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广告评论区,成了年轻人的抽象打卡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23:25 2

摘要:根据顶置内容、 九宫格、Live图,就能大致拼凑出人的第一印象。

朋友圈是一个人生活的延伸。

根据顶置内容、 九宫格、Live图,就能大致拼凑出人的第一印象。

最近,一款名为“折螺丝”的小游戏广告,引发大家在微信朋友圈疯狂刷屏。

朋友圈里一直存在一种天然区隔,看到毫无关联的两个人在朋友圈互动已经算是机缘巧合。

这次互不相识的朋友突然在游戏广告评论区聚集打卡,成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抽象行为。

没人知道这个游戏到底花了多少钱用来投放。

“别笑,你试你也过不了第二关”像一句咒语般,开始人传人。

2012年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功能。

朋友圈成了你我分享自己生活的渠道,了解朋友动态的重要窗口。

2015年朋友圈广告横空出世。

私密朋友圈开始被塞进广告,内容也变得五花八门。

偶尔冒出的奢侈品广告,也给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次人们聚集在小游戏广告下打卡的怪异行为,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大家关心,这些留言里到底是机器人还是真人?

社交媒体上有人怀疑自己微信号被冒用,出现在相关广告下。

对此,官方客服给出如下回应:

为此,我们随机采访了身边几位朋友。

大家都是本人因跟风、无聊、新奇等不同原因加入其中,并在广告下保持一种统一队形。

那么,“玩梗”是如何一步步引发病毒性传播的?

原因之一在于游戏宣传通过预设“统一话术”引导用户玩梗。

通过“挑衅文案”(如“过不了第二关”)激起大家的情绪。

其实这样的方式并不新鲜,前几年火过的抓大鹅、羊了个羊都曾用类似方式出圈。

小游戏投流买量属于常规炒作,并且都会用各种看上去很容易达成的玩法来吸引用户。

第一关轻松,第二关难度陡增,加上自带情绪的广告语吸引用户点击。

这次引发讨论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出现的次数实在过于频繁。

明星代言的商业广告基本只有粉丝和品牌用户留言。

但用户看到已经有好友留言的小游戏广告,则会想点击或加入队形,形成一种从众心理到点击分享的循环。

大家无意义地复制留言和随手点赞,可能还意外促成了一种反向营销,从而助推了这种互动。

被算法判定成为“热门内容”进一步扩大传播。

人们在碎片时间翻看朋友圈的另一面,夹在朋友圈里的小游戏广告也找到了自己的财富密码。

市场充斥同类型的“换皮游戏”,仅在微信小程序中,和折螺丝类似的就接近10款。

这些小游戏成本不高,开发周期很快。

很多微信小游戏开发周期短至2周,“换皮”成本低至10万元,广告投放通过“智能投放”瞄准潜在的玩家。

与之对应的是,这种小游戏中插入的广告拥有快速变现能力。

据Tech星球报道称:一款中等难度的小游戏,玩家每局游戏可能触发3-5次插屏广告,结合千万级日活,仅插屏广告月流水就能破千万。

另一组数据也显示,头部小程序游戏日广告收入破百万,单用户单日可触发5-10次激励视频或插屏广告。

随着朋友圈小游戏广告高频出现,也引发网友的一些争议:

比如,有人觉得现在的小游戏广告过多,继而产生一种“玩游戏一直在看广告”的负面情绪。

此外, 现在朋友圈广告的“伪装性”也越来越高。

很多游戏广告展示玩法与实际游戏不符,很多名为“轻松解压”其实是高难度闯关,游戏画面和广告宣传中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有网友反映:“朋友圈里重复出现的游戏广告,即使点击不感兴趣按钮后依旧还能收到同类推送。”

初代的朋友圈广告几乎不存在互动,摆在大家面前只有看和不看两种选项。

遇到不喜欢的内容快速划过即可。

可后来,随着小游戏广告数量变多,大家面临的问题变成玩或者不玩。

这些小游戏无需下载,任何一次手指误触都可能进入游戏。

随着广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又很难完全关闭,大家开始逐渐习惯和朋友圈广告共存。

逐渐演变成“你推你的,我聊我的。”

只评论不打开成了一种“选择性参与”广告的方式。

某种程度上,大家在小游戏广告下的集体留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情绪表达。

复制留言是为了保持队形,打发无聊时间。

而在广告下发布自己的广告,则更像是在尝试用魔法的方式打败魔法。

如果你也在朋友圈也收到了类似的小游戏广告,大概就证明我们被算法打上了相似的标签。

时代在变,广告和游戏的形式也在不断更迭。

以前的游戏广告会随机闪烁出现在桌面右下角,用加粗字体直接弹出“是兄弟就来砍一刀”。

而现在的游戏广告融入了朋友圈,变得更为隐蔽丝滑不易察觉。

其实游戏在朋友圈做广告的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大家更关心的问题也许在于,广告中那个越来越难找的“退订”究竟在哪儿。

撰文:杨一凡

校对:柳宝庆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一起聊聊🎤

你收到过小游戏广告吗?

你如何看待这些夹在朋友圈里的广告?

来源:每日旅游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