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激荡话大连》第九十四章虎去狼来苦难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2 06:36 1

摘要:终于盼到清政府敢于对列强说了句硬气话,可是,清政府的声音太微弱了,就像一阵轻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日俄及英美等国列强对此置若罔闻,无动于衷。他们背着清政府,守着中国这块大肥肉,我行我素,该怎么瓜分就怎么瓜分,根本就不把清政府放在眼里。英美政府还指示其驻华使臣,“当

终于盼到清政府敢于对列强说了句硬气话,可是,清政府的声音太微弱了,就像一阵轻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日俄及英美等国列强对此置若罔闻,无动于衷。他们背着清政府,守着中国这块大肥肉,我行我素,该怎么瓜分就怎么瓜分,根本就不把清政府放在眼里。英美政府还指示其驻华使臣,“当清国政府持有异议并采取行动时”,要“以强硬的态度促使清政府注意”。这显然是赤裸裸的威胁。

《朴茨茅斯条约》签订之后,日俄两国对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如何分配,重新进行了洗牌。沙俄把对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了日本,长春以南至旅顺口的铁路及其支线均划给了日本人。长春以北的中东铁路沿线仍属于俄国人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事情,就这样让外国人给做了主。他们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还在《条约》中做了这样的规定,俄国转让给日本在东北的那些利益,都要经过清政府的同意,好像他们是多么地尊重清政府。其实是为侵略中国合法化,寻找法理上的依据。

沙俄时期修建的旅顺火车站

至于结果,我们不用去猜测就会知道,在那样的国际形势下,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1905年11月17日,中日两国在北京进行谈判。日本全权谈判代表是小村寿太郎、内田康哉,清政府全权谈判代表是奕劻、瞿鸿机、袁世凯。经过一个多月,多达22次的谈判,在日本代表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与日本于1905年12月22日,在北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又一条沉重的枷锁套在了清政府的脖子上,我们大连地区,从此开始了被日本帝国主义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不亦悲乎?

小村寿太郎

《正约》中规定,中国政府承认日俄和约俄国让与日本的各种特权;日本政府承允照中俄所订借地及早路原约实力进行;遇事与中国妥商;本条约自签字日起,限二月在北京交换批准。

《附约》中规定,中国允许将辽阳、长春、铁岭、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瑷珲等16座城市开为商埠;在奉天、营口、安东划定租界;在鸭绿江右岸地方设置林业公司,日本享有采伐森林和经营安奉铁路等特权。

日俄两国在中国的土地上,战争打了一年多,俄国战败却把本来就属于中国的东西,转给了日本人来作为双方媾和的条件,结果是战败国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失,而作为严守中立的中国,所受到的损失比战败国俄国的损失要大得多。日本人得到了比俄国人还要多的利益,其中一条就是安奉铁路的合法化,他们可以继续经营在战争期间擅自修筑的安东至奉天的轻便军用铁道,并改建为标准轨距永久性的商业铁路。

日本人控制下的铁路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条303公里的铁路,这条铁路太重要了,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平时,都十分重要。这条铁路把大连、奉天和朝鲜连接在一起,成为了一体。如果日本与中、俄之间发生战争,日本人就会利用这条铁路,迅速把日军从大连或者朝鲜运送到我国东北地区,给对手以有力打击。如果没有战事,日本人就可以把在中国掠夺的木材、煤炭、矿产以及农副产品,利用这条铁路运往日本本土。

日本为加强对中国的武装侵略,运进大批武器装备,图为装载重炮的列车。

日俄战争,包括旅顺要塞争夺战,这场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上演的一场闹剧,在牺牲了中国利益的情况下,终于落下了帷幕。关于对这场战争胜负的评价,许多政治家、历史学家都有过诸多论述,观点各异,褒贬不一,我们不一一赘述。我们只在这里引用列宁的两句话作为概括。列宁在1905年1月14日《前进报》的《旅顺口的陷落》一文中指出:旅顺口的陷落是对沙皇制度的罪行所作的一次最重大的历史总结。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专制制度和无产阶级》中指出:专制制度的俄国已经被立宪的日本击溃,任何拖延只能是加剧失败。历史已经证明了列宁当年预见的正确性。

列宁

对于这场战争,文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当然,他们的观点代表了各自本阶级的立场,并通过人物塑造表现出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日本人樱井忠温的《肉弹---旅顺实战录》,和前苏联作家斯捷潘诺夫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旅顺口》。《肉弹》一书在日本及欧美较有影响,但是在中国流传不多,影响不大,我们就不去说了。在这里还是就《旅顺口》这本书和作家,说上几句。

苏联小说《旅顺口》

《旅顺口》的作者斯捷潘诺夫,1892年出生于乌克兰港口城市敖德萨。日俄战争时期,他的父亲是俄军老虎尾炮台司令。12岁的他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而他的母亲则在家乡一所中学当老师。小小的斯捷潘诺夫成了随军家属,在旅顺口亲眼目睹了这场战争。俄军在旅顺口投降后,斯捷潘诺夫和他的父亲,作为战俘被送到了日本长崎,他大概是最小的战俘吧。不久,他们父子与伤员和医务人员一起搭乘轮船,绕过亚洲到敖德萨,回到了母亲身边。

斯捷潘诺夫(ai作图)

1913年斯捷潘诺夫从彼得堡工艺学院毕业后,应征加入沙俄军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他加入苏联红军并参加了多次战斗。后来因病担任工程师,并在高校任教。1932年,斯捷潘诺夫患上了布鲁氏杆菌疾病,使他长期卧床不起。陷入人生低潮的他并没有就此消沉,他开始着手写作关于旅顺口战争的回忆。这点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托洛夫斯基,颇有相似之处。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

1939年,斯捷潘诺夫在病中5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旅顺口》这部小说的第一部。1940年出版发行。第二年又完成了第二部。1944年长篇历史小说《旅顺口》全书出版,并不断再版。还被翻译成苏联各民族语言和许多种外语,其中包括英、法、匈牙利、日语等。

1947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了《旅顺口》的中文本。1954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本。这个版本除了个别字、词作了改动外,基本是莫斯科中文本的再版。

这部小说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旅顺口防御战的历史原貌,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和官员的昏庸如斯特塞尔之流,对马卡洛夫、康得拉钦科等爱国将领和勇敢的下层官兵,进行了热情地讴歌。

当然,斯捷潘诺夫在歌颂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殖民思想和大国沙文主义情绪,关于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经说过,这是一本给沙俄歌功颂德的书,中国的作家首先应该批判这个《旅顺口》,然后写一本长中国人志气的《旅顺口》。由于种种原因,周总理的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周恩来

旅顺口失陷了,日俄战争结束了。斯捷潘诺夫的《旅顺口》是这样结束的:

黄金山那高耸着的信号旗杆上,放下了俄国军旗,悬上了日本军旗。

礼炮声震动了天际。

旅顺口的史话,从此完结。

俄国这只贪婪的北极熊被打得鼻青脸肿,逃回了老家。随后,日本这匹凶狠的饿狼,再次占据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家园。刚刚结束战乱的大连地区,开始进入长达40年的黑暗时期。那么,在这段时间里,究竟还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咱们下回接着说。

来源:滨城老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