要怎么从他人的目光中获得解放?或许是大家共同的课题。
Q:本书聚焦于女性的身体经验,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一个比较新潮的话题吗?
编辑:是,近几年有《闭经记》、埃尔诺的书被引进,但我觉得声量还不够大,还值得被更多地谈论。
我希望大家可以从“发现身体/感受身体”这个角度去理解这本书。去用心体会并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不为此感到难为情和羞耻,不让自己受委屈,可以每一天都让身体得到舒展,大声说话,自如地行动。
Q:你个人有没有类似的一些“身体经验”想要分享?
编辑:我在打印译稿准备编辑的时候,突然翻到最后一句话:
“游泳教会了我不确定性”
由此,我去学了游泳。因为我也是一个非常害怕不确定性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勇敢一些。
我觉得很神奇的地方是,我之前一直很难相信人怎么可能在水里浮起来,水里毫无依托,根本不可能放松。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其实从一开始全副武装,到后来开始丢掉任何辅助,这一慢慢减少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信任训练,信任水也信任自己。
慢慢地我减少了恐慌,开始享受。我觉得这样的信任训练或许可以适用于一切事情,也足以成为我的行动指南之一。
Q:你有没有其他的书籍、电影想要推荐?
编辑:有一部有关堕胎的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我很喜欢的一部于佩尔电影是《女人韵事》(une affaire des femmes),片名翻译有些自我发挥了,其实直译是一件女人们的事,这部电影里,就是见不得光、只能偷偷进行的堕胎。
电影《女人韵事》海报
▼
“我想科隆布的写作勾勒了所谓解放、自由的暗面,那就是风险与意外。对于女性来说,在这方面要承担的风险与伤害远大于男性。”
等你真正读过这本书,再一次回到这篇采访,或许会更理解《十七岁》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愤怒。女性的身体经验极为复杂、极为重要,但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却长期被羞耻和偏见遮蔽。
而《自由泳的温柔》所做的,正是坦率直白地,充满启发性地,大谈特谈这个重要的话题。
来源:育儿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