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卫建民:给理工科大学生谈读书

B站影视 2024-11-21 12:10 2

摘要:近年,全国的大学都提出并实行人文素质教育,或说是通识教育、通人教育,字面有异,意思是相同的。教育界认识到,大学只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忽视、放松人文素质的教育和提高,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得不到全面发展,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精神上是瘸腿的。这是高等教育的一次纠偏。

专栏:居室求学(六十四)

近年,全国的大学都提出并实行人文素质教育,或说是通识教育、通人教育,字面有异,意思是相同的。教育界认识到,大学只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忽视、放松人文素质的教育和提高,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得不到全面发展,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精神上是瘸腿的。这是高等教育的一次纠偏。我来山西大学,看到我们学校的校训,自己先学习琢磨一番,认为山大校训有特色,很全面,已经包涵和概括专业学习、素质教育。校训第一句“中西会通”,说明山大是开放性的现代大学,不是封闭的、学习实用知识的旧时代的大学。在军阀割据时代,我们山西虽然也有大学,但受地理环境和社会风气的限制,在很长一个时期是故步自封的。上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来太原演讲,他说:“山西有个娘子关,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今天我来了,就讲讲娘子关外的文化。”胡适讲完,青年学生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北京的新气象所吸引,不少同学转学到北京。那时,国立大学是可以自由转学的。三十多年后,阎锡山在台湾碰到胡适,还提起这件事。校训第二句“求真至善”,对我们物理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物理学、电子学是精密科学,学习研究的过程就是求真,求真达到高峰就是至善。这一句也有追求终极真理的含义。第三句“登崇俊良”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校训不只是训学生,还要训教师。这一句主要是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要求。最后一句“自强报国”,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自强,就是先把自己培养造就成某一种人,通俗的说是学到本领,学到本领首先为谁呢?为了“报国”。报国二字笔划少,都认识,但却是中国人百年的耻辱和沉痛换来的教训,因为一部近代史,就是落后挨打的伤心史,晚清以后朝廷派学童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就是要改变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局面。我们的前辈出国留学,目的就是“报国”,同学们熟悉的詹天佑就是典型。现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下、京张铁路边上有一个詹天佑的塑像,是前辈“自强报国”的不朽象征。好,我和同学们共同温习山大校训,达到了共识,下面一起讨论人文素质教育这个话题。

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意义

人文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学科有它的课程设计。广义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普通教科书上都说,人文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在文艺复兴之前,大学教育只是认识、赞美神,上帝就是真理的化身,人是谦卑的,没有地位的,是上帝的仆人。那时候的音乐、绘画、雕塑、诗歌,都是在美化和崇拜神。文艺复兴后,首先是人的发现和解放,人从歌颂神到歌颂赞美俗世的生活,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我在读书中感到,这种认识,恐怕还是欧洲中心论。文艺复兴只是14—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历史文化事件,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秦哲学就关注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核心问题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的地位;以人为本,“民为贵,社稷为轻”,高扬人的价值和精神。中国哲学,从开始就不是赞美神,而是偏于道德哲学,提出做人的标准和人的精神境界。在选拔人才上,汉代“举孝廉”,强调人的品德。隋唐以后开科举,虽然以诗赋取士,但士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从书籍的研读中培养起自己的人格,在参加科举前已完成了素质教育。我发现,《四书》的编辑设计,第一篇是《大学》,首先教学生做人,也就是先培养自己的道德。“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在《大学》之后,才是《中庸》《论语》《孟子》。朱熹按这样的序列编教科书,是把“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教材里。

在我国,现代型大学不过百年的历史。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理念,实际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北京大学的老校长陆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上承太学,学习苏联,参考欧美”。太学,在汉代就有了,是我国的传统。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大学都要求学俄语,有些老教授,如朱光潜先生,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要学,陆平不敢不提倡学。这个党培养的教育家有眼光,他让人翻译欧美大学的资料,及时跟踪、获取欧美大学的办学信息。其中,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就是给他翻译资料的人员。那个年代,教育界提出“又红又专”,清华大学最早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学生如果只注重专业学习,就被批为“走白专道路”和“只专不红”。现在看,“又红又专”是中国教育思想在现代的转化,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红,就是今天说的“人文素质”。那个年代,大学社团活跃,文艺、体育等课外活动很多,大学生在专业以外还有自己的兴趣。北京大学有京剧社,喜欢唱京剧的同学自愿结社,经常演出。他们虽然是课余的爱好,还请京剧名家指导,要化妆,有服装,演出水平并不低。清华大学有学生乐团,我有一位老领导就是乐团弦乐队的大提琴手。冬奥会上,河北阜平的孩子们站在世界瞩目的鸟巢唱奥林匹克会歌,就是原清华大学小提琴手邓小岚指导的。对于大学教育,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先生有个形象比喻,他说大学就是泡菜坛子,坛子里的水决定泡菜的味道。大学为受教育者创造成长的良好环境,是成就人才的基本条件。当然,这个条件要师生共建。

我理解,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年轻的生命活得丰富多彩,诱导大学生潜能的发挥。你在学专业课时不理解的问题,说不定就在听一首经典乐曲或在读一本哲学著作中突然悟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让同学们把知识打成一片。中国思想里有名的一句话是:“万物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最高处是一致的。同学们不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当成是公共课或思政课,广义的人文是涵盖公共课和思政课的,它的内容更丰富,覆盖面更广。包括我们的行为举止,接人待物,统统都在大学的环境里“文”而“化”之,这就是人文教育。同学们在大学读几年,如果能潜心读书,学业成绩优秀,又补充了人文教育的杂粮,精神一定是健康的,对自己一定是自信的。学物理的,通过学习人文,又学到“人理”,在大学的环境里完成脱胎换骨的过程,就像蚕的生命史,从幼虫长成蛹,由蛹在茧房里破茧而出,就是漂亮的飞蛾。你回到家乡,认识的人都说你变了,变得好看了。我爱看过去大学生的黑白老照片。我发现,过去的生活艰苦,大学生穿补丁衣服的很多,但他们的精神朝气蓬勃,眼睛很亮。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永远都保持一双明亮的眼睛,哪怕生活里有暂时的黑暗,我们的心里要有光。

伟大的科学家是求学路上的灯塔

同学们迈进大学的门槛,在知识上要开始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衔接。有些课程,可以说学完了,基础知识有了,上大学是再上一个台阶,知识的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么难的课程,在老师的讲解下都能学会,作为学习任务,能够完成。但是,有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思想和著作,必定是我们一辈子学习的经典,是常读常新的,没有休止符的。在山大物理电子学院同学面前,我特别要讲讲爱因斯坦和玻尔。

我年轻时读到的爱因斯坦的第一篇文章是《我的世界观》。在这篇著名的作品里,爱因斯坦掏出自己的心,向读者袒露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他的好恶。开始,他就把人当作一个类,而不是单个的个体。他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爱因斯坦不是对上帝的感恩,而是感谢并要报答他人的劳动。他没有把他人的劳动仅仅看成是社会分工,然后以货币为媒介换回自己的所需。这样,爱因斯坦就在心里产生博大的爱。下来,他又写道:“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希腊哲学家早就说过,猪在污泥里打滚。同学们留心看看,猪被宰了,只剩一个头放在供桌上祭祀都是满脸笑容。爱因斯坦反对人像猪一样生活,希望把生存所需降低到最少,把最大的兴趣投入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这就是伟大的爱因斯坦的一生。爱因斯坦的伟大,不仅仅是在物理学上的划时代贡献,他留给后人的,还有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尽管他临终前说的是“我在这里已经把事情做完了”,那也是作为生物体的人对生命尽头的无奈;假如爱因斯坦能多活几年,他还会无穷地探索宇宙奥秘。

爱因斯坦不修边幅,同学们在百度图库和书籍画册里看他的照片,总是头发蓬乱。他爱好古典音乐,特别喜欢莫扎特,曾经说:“死亡,就是再也听不到莫扎特了。”他还会拉小提琴,对各种艺术保持兴趣。我们要知道,学术界对知识分子有一种定义,就是从爱因斯坦来的。爱因斯坦的著作,我国早就翻译过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除了相对论和物理学专业外,《爱因斯坦文集》有一大卷是他对科学、教育、文化以及广泛的社会问题的发言。所以,现代知识分子的概念,应该是爱因斯坦这样的:既在专业上出类拔萃,又要对自己生存的社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说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要推出一个榜样,首先就是爱因斯坦。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是1922年和爱因斯坦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于2021年获奖,2022年与玻尔同时领奖,是科学界的一段佳话。)玻尔比爱因斯坦小六岁,他们是好朋友。爱因斯坦曾给他写信说:“一个人像你那样,一出现就给我带来那么大的欢快,这在生活中是少有的。”玻尔是物理学家,更是一位哲学家。他的钢琴也弹得很好。有人把物理学史上的伟大的人物分为平面型和立体型的。同样都获得过诺贝尔奖,比如伦琴、斯塔克、拉比,他们却是平面型的,因为他们是就物理现象论物理现象,他们的个人气质、胸襟也不高迈广阔。相反,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就属于立体型的物理学家,因为他们把物理学推广到人类活动的广阔的层面,他们不是技术专家。玻尔在1937年曾到我国访学,和我国的物理学家束星北有学术交流。我是外行,只是从科普的角度了解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同学们的专业是物理电子学,对玻尔的认识比我更在行。我的程度和兴趣,只能是仰慕他的气质和精神。

《爱因斯坦文集》3卷本在我国翻译出版了,《玻尔集》12卷也翻译出版了。我要向同学们介绍的是,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文集的中文翻译,前者以许良英先生为主,后者是一人之力,完全是石油大学的教授戈革先生翻译的。许良英是科学史专家,他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遭受不公平待遇,从北京发配到老家当农民,在底层艰难地活着,还在孜孜不倦地翻译爱因斯坦。在生活上,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寄给他几十元钱,资助他抱住不放的翻译工作。在艰难的日子里,伟大的爱因斯坦、真理之光是他生活道路上的灯塔。戈革先生在解放前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又考上清华大学的物理学研究生,但生活、工作都不顺利,在没人理解他的环境里,他坚持以一人之力翻译玻尔的著作。他还算幸运。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他能多次到哥本哈根的玻尔研究中心继续深造,与西方同行做学术交流。这位老教授兴趣广泛,散文写得好,自学篆刻,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很有名。他还迷恋武侠小说,对金庸有研究;谈起金庸的武侠小说,其熟悉程度不让青年人。因为喜欢,他还把金庸小说里的人物都刻成印谱。从我简单的介绍,同学们可以知道,在中外物理学界,有这么多伟大的人物,有趣的人物。他们在物理学领域,扩展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更美丽的世界。

我在工作之余喜欢读散文,写散文。年轻时,我把古今中外的散文名家的代表作读了一遍,从散文史的角度巡视中外散文,到后来,基本上不读当代专业文学家的散文,而是转读一些科学家和其他领域专家写的散文。外国的,比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他的散文写得好,明净深邃,启发人思考。汤川秀树读过中国的古典著作,他在自己的文集里题写的是《庄子》里的话,也是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使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他在一篇《人生的意义》的演讲中说:“抱有崇高理想前进的人,即使不能获得完全成功,那种生活也具有重大意义。我认为觉悟到生活的意义而活在世上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生活方式。”这是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但必须是觉悟后的过程,不是浑浑噩噩的过程。汤川秀树的回忆录有中文版,书名叫《旅人》,建议同学们读读。

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在知识结构上大都是通人,证明他们接受的教育是科学的、完整的。数学家苏步青的旧体诗写得好,周培源的音乐鉴赏力不让专家,物候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喜欢摄影,爱好滑冰。几乎所有的老前辈都能写散文。他们从自己的专业看世界,以雅驯的文字写的散文,既有义理,又有文采,是我喜欢的原因。在享受美文时又学到了知识,可称为科学家的散文。我曾从文章学的角度研究竺可桢先生的一篇《论南水北调》。文章谈的是项大工程、大事件,但竺先生只用3600字就说清楚了;外行不觉得深,内行不觉得浅,雅俗共赏。竺先生喜欢写科普文章,他把一般读者不了解的气候、物候变化,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来,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看懂。我还读过《竺可桢日记》,其中有些篇章就是上等的散文随笔。有句老话说:“见贤思齐。”中国的、外国的伟大的科学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为什么不向他们看齐呢?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名作的最后一句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成白话文是:“哎,除了这样的人,我再能向谁学习呢?”同学们是物理电子专业的,在世界物理学界,已经有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在照亮你的路,请抬头,请抬头看呀!

将人文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我对同学们的期望

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我开头说,同学们不要把人文教育当成公共课和思政课,要把人文教育生活化,从现在开始就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把每天的日子安排得饱满、有趣,绝不浪费时间。1928年,清华学堂正式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在就职演说中对学生有个要求,要求同学们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操场,只有睡觉的时候才回宿舍。他的要求,是希望同学们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读书的习惯。清华大学的体育早就有名,去过清华园的同学都能看到,在老体育馆旁,有体育教授马约翰的塑像。为一位体育教授塑像,在全国的其他大学恐怕都找不到,没有之一。说到这里,我也是希望同学们注重体育锻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年轻时有个身体的好底子,将来才能挑重担子,精神也才能永葆快乐。

第二,我希望同学们把中学时期的兴趣爱好带到大学,积极参加有关社团,敬业乐群。不管是中学时期喜欢唱歌,还是会各种乐器,喜欢书法绘画等等,在社团里再和新同学共同切磋,共同提高,在学好专业课外,再安排健康的、有趣的课外生活。兴趣是学好专业课的动力,兴趣本身也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营养。同时,活跃的、有组织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北京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秦克诚,一辈子喜欢集邮。集邮,在别人就是玩儿或者是投资,秦教授却是专题收藏集邮,专门收集世界上与物理学家有关的邮票。前些年,他出版《邮票上的物理学史》,图文并茂。兴趣爱好和专业相结合,秦教授做到了。我建议同学们读读这本好看好玩的书。

第三,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人手一部,信息泛滥、过剩,有利有弊,最大的弊病是分散注意力。你有一部手机,你就是网络的一个网格,受技术的操控。所以,大学生管理自己,干扰、噪音太多,很难听进去,听不清。在这种复杂的技术奴役人的时代,我希望同学们常常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朋友圈也减少再减少,更不发垃圾信息。同学们要利用手机的学习功能,用现代化的手段自我投喂,多吃知识的、智慧的零食。有些无聊的不良信息,如果同学们看到了再转发,应视为有失大学生的身份。

第四,在互联网时代,希望同学们养成读纸书的习惯。人在线上,因为处于一个信息系统的环境里,容易分心。手持一卷书,远离电脑,就和过多的无用信息产生物理隔离,读书也更专心。还有,老看电脑,对视力有伤害;读纸书,能保护眼睛。更重要的是,常读纸书,练成坐功,是对性格的塑造,人会变得安静、文静,文质彬彬。

第五,希望同学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对一天的生活、学习日清日结,是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写日记,吾日三省吾身,也是人文自我教育。如果能坚持,一直记下去,自己的一生有本明白帐,回头看是有意思的。坚持写日记,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读过一本书,看过一场电影,如果能把自己的感想心得记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财富。

最后,我给同学们推荐几本书。历史学的,请读顾颉刚先生的《中国史学入门》,这本书是顾先生当年在北京香山养病时对疗养员讲的,完全是口述,有谈话风,通俗易懂。中国哲学的,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是冯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讲稿,原稿是英文,由他的学生涂又光翻译成中文。目前,我看到的有两个中文译本,我比较过这两个本子,认为涂译好,因为他把冯先生的文章之美,把那种浩然之气译出来了。西方哲学的书很多,我推荐《韦布西方哲学简史》。我推荐的这三本书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量小,字数少,像韦布的书,是能一口气读完的。在读哲学简史的过程中,同学们如对哪位哲学家感兴趣,就可找他的书来读。我推荐这几本书的想法是,一个中国的大学生,必须了解本国的历史,这是基本的人文素养。学物理电子专业的,要从东西方哲学里找智慧,用哲学思想指引专业学习。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先生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听研究教育的朋友说,我国中学的数理化教育水平并不低,甚至比美国还高,但中学的文史教育不行。同学们上了大学还要进行人文教育,实际上是把中学教育留下的问题带到大学里了。我把“钱学森之问”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谢谢!

来源:文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