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当着家人的面揭穿他们,是不是太过分了?"丈夫阴沉着脸,盯着我说。
"你当着家人的面揭穿他们,是不是太过分了?"丈夫阴沉着脸,盯着我说。
我没有回答,只是默默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
那是1990年初春,我嫁到秦家已经整整九年。
记得刚过门那年,我二十岁出头,风华正茂。
秦华是县城水泥厂的技术员,我在百货公司当营业员,我们的工资加起来在当时也算过得去,每月能攒下二三十块钱。
岁月在平淡中流逝,直到那个命中注定的春节,一切都变了。
那天腊月二十九,秦家的老宅子里热闹非凡,灶台上的铁锅里飘出饺子的香气,客厅里的黑白电视机正播放着春晚彩排。
婆婆穿着她那件褪了色的蓝棉袄,在厨房里指挥着我们三个媳妇。
"二媳妇,这白菜切得太粗了,看看小青多细心。"婆婆皱着眉头说。
我强忍着情绪,放下了手中的菜刀。
大嫂张艳是县织布厂的会计,比我早嫁进秦家两年,城里人,知书达礼,婆婆对她满意得很。
弟媳王小青是镇上邮电局干部的女儿,家境殷实,人又会来事,每次来都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自然也深得婆婆喜欢。
唯独我,一个农村姑娘,在婆婆眼里,除了会干活,一无是处。
吃完团圆饭,家里男人们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喝酒闲聊。
"哎,这天气预报说今年春天可能旱情严重,你们村里准备得怎么样了?"公公问我父亲,声音里透着一丝客套。
我父亲只是笑笑:"种了一辈子地,旱涝都经历过,总能挺过去的。"
我转身去收拾碗筷时,无意中听到了院子角落里三兄弟的谈话。
"老大,别说了,彩云在呢。"我隐约听到秦华的声音有些紧张。
老大却不以为然:"有什么不能说的?咱妈最近又念叨二弟媳妇了,说她上个月只回来看过一次,还没带什么东西。"
我的手顿时一抖,碗差点滑落。
老三附和道:"是啊,二嫂是不是对咱家有意见啊?从来不像小青那样,每次来都拎着大包小包。"
"你们懂什么。"秦华叹了口气,"当初要不是我哄她说家里条件好,她可能都不会嫁给我。"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炸得我头晕目眩。
"其实,大嫂和弟媳都知道咱家情况,只有你媳妇被蒙在鼓里。"老大语气里带着一丝轻蔑,"咱妈说了,二弟媳妇农村出来的,经不起事儿。"
我站在黑暗中,握紧了手中的搪瓷碗,指节发白。
昏黄的灯光下,我仿佛第一次看清了这个家。
回到房间,我把头埋在被子里无声地哭泣。
一幕幕往事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现。
结婚前,秦华向我描绘过他家的美好:父亲是县里干部,家里有两层小楼,生活无忧。
这些话,我都信了。
对比我家的泥土平房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我曾经多么羡慕秦家的"优越"。
现在才明白,一切都是谎言。
"秦华,我问你,你当初是不是骗我了?"夜深人静时,我忍不住问正要睡觉的丈夫。
他愣了一下,然后翻了个身背对着我:"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
他的逃避,等于默认。
我的心凉了半截。
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全家人又团聚在一起吃饭。
婆婆看上去心情特别好,不停地给弟媳夹菜:"小青啊,听说你爸单位今年分了彩电?你们家福气真好。"
然后她又看向我:"二媳妇,这鱼你来吃,补补脑子。你看人家小青,有娘家帮衬多好啊。"
往常,我只会尴尬地赔笑,今天却沉默不语。
酒过三巡,秦华父亲举杯向我父亲敬酒:"老哥,这些年来往少,多有怠慢。"
我父亲连忙摆手:"哪里哪里,我们农村人,城里人能看得起就是福气。"
这句话刺痛了我的心。
我看着父亲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想起他那满屋的书和曾经的教师梦。
若不是那场运动,他又怎会被下放到农村,与土地为伴一生?
"爸,您别这么说。"我忍不住开口,"什么城里人农村人,人都是一样的。"
饭桌上顿时安静下来。
婆婆放下筷子,看了我一眼:"彩云,你今天怎么了?说话怪怪的。"
我深吸一口气:"妈,我想跟您聊聊。"
客厅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
老旧的挂钟滴答作响,春晚的欢笑声从电视机里传出,显得格外刺耳。
"我听到了昨晚他们三兄弟的谈话。"我直视着婆婆的眼睛,"原来这些年,你们都在瞒着我。"
婆婆端着酒杯的手明显一抖:"你、你听到什么了?"
"我听到了实话。"我声音平静,但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秦华当初骗我说你们家条件好,我才嫁给他。现在我知道了,我是唯一一个不知道实情的人。"
饭桌上的人都愣住了。
大嫂张艳尴尬地低下头,弟媳王小青手足无措地看着丈夫。
秦华脸色煞白,放下碗筷想拉我,被我甩开。
"这些年,你们看不起我农村出身,嫌我没文化没背景。"我的泪水终于决堤,"但我对这个家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妈,我知道您不喜欢我,但也不用这样羞辱我吧?"
老爷子放下烟斗,敲了敲桌子:"够了!过年的日子别吵吵。"
婆婆涨红了脸:"我、我哪有看不起你?是你自己心里有芥蒂!"
我冷笑一声:"您心里怎么想,我们都清楚。您总拿我和弟媳比,不就因为人家有个当干部的爸爸吗?"
王小青涨红了脸:"嫂子,我..."
"小青,你别说话。"我摇摇头,"我不怪你,你家条件好是事实。我怪的是他们秦家人,把我当成什么了?"
秦华终于忍不住了:"彩云,有什么话回屋再说,别当着这么多人的面......"
"有什么不能说的?"我打断他,"当初...当初是怕我嫌弃你们家条件差,所以骗我?"
"对不起......"秦华支支吾吾,"那时候年轻,怕你不嫁给我......"
"怕我嫌弃?"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嫁给你时,带的嫁妆比你们家全部家当都值钱!我父亲凑了半辈子的积蓄给我买的缝纫机,那可是全村人羡慕的'三转一响'之一!我从没嫌弃过秦家,是你们一直嫌弃我!"
我父亲站起来,拉住我的手:"彩云,别说了,回家去。"
一片死寂中,我转身回了房间,麻利地收拾行李,打算回娘家。
秦华跟着进来,急得满头大汗:"彩云,你冷静点,孩子还小呢..."
"我就是要冷静冷静。"我没看他,继续收拾衣物,"我不离婚,但我要回娘家住几天。"
我把衣服塞进那个陪嫁的帆布包里,又从抽屉最底层拿出一个红色的小本子——我的存折。
这是我这些年来攒的私房钱,一共两百多块,是我的救命钱。
大年初一的清晨,天还没亮,我带着六岁的儿子坐上了回乡下的长途汽车。
汽车摇摇晃晃,儿子昏昏欲睡地靠在我肩头。
窗外,是一片荒凉的田野,偶尔有零星的爆竹声传来,提醒人们新年的到来。
我看着自己在车窗上的倒影,二十九岁的脸上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回外公家?"儿子迷迷糊糊地问。
"因为妈妈想家了。"我轻声说。
村口的老槐树依旧苍劲,只是叶子都落尽了,光秃秃的枝干在风中摇曳。
远远地,我看见父亲站在村口,手里拎着一个暖水瓶,来来回回地踱步。
"爸!"我唤了一声,眼泪又涌了出来。
父亲小跑过来,接过我手中的包袱:"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回到家里,母亲已经烧好了热水,炕上铺着刚晒过的被褥。
"闺女,受委屈了。"母亲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脸,"饿了吧?妈给你煮了饺子,刚下锅。"
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父母,母亲听完,叹了口气:"这秦家人也太不像话了,骗你这么多年。"
父亲却沉思片刻,说:"彩云,人这一辈子,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坎儿。秦华这孩子,除了当初撒了谎,这些年对你不错吧?"
我点点头。
"那就好好想想,怎么往下过。"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感情这东西,经不起太多算计,也禁不住太多委屈。你得有自己的主意。"
我在娘家住了三天,秦华每天都骑自行车来看我,风里来雨里去。
他带来儿子爱吃的糖果,也带来了他的歉意。
第四天,出乎我意料的是,婆婆和公公也来了。
他们穿着平日里最好的衣服,手里提着两袋水果和一块五花肉。
这是婆婆第一次来我娘家。
她看着我家简陋却整洁的院子,神情复杂。
堂屋里,墙上挂着我和姐姐的大学毕业照,书架上摆满了父亲珍藏的线装书。
母亲拿出家里唯一的几个搪瓷杯,给大家倒上热腾腾的大麦茶。
"彩云啊,"婆婆欲言又止,最后叹了口气,"是我不对,这些年对你有偏见。"
我没说话,心里的结还没解开。
父亲却大度地说:"老姐姐,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误会说开就好了。"
"我知道你心里有怨气,"婆婆低着头说,"但你也要理解我们。那些年日子不好过,老秦文革时被批斗,家里什么都没了。我们不敢说出去,怕别人笑话,就这么糊弄过来了。"
我心里稍稍软了些。
八十年代初的政治环境,的确让很多家庭讳莫如深。
但我仍然固执地说:"可这不是欺骗我的理由。"
"是的,没有理由。"公公开口了,声音沙哑,"彩云,是我们对不起你。其实这些年,家里能过得下去,多亏了你和秦华的工资。我们老两口拿的那点退休金,哪够养活一大家子?"
我愣住了,没想到公公会这么直白地承认。
婆婆接着说:"我总拿小青家跟你比,是我心里不平衡。看着别人家媳妇有依靠,心里就酸。"
她擦了擦眼角,从怀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手帕,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是一枚金戒指。
"这是我娘家带来的唯一一件像样的东西,我一直舍不得戴,想留给儿媳妇。"婆婆声音哽咽,"你是老二媳妇,按理说该给你的,但我一直没舍得拿出来。今天,我想亲手给你戴上。"
我没想到婆婆会有这样的举动,一时不知所措。
"妈,我不在乎这些..."
婆婆摆摆手:"我知道你不在乎,但我得表个态。这些年是我眼光短浅,看不起农村人,其实农村人比我们城里人更本分更实在。你比她们都强,这些年自己挣钱养家,从不向娘家伸手。"
我看着婆婆满是皱纹的脸,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
她经历过困难的年代,有些偏见和固执,但骨子里并不坏。
"妈,我不是计较家里穷富,我在乎的是诚信。"我慢慢说道,"如果当初秦华实话实说,我一样会嫁给他。我气的是这么多年来被蒙在鼓里,成了全家的笑柄。"
公公点点头:"你说得对,我们错了。"
秦华跪在我面前:"彩云,对不起,我不该骗你。我那时候年轻气盛,怕你嫌弃我家条件差不嫁给我。这些年,你是我心里最重要的人。"
看着秦华通红的眼眶,我心软了。
九年夫妻,他对我一直不错,只是在家庭背景这事上撒了谎。
我看了看父母期待的眼神,又想起了家里的儿子,终于点点头:"好吧,我跟你们回去,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你说。"秦华急忙应道。
"以后家里的事情,不许再有隐瞒。"我认真地说,"我不在乎你们家过去如何,但我要知道实情。"
公公郑重点头:"这是应该的。"
回到秦家后,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
婆婆不再动不动就挑我毛病,大嫂和弟媳对我的态度也亲近了许多。
有一天,我在收拾秦华的衣柜时,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是他这些年偷偷攒下的钱,足足有五百多块。
我拿着布包,坐在床沿呆呆地等他回来。
"这是什么?"我问他。
秦华脸一红:"我..."
"你瞒着我攒钱?"我感到一阵心酸。
"是给你准备的。"秦华坐下来,握住我的手,"我怕哪天你真的受不了,要离开我,至少让你有条活路。"
我看着这个和我同甘共苦的男人,突然笑了:"傻子,我们一起攒,不是能攒得更多吗?"
从那以后,我和秦华开始一起规划未来。
过完年,婆婆居然主动提出要跟我去趟娘家。
到了我家,她认真参观了每个角落,看到我父亲书房里的藏书和我姐姐从南方寄回来的照片,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
"彩云她爸,我一直以为你是种地的农民,没想到你以前是教书的。"婆婆有些不好意思。
父亲笑了笑:"是啊,因为那场运动,我被下放到农村,一直没机会回城。彩云她妈是我学生,后来就在这扎了根。"
我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插嘴:"妈,其实我一直没有向您提起我家的情况,也是因为怕您瞧不起农村人。"
婆婆脸红了:"是我以前有偏见,现在我可不这么想了。你爸有这么多书,怪不得你知识比我儿子都多。"
母亲端来自家酿的米酒,婆婆小口小口地品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这酒真香,比城里卖的好喝多了。"
回县城的路上,婆婆主动挽着我的胳膊:"彩云啊,以前是我眼光窄,看不到你的好。其实你比那些所谓的干部子女强多了,你是靠自己本事活的。"
我笑了笑,心里的一块石头彻底落了地。
此后的日子,秦家的氛围焕然一新。
婆婆见人就夸我能干,秦华对我更加体贴,连大嫂和弟媳都不再对我有距离感。
家庭聚会时,我们三个媳妇能够坐在一起,真心实意地聊天说笑,不再有隔阂。
1992年冬天,国家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单位开始卖房给职工。
我和秦华凭借多年积蓄,加上我姐姐的一些资助,在县城新开发区买了一套小两居室。
那是一栋崭新的六层楼房,虽然只有五十多平方,但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住房条件了。
搬家那天,老公用自行车带着我去看新家。
楼道里飘着刚装修的油漆味,但我闻着却觉得格外香甜。
"这是我们自己的家了。"我打开窗户,看着外面的风景,心里满是喜悦。
窗外,是正在建设中的县城,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预示着这个小县城即将迎来的变化。
婆婆红着眼睛说:"彩云啊,你们有出息,有了自己的房子,不用挤在这破旧的老房子里了。"
秦华笑着搂住我的肩膀:"妈,我们有了新房子,您和爸也享福了。等我们再攒点钱,给您也换个好房子。"
婆婆擦擦眼泪:"傻孩子,我和你爸这把年纪,住哪都一样。你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那天晚上,当我和秦华坐在新家的地板上吃着简单的面条时,我突然问他:"你还记得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吗?"
秦华点点头:"记得,那时你在供销社当售货员,我去买东西,一眼就看中你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喜欢你吗?"我看着他的眼睛。
他摇摇头。
"因为你在柜台前替一个老大爷数钱,那么耐心。"我笑着说,"我就知道你是个好人,有没有钱不重要。"
秦华的眼圈红了:"彩云,对不起,我不该骗你。"
"过去的都过去了。"我握住他的手,"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家,还有更好的未来。"
窗外,县城的夜色渐渐深沉,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
我和秦华站在窗前,看着这个正在变化的小城,心中充满了希望。
如今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成绩优异。
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表扬他懂事又勤奋。
婆婆逢人就夸我教子有方,说我比城里那些只知道花钱的媳妇强多了。
我偶尔回想起那个春节的争吵,心中感慨万千。
人这一生,难免会有误解与欺瞒。
重要的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全部真相,而是在真相揭露后,我们如何选择面对和包容。
有时候,真相虽然残酷,却是走向和解的必经之路。
前几天,我和婆婆一起去市场买菜,路过一家新开的照相馆。
"彩云,我们一家人去照张相吧,挂在新房子的墙上。"婆婆突然提议。
我点点头,笑着说:"好啊,咱们全家福。"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一家人穿着最好的衣服,在照相馆拍下了全家福。
相片里,公公婆婆坐在中间,我和秦华站在身后,儿子站在最前面。
大嫂、大伯子、小叔子和弟媳也都笑容灿烂。
这张照片,后来被裱起来,挂在了我们新家的客厅里。
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个改变了一切的春节,以及我们一路走来的坎坷与幸福。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完美无缺的家庭,只有不断包容、理解的过程。
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学会了坦诚相待,也学会了宽容与爱。
站在1993年的尾巴上,回首这三年来的变化,我不禁感慨万分。
那场风波过后,我们家犹如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后的净化,关系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紧密。
婆婆不再拿我和弟媳比较,她学会了欣赏不同的人生。
公公变得话多了,经常和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那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往事。
最大的变化还是秦华,他不再有所隐瞒,开始主动和我分享工作中的喜怒哀乐,我们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亲密。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我却觉得,婚姻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最真实的样子。
在这面镜子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固执与坚强,也看到了秦华的怯懦与担当。
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看到了彼此的成长与改变。
那个冬日里的争吵,就像是一剂良药,虽然苦涩,却治愈了我们家长久以来的病痛。
如今,当我站在自家窗前,看着窗外日新月异的县城,心中满是感恩与期待。
感恩于生活给予的一切,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平凡女子的真实经历。
我相信,在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中,一定有许多和我相似的女性,她们同样在生活的磨砺中成长,在家庭的风雨中坚强。
我们或许平凡,但我们的故事,却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来源:禅悟闲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