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内卷裹挟,没有自我的童年我永远记得那个阳光刺眼的下午,当班主任把月考成绩单递到我手里时,指尖传来的冰凉触感。第三十二名——这个数字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刺进我的心脏。曾经高高挂在榜首的名字,如今却在中游徘徊。教室里的嘈杂声突然变得很远,耳边只剩下自己急促的心跳
被内卷裹挟,没有自我的童年
我永远记得那个阳光刺眼的下午,当班主任把月考成绩单递到我手里时,指尖传来的冰凉触感。第三十二名——这个数字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刺进我的心脏。曾经高高挂在榜首的名字,如今却在中游徘徊。教室里的嘈杂声突然变得很远,耳边只剩下自己急促的心跳声。
"老师想和你谈谈。"我机械地跟着班主任走进办公室,看着她的嘴唇一张一合,却听不清她在说什么。直到她递来纸巾,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从年级第一到第三十二名,我只用了三个月时间。
曾经的我,是所有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后,我的名字总是高高挂在第一位。老师们看我的眼神总是带着欣慰,同学们的目光里带着羡慕与佩服。妈妈把我的奖状贴满了客厅的整面墙,每当客人来访,她总要不经意地提起:"我们家闺女啊,从来不用我操心..."
但没有人知道,为了维持这个"完美"的形象,我付出了什么。凌晨三点的台灯见证过我多少疲惫的眼泪,书包里常备的止痛药片记录着我多少次偏头痛发作。我像一只不断旋转的陀螺,害怕一旦停下,就会失去所有的光环。
回忆我的童年,是被试卷堆砌而成的。我就像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学习、考试的循环。渐渐地,我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在班级里,我总是默默无闻,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生怕说错话被人嘲笑。我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像一株随风摇曳的小草,没有自己的方向。因为性格内向又胆小,我很难融入同龄人的圈子,孤独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
偶尔,我也能遇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温暖而珍贵。然而,这份珍贵的友情却总是遭到父母的干涉。他们总说“交朋友会影响学习”“那些同学不务正业”,在他们的阻挠下,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友情的火花渐渐熄灭,内心也变得愈发封闭。
体重暴涨,跌入焦虑抑郁的漩涡
崩溃来得猝不及防。高二下学期的一次月考,我突然对着数学试卷大脑一片空白。那些熟悉的公式、定理全都变成了陌生的符号,我的手心沁出冷汗,握笔的手指不受控制地发抖。交卷铃响起时,我还有三道大题没写完。
那次考试,我跌出了前十名。
当我看到妈妈铁青的脸色时,我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那天晚上,她撕碎了我的试卷,碎片像雪片一样落在我脚边。"你知道为了你的补习班,我跟你爸付出了多少吗?"她的声音在发抖,"你就是这么报答我们的?"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场噩梦。我更加拼命地学习,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咖啡一杯接一杯地灌。但越是焦虑,越是学不进去。书本上的字会突然变得模糊,做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流泪。我的成绩像坐滑梯一样直线下降:第二十名、第三十五名、第四十八名...
曾经亲切的老师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我,最痛苦的是每次发成绩单时,那种从云端坠落的失重感。我开始害怕上学,每天早晨都要在卫生间干呕很久才能出门。一旦没考好,我就觉得天塌了,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黑暗。我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人生已经完蛋了。
长期的压抑和焦虑,像一团浓重的乌云,笼罩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变得抑郁寡欢,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默流泪。情绪的失控还体现在饮食上,我开始暴饮暴食,疯狂地往嘴里塞各种食物,仿佛这样就能填满内心的空虚。体重像吹气球一样迅速增长,从原本正常的体重飙升到了一百五十多斤。看着镜子里臃肿的自己,我更加厌恶自己,内心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失眠、暴食、情绪失控...这些症状接踵而至。当我又一次拿到不及格的物理试卷时,很奇怪,忽然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我平静地收拾好书包,走上教学楼天台。初夏的风温柔地拂过脸颊,我望着远处操场上奔跑的身影,第一次感受到久违的平静。
“跳下去一切就结束了。”我想。
"同学,这里很危险。"突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身后响起。
这句话让我从思绪中抽离出来。
"我马上下去。"我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有效的药物治疗,漫长的抗抑之路
那天之后,我彻底无法进食,不停地呕吐,也无法睡觉,不得不来到了医院检查。
诊断书上写着:重度抑郁,重度焦虑,伴有强迫症状。医生建议我药物治疗。第一次吞下那片小小的白色药片时,我盯着掌心看了很久,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到了需要吃药的地步。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让我经常犯困,但至少,我能吃得下饭,喝的下水了,那些突如其来的崩溃大哭和彻夜难眠的情况开始减少了。
治疗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我需要重新学习如何不带着负罪感休息,如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药物让我的情绪稳定了一些,但每当看到想到同学们都在学校里上课,那种被抛下的恐惧还是会让我呼吸困难。
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我的手指紧紧绞在一起,指甲在手心留下深深的月牙形印记。咨询师推来的温水在桌面上留下一圈圈涟漪,就像我混乱不堪的内心。"可以跟我说说,最近发生了什么吗?"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我泣不成声。
最初的一个月,我几乎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咨询师引导我用沙盘来展现内心世界,我颤抖着手指,在沙盘中央放了一个被书本和试卷包围的小人偶。"她喘不过气来。"我听见自己哽咽的声音。咨询师说:“你知道吗?很多优等生都会经历这样的崩溃,你们背负了太多不该背负的东西。"我掩面而泣。
后来,我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技巧。每当感到焦虑时,就按照医生教的方法深呼吸:吸气四秒,屏住七秒,呼气八秒。这个简单的动作成了我情绪的锚点。
最艰难的是重建与食物的关系。抑郁爆发后,我由暴食转为了神经性厌食,从150多斤瘦到88斤。医生为我制定了详细的饮食计划,但我常常对着餐盘发抖。有一次,我盯着盘中的半个苹果看了足足二十分钟,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护士静静地坐在旁边,没有催促,只是轻声说:"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在日复一日的治疗中,我逐渐找回了对身体的感知。我开始记饮食日记,记录每一餐的感受;学着区分真正的饥饿和情绪性进食;尝试着在不舒服时停下来,而不是强迫自己吃完。这个过程缓慢而反复,有时候一天能前进一小步,有时候又会退回原点。
团体治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安全的环境里,我听到许多相似的故事,才发现自己并不孤单。有个女孩说她曾经连续三天不敢喝水,因为害怕体重增加;另一个男生分享他如何在考试前呕吐到胃痉挛。这些分享让我明白,我的痛苦并非特例,不是我矫情。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我识别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考不好就等于失败""让父母失望就是罪过"......这些想法被一一写在纸上,然后被更理性的认知替代:"一次考试不能定义人生价值""优秀不是被爱的条件"。
渐渐地,我能在情绪来袭时按下暂停键,而不是立即被淹没。当那些"你完蛋了"的声音在脑海中响起时,我学会了反问:"真的吗?有什么证据?"这个简单的质疑,往往能让负面思维露出破绽。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治疗的日子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有时候以为看到了曙光,下一秒却又跌入更深的黑暗。但正是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明白了自我价值不应该建立在成绩单上的数字。
大学,我退学了,因为身心状态还是暂时不适合在容易应激,有压力的环境下。虽然我已经退学,但我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我的人生就此结束。只要我想,我可以重新考,重新回到校园,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即使考试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我还有再来的机会。重要的是,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找到真正的热爱。
窗外的梧桐树黄了又绿,我的手腕上那些伤痕也渐渐淡去。我依然会焦虑,依然会在看到习题时手心出汗,可我学会了在崩溃边缘拉住自己。我开始相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远站在巅峰,而在于每次跌倒后,还能有勇气继续前行。
现在的我还在康复的路上。有时候,当看到朋友圈里同学们晒出的考试成绩,胸口还是会泛起熟悉的刺痛。不过,我已经能够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生不是一场永远不能失误的考试,而是自由的漫长旅程。
也许某一天,我能找到纯粹的热爱;也许某一天,我能坦然地对妈妈说"我已经尽力了";也许某一天,我能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这大概就是成长的真谛——在破碎的镜子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模样。是抑郁唤醒了我的心,给了我认识自己,爱自己的机会。
备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文章中的分享,仅做参考。
来源:郁金香抗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