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0万吨俄油涌入中国:铁杆盟友背后藏着多少算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22:43 2

摘要:5月20日,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表示,愿意通过哈萨克斯坦管道每年额外向东方大国供应250万吨石油,并将对华西部炼油厂的供应上限从1000万吨提高到1250万吨。

万万没想到

俄罗斯突然宣布了

5月20日,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表示,愿意通过哈萨克斯坦管道每年额外向东方大国供应250万吨石油,并将对华西部炼油厂的供应上限从1000万吨提高到1250万吨。

这又是一曲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交响乐!

俄罗斯的石油出口策略,本质上是一场“去西方化”的生存游戏。自俄乌冲突后,欧洲市场对其能源依赖度骤降,俄罗斯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东方。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突破1.07亿吨,占其总出口量的近四分之一。而这次新增的250万吨供应,看似是“慷慨解囊”,实则是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的无奈选择。

关键问题在于运输瓶颈。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高度依赖管道,但现有管道(如ESPO)的运力已接近饱和。新增供应需扩建管道或通过哈萨克斯坦中转,这背后是俄罗斯对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然而,哈萨克斯坦并非完全“中立”——其境内管道的控制权仍受西方资本影响,俄罗斯的“技术清单”能否顺利推进,仍是未知数。

更讽刺的是,俄罗斯一边喊着“无限量供油”,另一边却因西方制裁导致海运受阻,不得不通过“船对船转运”等灰色手段向中国出口北极原油。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操作,暴露了俄罗斯在能源博弈中的被动性。

对中国而言,俄罗斯的石油确实“香”。2024年,ESPO原油到岸价比中东油低5美元/桶,相当于每吨省下350元人民币。在新能源汽车冲击下,中国汽油需求逐年下降,但炼油厂仍需大量原油加工化工产品。低价俄油填补了这一空缺,还帮中国省下了数百亿美元外汇。

但依赖是一把双刃剑。2025年一季度,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指数虽提升12.7%,但俄罗斯仍占进口总量的18.6%。一旦地缘局势生变——比如美国扩大对俄制裁范围,或中俄因其他利益分歧翻脸——中国能源安全将面临巨大风险。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的定价机制仍与布伦特原油挂钩,中国并未获得真正的“折扣特权”。

中俄能源合作被包装成“反西方同盟”,实则各怀心思。俄罗斯需要中国的资金和市场,中国则需要俄罗斯的石油稳定供应。但双方在核心利益上存在根本分歧:

1. 结算货币的博弈:尽管中俄宣称要提升人民币结算比例,但2024年俄油出口中美元结算仍占59%。俄罗斯不愿完全放弃美元体系,而中国也不愿因过度依赖卢布而丧失金融主动权。

2. 地缘战略的错位:俄罗斯视中国为“制衡西方”的工具,而中国更希望俄罗斯成为“一带一路”的支点。当美国对俄制裁升级时,俄罗斯可能被迫向印度、土耳其等国转售原油,这与中国“排挤美系能源”的目标直接冲突。

3. 技术合作的空心化:俄罗斯对华出口以原油为主,而炼化技术、设备输出几乎为零。中国花大价钱买油,却只能赚取低端加工利润,这种“买椟还珠”式的合作难言平等。

中俄推动石油人民币结算,被外界视为挑战美元霸权。但现实是,全球80%的原油仍以美元计价,俄罗斯的“去美元化”更多是迫于制裁压力,而非主动战略。2024年中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仅35%,且主要用于支付俄罗斯军工产品,与石油贸易关联度有限。

更值得警惕的是,低价俄油可能延缓中国能源转型。2024年中国成品油消费量下降1.7%,但化工用油需求增长抵消了部分降幅。若企业因俄油便宜而减少新能源投资,反而会拖累“双碳”目标。

当“友谊”变成生意,谁在买单?

中俄石油合作表面上是“患难见真情”,实则是利益交换的产物。

俄罗斯用石油换生存空间,中国用市场换短期稳定。这种关系看似“牢不可破”,实则脆弱不堪——一旦俄罗斯找到更划算的买家(如印度),或中国转向中东、非洲石油,所谓的“战略同盟”可能瞬间瓦解。

争议点:我们是否高估了中俄关系的“铁杆”程度?当能源合作只剩利益捆绑,所谓的“背靠背”还能抵御多少风浪?

原创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数据与逻辑推演,部分表述经语义调整以避免重复,核心观点独立形成。

来源:沉着春风zc9

相关推荐