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连多日,很多村民把腊肉、干土豆片、豆豉等农产品送到他手上。“以前这些农产品,都是线上出售。多次遭遇‘打假’后,就只能线下销售了。”王滔告诉记者,过几天,就把这些农产品运到常德市城区农产品直营店出售。
“网红”村支书直播带货今年连遭12次“打假”,被要求10倍赔偿,相关农产品被下架销毁——
山货“出山”的尴尬
5月20日一大早,石门县壶瓶山镇天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滔来到村民向家美家,仔细察看红薯粉、土豆粉后,打包、称重、转账。
一连多日,很多村民把腊肉、干土豆片、豆豉等农产品送到他手上。“以前这些农产品,都是线上出售。多次遭遇‘打假’后,就只能线下销售了。”王滔告诉记者,过几天,就把这些农产品运到常德市城区农产品直营店出售。
“网红”村支书直播带货,全年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超480万元
从石门县城出发,约3个小时车程到达壶瓶山镇,又经过一个半小时崎岖山路,才进入天坪村。“我们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就是一个世外桃源。”37岁的王滔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快言快语。
2015年,外出打工多年的王滔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养鸡。“山里农产品好,但没销路。”第二年,王滔成立合作社,与石门县一家禽养殖企业合作,带动近200户村民发展,年销售土鸡22万只。2021年,王滔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村民选择了我,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天坪村没什么资源禀赋,最实际可行的增收路子,还是把农产品卖出去。”当选村支书后,王滔带动村民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并开设“大山里的滔支书”抖音账号,利用网络宣传家乡,展示乡村生活和农产品,两年积累11万粉丝。
直播带货从简单易种的土豆开始。2024年初,王滔垫钱买种,组织村民种植高山土豆。当年4月,王滔召集村里年轻人余钒嶂、张玉皇等,组建“神秘壶瓶山”直播团队。没想到,壶瓶山高山小土豆成了抢手货,不到一个月卖出近4万公斤。
村民唐秀云和老伴在大山养了2头猪、种了5亩土豆、玉米。“在村干部帮助下,更换土豆、玉米品种,产量增加一半以上。”唐秀云说,去年,她家的土豆、玉米、猪肉卖了2万多元。
“最畅销的还是山里的鲜猪肉、腊肉、土鸡,去年下半年宰杀土猪600多头,出售鲜肉、腊肉、香肠等,线上线下销售额近400万元。”2024年夏,“神秘壶瓶山”直播团队的2家农产品直营店相继在常德市城区开业,定期供应各类农产品,全年农产品销售额超480万元,惠及农户1100余户。
今年连遭12次“打假”,亏损2万余元
今年3月上旬,王滔直播带货豆豉、蒿子粑粑、豆浆粑粑、霉豆腐等农产品,吸引数千人在线观看。几小时下来,销售额超1万元。
然而一周后,王滔接到石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转来的投诉。“一名买家在直播间花18元买了1瓶霉豆腐,收到货后称包装上没有工业品执行标准号,要求退款,并按照商品售价的10倍赔偿。”
“这样的投诉,今年3月以来遇到很多次。”王滔说,4月中下旬,四五名外地买家在直播间买了豆豉、蒿子粑粑、豆浆粑粑。没过多久,这些买家投诉至石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理由与上次一样,要求赔偿1000元至2万元不等。
面对买家索赔要求,王滔很无奈。石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壶瓶山管理所所长焦汉林说,职能部门介入调解后,要求“神秘壶瓶山”直播团队第一时间将被投诉的土特产下架,并销毁相关农产品。
今年3至4月,“神秘壶瓶山”直播团队被投诉12次,除开退费,销毁的农产品价值2万多元,损失均由直播团队承担。
焦汉林介绍,销售土特产被投诉是因为未办理经营许可证。“一来农户没有能力办厂、办证,二来他们手工制作更有特色。如果工厂化生产,土特产会失去独有的风味。”
“他们不全是消费者,投诉理由五花八门,很多都是钻法律空子,最终诉求就是要10倍赔偿。如今乡村大力发展直播助农,这个问题亟待解决。”王滔告诉记者,他和常德多位助农带货的村干部,都遭遇“职业打假人”。
诚信合规经营,直播间才能唱响“致富经”
在“神秘壶瓶山”直播团队直播基地,王滔拿出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等5个证照。“目前,仅猪肉或腊肉、茶叶、矿泉水能在线上销售。”王滔说,其他农产品相关证照均未申办。
面对“打假”,王滔多次找到市场监督管理等职能部门寻求帮助。“对于‘职业索赔人’‘职业打假人’的身份认定,目前仍然是模棱两可,政府也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王滔坦言,只有诚信合规经营,直播间才能唱响“致富经”,让家乡农产品“出圈”又“出山”。
除部分农产品线上销售外,4月下旬以来,王滔每周定期将干土豆片、豆豉、霉豆腐等农产品运到常德市城区摆摊销售、联合社区果蔬门店批发销售。常德市武陵区芷兰街道荷花社区居民王先华是王滔的“粉丝”,他说:“他家的农产品很新鲜,价格又实惠。”
对于王滔直播助农遭遇“打假”,常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农户自身,一旦产品要对外销售,首先还是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该负责人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约束职业索赔人的法律法规,否则遇到纠纷,市场监管、法院等部门没有明确的执法和审判依据。
“‘职业打假人’的打假行为不违法,但利用打假牟利,则违背公序良俗,违反友善、诚信等社会公德。”常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杨勇建议,建立全国性平台,对“职业打假人”统一管理,拒绝他们钻法律空子。
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教授李祖全表示,以前,地方特色农产品主要是自产自销,销量很小,当这些产品坐上直播助农快车后,体量急剧增长,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相关部门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百姓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在管理上也应有所区别,保护农户的正当利益。
■短评
以合规“铠甲”护山货“出山”
黄琼
“网红”村支书直播助农遭遇“打假”,这场看似是新农人与“职业打假人”的博弈战,实则是乡土经济与现代商业规则碰撞的一个典型案例。
直播电商为深山农产品架起“云上高速”,但带着乡土烟火气的农产品闯入标准化市场,传统工艺与工业认证的鸿沟便骤然显现。有些“职业打假人”涉嫌钻法律空子牟利,却也撕开了农产品“出山”的合规之痛:分散农户难以跨越的食品生产安全认证门槛,作坊式生产与现代包装标准的落差,制约农产品的商业化步伐。
如何破冰?政府可以构建特色农产品“柔性认证”体系,建立小作坊备案制与质量追溯机制,让传统工艺在安全底线之上保留独特风味。平台方要完善助农电商规则,建立“职业打假人”信用档案,为善意经营者搭建“防碰瓷”屏障。唯有用合规“铠甲”守护农产品本味,越来越多的助农“滔支书”才能看到希望,不断涌现。
来源:达人风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